湛江市应急管理局关于印发湛江市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湛江市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解读链接:
https://www.zhanjiang.gov.cn/zjsfw/bmdh/yjglj/zwgk/zcjd/content/post_1548593.html
湛应急〔2021〕104号
湛江市应急管理局关于印发湛江市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府直属各单位:
《湛江市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业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遇到问题,请径向市应急管理局反映。
湛江市应急管理局
2021年10月24日
湛江市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
目录
第一篇形势与要求 5
第一章 现状与形势 5
一、取得成效 6
二、面临挑战 9
三、发展机遇 12
第二章 总体要求 15
一、指导思想 15
二、基本原则 16
三、发展目标 17
四、主要任务 21
第二篇任务措施 23
第三章 深入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23
一、健全完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 23
二、健全完善应急管理责任体系 24
三、健全系统完备的应急预案体系 24
四、健全完善指挥决策体系 25
五、健全协同联动的区域防控体系 26
六、健全完善专常兼备的救援力量体系 28
七、构建科学高效的灾害防治体系 29
八、构建精准监管的安全生产体制 31
第四章全面提升应急管理能力 33
一、提升风险防范能力 33
二、提升监测预警能力 33
三、提升快速响应能力 34
四、提升水上搜救能力 35
五、提升社会协同能力 36
六、提升队伍保障能力 38
七、提升灾害救助能力 39
八、提升安全文化引领能力 40
九、提升基层应急能力 42
十、提升监管执法能力 42
第三篇重点工程 44
第五章 重点行业领域安全专项治理工程 44
一、危险化学品安全整治 44
二、非煤矿山安全整治 45
三、消防安全整治 47
四、道路运输安全整治 49
五、交通运输(民航、铁路和邮政)安全整治 51
六、水上交通和渔业船舶安全整治 52
七、城市建设安全整治 52
八、工业园区等功能区安全整治 53
九、危险废物等安全整治 54
第六章 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工程 56
一、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升建设 56
二、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 56
三、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 57
四、自然灾害风险普查 58
第七章森林防灭火能力建设工程 60
一、森林防灭火信息指挥系统 60
二、森林防灭火队伍能力建设 62
第八章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工程 64
一、粤西(湛江)应急救援中心㊟ 64
二、湛江市应急指挥平台 64
三、应急救援基地 66
四、应急救援物资储备能力建设 67
五、基层应急能力建设 68
第四篇保障措施 70
第九章 强化规划措施保障 70
一、加强组织领导 70
二、狠抓责任落实 70
三、加大资金保障 70
四、完善评估考核 71
附件1:重点项目表 72
附件2:名词解释 73
为深化“十四五”时期全市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全面提高应急指挥和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能力,依据《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共湛江市委关于制定湛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制定本规划。
第一篇形势与要求
第一章 现状与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广东省加快形成“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深入实施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战略的关键期,是湛江实施全力建设省域副中心、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全面加强与海南相向而行,全力打造国家战略联动与融合发展示范区重要连接点和支撑点,在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塑造湛江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窗口期。湛江的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
“十四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应急管理机构改革之后,全力加强应急能力建设、构建应急管理体制、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我市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既面临着新形势新挑战,也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一、取得成效
“十三五”期间,我市应急管理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等重要指示精神,在省应急管理厅的有力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理念,坚持政治站位立于高、应急指挥善于统、应急响应敏于快、安全风险
精于防、应急工作行于实,积极推进应急管理理念创新、实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扎实推进应急管理各项工作,实现了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的良好开局。
(一)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责任体系基本建立。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同时担任安委会主任,实现市、县、镇安委会“双主任”全覆盖,实行全市安全生产、消防、森林防灭火“三合一”考核,推动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干部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安全生产委员会综合协调和各专业委员会各司其职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组织修订了《湛江市党政部门及中央、省驻湛有关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职责》,厘清机构改革后各有关部门安全监管职责。县(市、区)全部成立了应急管理局,认真履行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三大主业,推动乡镇(街道)基层应急管理机构建设工作。着力完善部门会商研判,建立区域联动联络机制,加强军地协调联动,社会群防群治等工作机制。“一盘棋”应急响应、“一键通”应急联动、“四个一”应急处置、“四合一”应急指挥、“五个一”值班值守,以及安全生产“一线三排”管理机制基本建立。全链条覆盖、全过程综合管理的应急管理责任体系基本建立。
(二)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显著提升。加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省级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平台、省级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骨干队伍和市级救援队等应急队伍建设发展成效显著,我市应急救援力量逐步增强。通过开展森林防灭火、机场安全、地震疏散、危化品处置、防汛防台风等应急演练,适应“全灾种、大应急”的综合应急救援能力不断提升。加强了军地合作,通过与驻湛部队建立“点对点”联络,助力推动民兵应急力量纳入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应急管理队伍的能力建设取得了较大成效。推动建立粤桂琼三省七市应急联动机制,强化提升了应对国家级城市群重特大突发事件能力。
(三)安全风险防范化解能力明显提升。推广对企业负责人实行“安全三问”的考核机制和监管执法“三个转变”创新,进一步压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着力构建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突出加大对重大风险点、危险源的监管力度,全面实施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风险研判与承诺公告制度,对重点危险化学品企业实施动态监管,统筹组织七类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安全生产大排查隐患大整治专项行动,我市安全生产风险防控能力显著提升。
(四)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稳步增强。加强“三委三部”成员单位协调联动,加大防灾减灾救灾综合统筹力度,初步形成全市“一盘棋”应急响应机制和共建共治共享的自然灾害防治格局。制定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和工作方案,严格执行领导带班和24小时值班、节假日应急值守“五个一”机制。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创建和推进行政村(社区)防灾减灾救灾“十个有”建设;在各镇(街)成立应急管理办公室;避难场所、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救灾物资储备进一步充实。一系列灾害防治新作为提升了基层防灾减灾能力。
(五)应急科技支撑能力和综合保障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平台开展应急平台的互联工作,推动了应急救援的科技进步和科学决策水平。整合了三套会商系统,完成市应急指挥视频会商系统扩容建设,实现市直单位县(市、区)、乡镇(街道)纵横连通,实现灾情预警信息发布全覆盖和应急通信畅通,应急指挥、抢险救灾更加科学有序。
(六)应急安全文化宣教培训工作扎实推进。优化“大应急”宣传新阵地,推出了“一微一网”平台,应急管理宣传新阵地不断开拓。以“5·12”全国防灾减灾宣传活动、安全生产月宣传活动、安全万里行等相关活动为契机,开展应急管理主题宣讲、宣传教育活动;开展安全教育“七进”“十个有”建设。通过不断创新的安全文化建设,社会公众的安全风险防范意识、应急避险能力显著提升。
“十三五”期间,我市安全生产与自然灾害防治形势稳定好转,灾害事故总量及伤亡人数持续下降,未发生重特大事故,较大事故有效遏制。成功应对超强台风“天鸽”“山竹”等自然灾害和处置一系列事故险情,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安全风险防范工作。“十三五”期末,应急管理领域“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指标均在规划预测范围内完成。
二、面临挑战
“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建设和改革发展任务十分艰巨繁重,矛盾风险挑战不断增多,安全形势严峻复杂,应急管理体系中一些传统行业领域的安全隐患和风险还没有彻底解决,伴随着世界级大型精品钢和绿色碳钢生产基地、世界级石化产业集群基地以及国际级产业园区建设的步伐加快推进,安全生产形势仍处于脆弱期、爬坡期、过坎期,各类灾害事故风险叠加耦合带来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一)经济发展带来的新风险不断涌现。随着世界一流现代化大型临港钢铁基地、国际级石化产业园区、大型能源基地加快建设,各类综合保税区的建设与运行,城镇化加速发展,城市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显著提升,区域性经济中心、科教文卫中心、医疗中心、金融中心、商贸服务中心建设稳步推进,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加速建成,催生诸多不确定性风险,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带来的新兴风险不断涌现,但研判化解新风险机制不健全,法规政策滞后,安全风险防范能力仍需加强。
(二)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风险防控压力巨大。全市石化产能大幅增加,危险化学品风险防控压力持续加大;危险化学品生产、存储、物流、使用等环节风险突出;非煤矿山、消防、森林防灭火、道路运输、城市建设和工业园区等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部分企业负责人安全生产意识不强,安全管理观念落后,企业主体责任压实不到位,安全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和抓好安全生产的社会效益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企业安全教育培训不实,安全经费投入不足,安全管理重形式轻实效,应急队伍和能力建设严重欠缺。城镇化快速发展带来的城市生命线、房屋设施、超高层建筑、商业综合体、人员密集场所等行业领域安全风险逐步显现。
(三)自然灾害风险仍需保持常态化重点防范。我市是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具有显著的地域性、季节性、群发性等特征,台风、暴雨、洪涝等气象灾害防御任务繁重。森林防灭火形势严峻。我市地处“雷琼地震带”,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中强震,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四)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尚不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仍不够完善,各级政府应急管理事权划分尚未明晰,部分行业领域应急管理权责边界不明确。应急救援队伍指挥机制仍不够顺畅,地方应急管理部门和消防救援机构协调联动机制有待健全。各级应急管理机构技术装备缺失、经费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较为突出。应急管理监管执法专业水平有待提升,各层级执法权配置不够清晰。社会协同机制尚不适应救援救助需求,社会动员能力仍需提升。乡镇(街道)应急管理机构改革和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未完全到位,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森林防灭火、消防等应急职能分散、权责不清、合力作用难以有效发挥现象普遍存在。
(五)应急管理支撑保障能力需要提升。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保障还不够完善,人才培养、装备配置、基层应急管理能力薄弱等存在明显短板。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仍有待提升,风险防控、监测预警、应急指挥等关键环节智能化程度不高。与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目标相协调的应急救援力量布局仍有待完善,森林防灭火、应急航空救援、水上搜救等专业救援力量建设亟需加强。应急物资保障机制有待健全完善,物资采购、储备、供应、调度、物流等各环节职责仍需落实。防灾科普宣传覆盖面不足,安全教育培训形式单一,全周期应急管理意识、全社会风险防范观念和公众自救互救能力仍有待增强。
三、发展机遇
“十四五”时期,我市将全力加快建设国家战略联动与融合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省域副中心城市、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和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型海湾城市。在国家、省的大力支持下,湛江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北部湾城市群、西部陆海新通道等诸多国家战略的交汇点,主动对接“双区”建设,全面推进与海南相向而行,加强与北部湾经济区深度紧密合作,全力推进“一通道、一港区、一示范”建设,湛江在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得到了全方位提升,重要性得到进一步体现,为我市应急管理事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一)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论述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着力防风险、保稳定、建制度、补短板,全力防控重大安全风险,全面深化应急管理重点领域改革。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应急管理事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深化应急管理体制改革,组建应急管理部门,整合优化应急力量和资源,组建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开创了新时代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新局面。
(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安全需求为应急管理共建共治共享提供了巨大动能。应急管理事业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人民福祉,确保公共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进入新时代,安全成为民生的重要内容,只有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伴随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求,对应急管理基本公共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有力保障公共安全、国家安全,汇聚社会力量,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提供了巨大动能。
(三)加快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战略目标的政策叠加效应为应急管理改革创新提供了有利契机。广东省制定的加快构建形成“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发展战略目标实施的一系列政策,有利于健全区域应急协同机制,有利于完善城乡风险防控体系,有利于推动防灾减灾救灾设施建设,有利于推动应急管理高质量发展。我市作为广东省“一核一带一区”中的沿海经济带、广东省域副中心城市、北部湾城市群中心城市、国家战略联动与融合发展示范区重要连接点和支撑点,以加强与海南相向而行为契机,加强与海口的对接、强化应急管理合作,积极响应全面落实全国“一盘棋”应急响应机制,深化粤桂琼七市、北部湾城市群应急联动机制,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为推动应急管理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大数据的应用是把我国应急管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重要支点。随着“数字政府”建设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应急管理领域的深度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提高应急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提高了有力支撑。特别是在风险分析建设全面推进,与情景模拟、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复杂情景下的搜救与救援、应急指挥决策辅助等方面,为应急管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综合研判,我市应急管理进入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战略发展期。必须辩证认识机遇和挑战的关系,增强风险意识和机遇意识,善于把握规律和抢抓机遇,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努力开创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的新篇章。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及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围绕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局,围绕加快形成“两个循环”新发展格局,围绕省委省政府“1+1+9”工作部署和高质量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加快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中心目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强化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以深化应急管理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做好预防与应急准备为主线,以推进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为核心,以技术与管理双轮驱动为支撑,着力防风险、建制度、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充分发挥我市应急管理体系的特色和优势,着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全力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全力推进自然灾害应对有序有效,为加快我市经济转型升级,为加强与海南相向而行,全力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和国家战略联动与融合发展示范区重要连接点和支撑点,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应急管理支撑和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树立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生命为代价的红线意识,统筹安全与发展,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提升公众知识普及和自救互救技能,切实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正确处理应急管理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系,着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尽最大努力防范灾害事故。
(二)坚持统分结合、社会共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强化应急管理部门统筹协调作用,落实行业领域分类监管责任。健全群防群治工作机制,拓宽社会参与渠道,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应急管理共同体。加强政府与社会力量、市场机制的协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把政府管理与社会参与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应急管理工作的社会化程度。
(三)坚持预防为主、精准治理。强化以防为主、准备为先的理念,推进由应急处置为重点向全周期应急管理为核心转变。实施精准治理,推动精准预警发布、精准抢险救援、精准恢复重建、精准监管执法。
(四)坚持改革创新、科技引领。积极探索新时代新路径新方法,创新应急管理机制,推动应急管理改革事业发展。推进应急管理科技创新,依靠科技信息化提高应急管理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推动实现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五)坚持整合资源、突出重点。整合各领域、各行业、各部门现有应急资源,挖掘基层应急救援、处置技术、物资储备等方面的潜力,避免条块分割、各自为政、重复建设。重点解决影响和制约应急响应时效的突出问题,提高快速反应能力,提升应急救援水平。
三、发展目标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等方面重要论述精神,以推进大安全大应急大减灾建设为主线,进一步强化安全责任、隐患治理、执法监察、预测预警、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和基础保障体系建设,努力减少一般事故,有效控制较大事故,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
(一)总体目标
到2025年,全面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基本建成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应急管理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显著增强。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机制不断健全,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持续完善,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事故总量持续下降,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健全完善,城乡社区灾害防御能力有效增强,因灾死亡人数和经济损失持续减少。应急救援能力显著提升,应急管理法治保障、科技信息化支撑水平显著增强,结构完善、布局合理、管理规范的应急力量体系全面建成。人民群众风险观念和安全感不断增强,全社会防范和应对灾害事故能力显著提升。建成政府统筹协调、社会广泛参与、处置快捷高效、程序标准规范的工作格局,全面提升应急管理综合能力。
到2035年,建立与省域副中心城市和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目标相适应的地方特色应急管理体系,全面实现依法应急、科学应急、智慧应急。全面建立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预防控制体系,全面提升自然灾害防御水平,全面健全人才培养制度和政策保障体系,全面提升应急管理法治水平和科技信息化水平,全面增强全社会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为广东应急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作出贡献。
(二)分项目标
1.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预防为主、坚持精准治理、坚持依法管理、坚持社会共治,不断加强党对应急管理的集中统一领导,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应急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统一、权威、高效的应急管理领导机构,优化应急管理能力体系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强化应急预案编制与演练,不断提升应急管理能力,逐步形成自身的显著特色和独特优势。建强基层应急管理组织机构,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
2.安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更加健全。完善风险防控机制,建立健全风险研判机制、决策风险评估机制、风险防控协同机制、风险防控责任机制、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从源头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把问题消灭在萌芽阶段,将风险阻断于成灾之前,按照本质安全的原则入手构建各领域安全治理生态。遵循“主动防范、系统应对、标本兼治、守住底线”的总体思路,强化重大安全风险前瞻性和预见性研究,健全安全风险应急响应、现场指挥、协调联动、信息发布、社会动员和统筹协作等工作机制,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安全生产责任全面压实,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水平、城市安全发展水平显著提升,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机制持续健全,安全风险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能力明显增强。
实施“四个精准”治理,做到预警发布精准、抢险救援精准、恢复重建精准、监督执法精准,可以及时快速地调动应急资源和力量,及时有效地应对灾害事故,避免灾情扩大和引发次生事件。
3.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全面加强自然灾害工程防御、监测预警、科技支撑、防灾减灾人才队伍和基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加大对防汛抗旱、防震抗震、防风防潮和生态建设等防灾减灾重点工程设施的投入,工程设防水平全面增强;全面加强自然灾害立体监测体系建设,完善各类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和信息发布机制,增加监测站网密度,不断优化监测布局,提高灾害监测预警水平;注重发挥科技在防灾减灾中的重要作用。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高质量完成,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全面摸清。各项分类指标在规划预测范围内全面完成。
注:1.带*为“十四五”时期平均值;2.根据《应急管理部规划财务司关于做好<“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核心指标衔接工作的函》(应急规财〔2020〕165号)文件要求,2020年因新冠疫情原因,事故指标数值波动较大,安全生产类指标以2019年数据为基准值。
四、主要任务
(一)安全生产。深化安全生产的责任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健全安全生产风险防控体系,提升精准监管执法能力,强化遏制事故能力。全面提升依法治安能力水平;强化安全监管配套的专业人员、设备力量,夯实安全生产基层基础;持续推进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抓住重大风险辨识管控、重大隐患排查治理两个关键环节,完善和巩固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推进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安全生产形式持续稳定好转,重特大事故有效遏制。
(二)防灾减灾。实施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和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重点工程,实施国家综合减灾示范县、社区创建工程,着力实现重大风险管控能力提高,工程防御能力增强,自然灾害防治机制完善。构建市、县(市、区)、乡镇(街道)三级应急避难场所,完善与之配套的建设管理运作机制,满足突发灾害事故应急避难的要求。建立统一的物资调动平台,对救灾物资进行统一的调度使用。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减灾救灾,构建应急管理部门主导、其他部门多元联动、协同配合、有序参与的防灾减灾新格局;增强防灾救灾过程中的新设备、新技术的建设与应用,提高应急管理工作效率。
(三)应急救援。实施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程,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和森林防灭火能力建设工程。健全完善应急组织机制体系、责任体系、预案体系;健全应急指挥协调机制体系、区域防控体系和物资保障体系,构建上下贯通、横向衔接、运行顺畅的应急管理机制。提升风险防范、监测预警、指挥决策和协同响应能力;提升基层应急能力和社会动员能力,推进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统筹应急队伍建设,加强现代化装备建设,强化培训演练,提升应急救援实战能力,建强应急救援力量。
第二篇任务措施
第三章 深入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一、健全完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
1.健全应急管理领导体系。坚持和加强党对应急管理事业的集中统一领导,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参与、协调联动、保障有力的应急管理领导体制。建立各级党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议定期研究应急管理工作,限期反馈应急管理问题的常态化机制,推动应急管理与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同规划、同部署、同实施。建立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相关部门分工协作的应急管理责任制和工作机制,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要快速反应,全力配合,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工作机制。
2.健全完善“统”“分”结合的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应急管理部门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自然灾害综合防范、应急救援统筹协调作用,推进灾害事故应急管理统一组织、统一指挥、统一协调。充分发挥各行业领域主管部门专业优势,负责本行业领域风险防范、监测预警、先期处置。建立完善部门应急联动、协同处置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统分结合的大应急、全灾种格局。构建完善应急预防、应急响应、应急处置、应急保障全闭环管控机制,全力推进应急管理体系现代化。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体系,确保应急管理各项工作有机构管、有人员抓。
二、健全完善应急管理责任体系
3.全面压实地方党政领导责任。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权责一致、失职追责”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明确并细化各级、各有关部门在应对各类突发事件中的工作责任。建立健全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应急管理责任制,督促各级党委政府切实担负“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
4.推进履职责任全覆盖。压实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责任,健全完善党政领导干部任期责任制。压实部门履职责任,坚持“三个必须”,衔接好“防”和“救”的责任,确保责任链条无缝对接,形成整体合力。压实属地监管责任,明确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居、社区)四级应急管理事权划分。加强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责任梳理,消除监管盲区和漏洞。
三、健全系统完备的应急预案体系
5.推进应急预案制修订工作。按照省统一的应急预案体系规划,推动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应急预案制修订工作。强化重要目标、重大危险源、重大活动、重大基础设施安全保障预案编制,推进物资储调、军地联动、灾害救助、新闻发布等重点环节预案编制。严格依照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和应急预案编制导则,推进预案编制标准化、规范化。建立覆盖各县(市、区)、各行业、各单位的应急预案体系,并做好各级、各类相关应急预案的衔接工作。各级应急管理部门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牵头做好本地各类应急预案的汇总工作,做好本级应急预案数据录入。
6.健全应急预案演练。加强应急演练工作指导,建立健全分类别、分层级的应急轮训演练机制,市级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应急预案原则上每两年至少组织一次演练,市、县(市、区)每两年要组织一次跨地区、多部门、多险种的综合应急救援演练,各级各类应急救援队伍每年至少要组织一次应急救援演练并及时对演练情况进行评估。建立基于应急预案的应急决策机制,强化预案在应急响应中的指导作用。实施应急预案大演练行动,着眼实战需求,持续深化“五立足、五结合”演练模式,积极推动基于巨灾情境构建的多灾种、规模化的多部门、跨区域综合应急演练。强化预案演练总结和评估工作,及时转化演练成果。
四、健全完善指挥决策体系
7.强化灾害事故应急救援统一指挥。规范各灾种应急处置工作流程。进一步明确应急管理部门的职能定位为抓手,处理好“统”和“分”、“防”和“救”、“上”和“下”的关系,发挥好应急部门的综合优势和各相关部门的专业优势,按照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上下联动、属地管理的要求,建立完善事故灾害分级响应机制、分级分类属地管理机制、应急救援协调联动机制、统一指挥条块结合机制、军民融合区域联合机制、应急信息传导共享机制、救援物资快速调配机制等机制,不断提高应急指挥的整体效能。
8.健全完善应急处置指挥机制。优化完善各级应急、安全生产、减灾委员会等议事协调机构和防汛防旱防风、森林防灭火、抗震救灾等专项应急指挥机构,配合上级部门完善应急处置指挥机制,整合“三部三委”职责,搭建集中、高效的应急指挥架构,统一领导全市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9.健全完善现场应急处置机制。健全完善“四个一”应急处置机制,推进应急处置指令清晰、系统有序、条块畅达、执行有力。健全完善“四合一”应急指挥保障机制,实行应急指挥卫星电话、无人机、指挥车、通讯保障系统等标准配备,推动前方后方同频共振,实时准确掌握现场应急处置信息,提升一线指挥保障能力。完善灾害事故信息报告和发布制度,统一快速、准确权威发布灾害事故信息。规范现场指挥部的开设和运作机制,落实“10公里警戒、5公里管制、1公里核心区禁入”交通管控机制,推动现场处置指挥高效有序。
五、健全协同联动的区域防控体系
10.推进“湛江-海口”应急联动机制建设。依照《中共湛江市委湛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与海南相向而行的意见》,牵头推进“湛江-海口”应急管理协同机制建设,强化应急管理合作,共建灾害防治、安全生产及海上救助等保障体系,打造以琼州海峡为联络纽带的城市间应急协调联动机制,强化琼州海峡、客货滚码头航线安全风险防控。针对台风、风暴潮、地震等区域性灾害灾情,加强两地监测信息对接共享,开展联合预报预警,开展实质性会商研究、信息化建设、合编应急预案和开展应急演练。
11.推进“湛江-茂名-阳江”“湛江-北海-玉林”城市应急联动机制建设。联合建立应急协调平台,完善突发事件应急联合处置机制,联合制定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联合组织开展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演练,提升城市应急联防联控能力。进一步推进应急联动机制建设,实现毗邻县(市、区)应急管理合作全覆盖。深化城市群应急协同联动建设,加强重大风险联防联控。
12.依托省级应急联动机制完善粤桂琼七市应急体系建设。在中南六省(区)应急合作机制框架下,健全各行业领域粤桂琼七市应急管理联席会议机制。按照平等开放、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利用我市粤桂琼应急联动机制秘书处中心城市地位,推进粤桂琼七城市跨区域应急联动机制建设,应急联动信息平台建设,建立资源信息、救灾物资信息、救援装备信息数据库,开展应急管理机制体制建设、救灾救援研讨,制订完善跨区域重特大事件应急预案,定期开展跨区域联合演练,建立信息通报与共享机制,提升区域应急管理水平和应对重特大灾害灾难事故协同防御应对能力。
13.探索建立北部湾城市群应急联动机制。探索建立北部湾国家级城市群常态化交流机制和应急协调联动机制,制定城市群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推动城市群救援队伍共训共练,提高联合作战能力。签订安全合作协议,共享智慧安全城市建设经验,在城市安全应急联动和区域应急协同方面开展广泛深入密切的合作,分类指导、精准施策,推动应急管理工作优势互补、差异化协调发展。积极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应急管理国际合作。强化城市生命线、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安全风险防控。针对台风、风暴潮、地震等区域性灾害灾情,加强城市群监测信息对接共享,开展联合预报预警。
六、健全完善专常兼备的救援力量体系
14.建强消防救援队伍。按照“中心站+小型站”的建设模式,加强消防救援队伍建设。按照“反应灵敏、处置高效”的工作要求,建立“小事故乡镇队及时处置,大事故城市队合力攻坚”的力量体系。
15.建优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由快速响应和专业抢险相结合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除承担日常工作以外,同时作为对自然灾害、安全生产等事件的快速响应。成立各专业应急救援专家库,根据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现场判断,按照应急救援数据库调派专家救援指导,科学处置险情,同时履行报告制度。通过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进一步提升市应急救援能力,为全市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
强化救援队伍专业化技术装备配备,建强危化品事故处置、高层建筑、地震、高空(山岳)和水域专业队,按标准配齐相关装备器材,实现实体化、模块化运行;加强红十字系统备灾救灾库和专业救援力量建设;加强应急救援污染防治技术装备配置,防止次生环境灾害。强化灭火救援攻坚装备配备,针对高层建筑、地下空间、大型综合体、石油化工等特殊火灾扑救及消防勤务需要,重点加强灭火攻坚装备配备。
16.发展社会应急力量。开展社会应急力量摸底调查,实施应急社会力量扶持计划,培育各专业方向社会应急力量,完善社会应急力量管理制度。依托“i志愿”平台建立应急志愿者认证体系,积极培育应急志愿者队伍,有效整合应急救援力量。统筹推进综合消防救援队伍、专业应急救援力量和社会应急力量建设,构建适应“全灾种、大应急”要求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建立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应急管理部门统筹协调,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主调主战,专业应急救援力量、社会应急力量和应急救援专家密切协同的联调联战工作机制,科学高效处置各类灾害事故。
17.健全军地协同联动机制。加强与驻湛部队常态化协同联系,建立与驻湛部队“点对点”联络机制,完善军地应急救援信息共享共用机制和重要情况通报会商制度。完善军队、武警参与抢险救灾程序,健全兵力需求对接机制。健全完善军地应急力量指挥组织体系,加强军地间灾区情况勘测、应急资源投送、现场救援协同等方面联动。开展定期组织抢险救灾联合演练,提高军地抢险救援协同应对能力。
七、构建科学高效的灾害防治体系
18.推进自然灾害防治机制创新。牢固树立综合减灾理念,强化落实“两个坚持、三个转变”,充分发挥市减灾委统筹指导和综合协调作用,健全自然灾害防治工作协调机制,统筹推进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重点工程建设。统筹加强自然灾害防治,全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推动形成市、县(市、区)联动技术支撑保障体系。健全完善自然灾害“一体三预”工作机制,全面提高防范化解系统性重大灾害风险能力。深入实施《湛江市贯彻落实〈广东省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设行动方案〉的分工方案》,全面提升防范化解系统性重大灾害风险能力。提升各类灾害工程防御标准要求,提高各类设施安全性和灾害防御水平。建立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提高全社会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19.提升基层乡村灾害防御能力。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补齐灾害防御基层短板,提升乡村灾害设防水平。加强乡村灾害组织动员能力,强化抗旱服务队、专职护林员、抗洪抢险队等乡村基层应急力量建设。完善乡村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体系,有效解决偏远乡村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问题。提升乡村抗旱能力水平,开展乡镇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和抗旱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农村地区住房安全保障,推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和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规范农村建房行为,开展农村削坡建房、泥砖房整治。提升重大农业生产设施抗灾能力,加强农田水利、农业气象等防灾减灾设施建设。
20.加强重点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建设。立足于防范重特大自然灾害,全面推动汛旱风灾害、森林火灾防治体系和保障体系现代化建设。健全完善三防指挥工作体制机制,健全完善水利三防通信网络系统、三防减灾大数据地图、防洪调度系统,构建精细化防御体系。加强水利工程风险管控,建立洪水风险隐患点、风险源排查常态化机制。加强三防系统标准化能力建设,推动抢险救援物资、救援设备下沉乡镇,提升基层三防灾害防御能力。强化森林火灾应急能力建设,健全森林防灭火通信指挥体系,提升森林航空消防能力,推动森林消防队伍专业化、装备现代化建设。坚持内外联动,积极探索防灾减灾新模式,构建“上下贯通、衔接有序、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面覆盖”的灾害防范治理体系,推进灾害防治“人防”“物防”“技防”“智防”工作深度融合和同步发展,有效提升社区综合减灾工作能力和水平。
21.完善城市防灾减灾基础建设。全面梳理、科学分析公共安全的薄弱环节和高风险领域,综合考虑风险承受能力和应对能力,有效确定风险应对策略。提升城市风险综合防范能力,城市规划、建设、运行、管理各环节,要充分考虑防范自然灾害设施的同步规划、建设和管理。要针对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快完善城市安全、自然灾害及次生灾害风险评估体系。建立完善城市防洪(潮)排涝体系。加强沿海防护林建设。
八、构建精准监管的安全生产体制
22.压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健全企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企业“关键少数”安全管理责任。推动高危行业领域企业和规模以上企业建立安全生产技术和管理团队,提升企业安全管理能力。推动企业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夯实企业安全生产基础。推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完善全员覆盖的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制度,推行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企业安全承诺制。建立风险主动报告制度,推动企业建立健全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内生机制。强化企业负责人“安全三问”,督促企业落实“一线三排”、危化企业“四令三制”和有限空间作业“七不准”,推动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工作落实到位,引入社会化安全监管力量,形成共治共管共享的安全生产新格局。
23.提升企业本质安全体系建设。探索推进“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行动计划,构建“工业互联网+危化安全生产”技术体系和应用生态系统,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提升安全生产的感知、监测、预警、处置和评估能力,加快形成工业互联网与安全生产协同推进发展格局,排查化解潜在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为促进企业和监管部门安全管理数字化转型赋能,实现安全生产的可预测、可管控。
24.推进安全生产监管机制改革创新。健全完善各级安全生产委员会“双主任”制,强化党政同责。推动安全生产专业委员会建设,强化行业领域专业精准监管。推进各级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运作,强化统筹协调、巡查考核职能。推动基层安全监管人员专职专岗。
第四章全面提升应急管理能力
一、提升风险防范能力
1.强化安全风险源头治理。牢固树立风险管理理念,推动建立风险管理支撑机构,推动应急管理从事故灾害应对向风险管理转变。加强风险治理,健全自然灾害、安全生产和城市安全风险动态管理机制,推进风险管理规范化。建立国土空间、产业发展等规划安全论证制度推动将安全生产和综合防灾减灾纳入“多规合一”。
2.严格安全准入。严格执行规范的工艺、技术、设备、材料安全准入标准。推进功能区空间和安全准入的清单管理,制订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等“禁限控”目录。健全重大项目决策安全风险论证机制,完善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依法行政审批建设项目,构建良好的营商环境。
3.强化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推进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完成自然灾害风险调查和灾害风险评估。健全风险隐患研判机制,实施常态化安全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工作,完善风险隐患清单数据库,绘制安全风险“一张图”。建立公共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定期发布评估结果,健全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机制。
二、提升监测预警能力
4.加强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推进灾害事故监测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各有关部门资源,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预警体系,逐步实现江河洪水、台风、暴雨、内涝、地震、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和危险化学品、消防、道路交通、工程建设项目等事故风险的实时综合监测。
5.健全部门会商研判机制。建立完善以灾害事故预测预警信息为先导的部门风险会商研判机制,定期对灾害事故情况进行会商核定和评估研判,及时分析灾害事故监测预警情况,精准预判风险动态演化发展趋势,科学精准制定防范化解措施。强化重点时段风险会商研判,加强季节性安全生产、自然灾害规律分析研判,做好寒暑期、汛期、节假日等重点时段和重大活动风险研判工作。
6.提升预报预警能力。加强灾害事故早期预报预警、风险信息共享与发布能力建设,提高事前智能分析判断能力,提高灾害事故预报预警信息发布的精准性、时效性和公众覆盖率,发挥湛江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作用,拓宽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健全基层灾害事故预报预警体系,推广应用“一键通”,充分利用各类传播渠道,有效解决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问题。
三、提升快速响应能力
7.健全灾害事故应急响应机制。依托全省应急响应机制平台,不断健全我市“一盘棋”应急响应机制,建立健全灾害事故应急响应制度,落实突发事件应对处置属地责任。健全完善灾害事故统一响应、分级响应、提级响应等应急响应制度,推进应急响应过程标准化、规范化。
8.健全完善应急值班值守机制。强化责任意识,严格落实领导带班、专人值班、关键岗位24小时专人值班值守、节假日“五个一”值班值守、特别防护期值班制度。推动各方信息第一时间归口汇总、各类情况第一时间综合研判。健全完善应急联合值守机制,建立统一指挥、即时研判、及时反馈工作制度,实现预测预警系统实时共享、信息互通。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多渠道信息报送机制,完善信息接报处置工作制度,确保预警更及时、处置更精准、协调更畅顺。
9.建立分级响应机制。根据突发事件分级标准,明确应急响应级别与启动响应层级,细化分级响应程序,做到快速响应。落实突发事件应对处置的属地责任,加强对较大及一般突发事件地方应对处置工作的指导,统筹做好重特大突发事件省、市、县三级响应衔接及应对处置工作。
10.提升应急通信保障能力。开展紧急应急通信保障能力建设,多途径完善应急通信手段。解决公网断电、通讯中断等极端条件下应急通信保障难题。全面加强应急通信装备、应急救援专业机械、应急专用车辆等技术装备,建立成系统、成规模的应急救援装备网络。加强基于卫星专网、通信专网、无线通讯等技术的应急通信装备配备。
四、提升水上搜救能力
11.完善水上搜救组织体系。依托省海上搜救中心综合协调平台,全面落实预防与应对水上突发事件的属地责任,完善水上搜救组织架构,制定完善工作预案和规章制度,加强搜救应急组织、指挥体系建设。推动建立水上搜救联动机制,提升水上安全区域协同能力。
12.提升水上联合处置水平。建立水上搜救信息资源互联互通机制,实现交通运输、海事、航道、气象、水文、水利和应急管理等部门数据共享。健全海上以及内河水域水上搜救和污染处置协调机制,强化应急联动。完善大规模人员救助、大面积水域污染等重特大海上突发事件联合处置机制建设,提升针对大型客船油轮和深远海险情的应急处置能力。
13.强化水上交通和渔业船舶安全监管。重点加强水上安全专项执法检查,开展海域危险等级划分、渔业无线电管理、渔业船员治理,开展商渔船防碰撞安全整治。严格高风险船舶管理,严厉打击非法砂石船、涉渔“三无”船舶。进一步夯实渔业安全基础,推进实施渔港“港长制”,压实属地监管责任和企业、船东(船长)主体责任。深化渔船“不安全、不出海”专项行动,探索建设渔船动态监控预警平台,对渔船实施动态监管。
五、提升社会协同能力
14.完善社会动员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组织动员的制度优势,动员和凝聚基层群众力量广泛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完善紧急状态下社会动员制度建设,完善应对灾害事故相关社会资源补偿机制。积极培育应急志愿者队伍,依照应急志愿者认证和救援补偿制度,充分发挥志愿者队伍参与防抗救灾的积极作用。鼓励支持社会捐赠,完善救灾捐赠组织协调、信息公开、需求导向、社会监督等工作机制。
15.健全社会化服务机制。广泛开展多种形式应急管理社会化服务,推动专业技术服务机构参与应急管理全过程,推动应急管理社会化服务。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作用,提升行业共治水平,借助行业协会商会约束力,承担行业安全应急共治及自律自管责任,鼓励引导企业根据自身能力组建企业救援队伍,并开展企业间应急联动。完善政府购买应急管理社会化服务目录,鼓励引导工业园区、中小微企业和高危行业领域企业购买应急管理社会化服务。建立社会化服务机构管理制度,完善警示、约谈、诚信等多形式监管方式,规范服务行为。实行安全评价报告公开制度,从严约束安全中介机构执业行为。
16.强化社会监督作用。针对社会舆论普遍关注的有关安全生产热点问题,利用新闻媒体及时发布信息、通报情况、分析形势、阐释政策,加强正面舆论引导。要本着实事求是、及时主动的原则,公开发布,自觉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和新闻媒体监督。引导加强企业内部监督,推行企业“自我声明+信用管理”模式,将企业安全承诺履行情况纳入市场主体信用记录平台,保障职工群众对安全生产的监督权,鼓励职工群众监督举报各类安全隐患。畅通社会监督渠道,完善“12350”“吹哨人”、内部举报人等制度,健全群众举报奖励机制。强化舆论监督,加大曝光重大事故隐患和安全生产违法典型案例力度。
17.健全保险风险分担机制。在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交通运输、建筑施工、民用爆炸物品、金属冶炼、渔业生产等高危行业领域全面实施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到2022年高危行业领域生产经营单位参保覆盖率达100%。推动政府、企业和个人积极投保各类涉灾商业型险种,不断扩大涉灾保险覆盖面。积极推行农业保险和农村住房保险等惠民保险政策,健全涉农保险运作机制。
18.推进应急管理专家队伍建设。加强应急管理专家队伍建设,形成规模适度、配备科学、资源共享的应急管理专家体系。充分发挥专家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切实提高全市应急管理科技水平,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适应“全灾种”“大应急”应急管理模式需要。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按照行业管理责任和应急预案要求,细化专业领域,完善专家门类,广泛吸纳政府有关部门、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事业单位等专业人才,认真遴选出有代表性、高水平、高素质的专家队伍。建立健全专家队伍建设管理工作相关制度,规范专家队伍建设管理工作,加强对专家队伍的日常管理,建立完善专家调用工作机制。
六、提升队伍保障能力
19.加强应急管理培训。依托应急管理部、省、市各种线上线下培训平台,推动应急管理干部培训,提高专业水平,强化履职能力。推动应急管理能力培训,列入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培训的必修内容,切实提升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应急管理能力。
20.推动应急管理部门准军事化管理。根据中央统一部署,推动实行准军事化管理,以“五个特别”为基础,严格思想政治、能力素质、作风纪律建设,全面锻造湛江应急管理铁军。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在执行急难险重任务中发现选拔干部人才,培养高素质应急管理队伍。
21.健全职业保障机制。关心爱护应急管理干部职工工作生活,健全岗位激励机制,优化完善保险、抚恤、优待等保障政策,提升应急管理职业吸引力。完善应急管理系统荣誉体系,建立面向基层和一线的表扬奖励制度,提高队伍荣誉感和战斗力。全面参与推进“最美应急人”评选活动,大力推动应急管理工作人员参选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等社会荣誉,增强全社会对应急管理的职业尊崇。
七、提升灾害救助能力
22.提升灾后紧急救助能力。推动完善市、县(市、区)、乡镇(街道)三级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为灾后救助工作提供行动指南。健全灾害救助资金快速下拨机制、救灾物资预置保障机制、受灾人群提前转移机制,提升救助时效。健全完善灾害救助资金与经济社会发展、物价调整相挂钩的动态增长机制,提升救助标准。健全特殊群体人员临灾转移“四个一”工作机制,强化易受灾人群救助,构建以人为本、政府主导、分级管理、社会互助、灾民自救的灾害救助体系,统筹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实施灾害信息员队伍专业能力提升工程,提高灾情信息报送及时性、准确性和规范性。
23.实施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程。强化应急避难场所日常管理,加强生活必须设施、安全应急设备、应急物资储备的维护保养。建立应急避难场所信息数据库和电子地图,实时更新数据信息。完善应急避难场所运行管理规范,推进综合性应急避难场所和示范性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实现县(市、区)综合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全覆盖。建立应急避难场所备案和动态评估机制,实现对应急避难场所功能区、应急物资、人员安置和运行状态等动态管理。
八、提升安全文化引领能力
24.提升新闻宣传舆论引导能力。加强新闻宣传队伍建设,建立完善市、县(市、区)应急管理新闻发言人制度。健全示范引领的安全文化体系,积极推进应急管理政务新媒体发展,完善“一微一网”平台,建立完善重大舆情快速反应和应对处置工作机制,加强舆情监测,及时准确发布信息,把握舆论主导权,提升应急管理新闻宣传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能力。加大对应急管理先进事例、人物报道力度,提升应急管理职业荣誉感。
25.开展安全宣传“七进”活动。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作用,扩大宣传阵地,拓宽宣传渠道,持续面向公众宣传普及应急安全知识。深入开展应急管理科普宣传,利用“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南粤行”“防灾减灾宣传周”“消防宣传月”“森林防火宣传月”等活动,组织开展安全宣传进企业、进校园、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公共场所活动,营造关心安全、参与安全、呵护安全、共筑安全的浓厚氛围,确保“七进”宣传工作落地生根,增强公众风险防范、安全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台、官网、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定期刊登应急管理宣传稿件,播出公益广告,宣传安全常识,普及安全知识,营造安全氛围。积极顺应时代潮流和新媒体传播规律,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持续向群众发布安全法律法规、安全提示、安全常识、执法案例等,不断扩大应急管理宣传覆盖面。编制“多案合一”综合性应急手册,普及应急知识培训。鼓励制作应急和安全电影电视、微(短)视频、公益广告等文化产品,拓展安全文化展现形式和渠道。
26.实施全民安全素养提升行动。完善公民安全教育体系,将应急与安全知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职业教育、干部教育、农民工教育,提升全民安全素质。开展安全教育进校园活动,将应急管理知识纳入学校安全教育内容,提高学生防灾避险能力。实施安全技能提升工程,加强企业安全人才培养,推动高危行业领域企业集中的地区建设一批安全生产和技能实训基地,提升从业人员防灾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推动安全生产培训考核机构建设,加强安全培训考核网络化建设。强化社会公众应急救护能力培训,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和支持应急管理工作。
九、提升基层应急能力
27.推进防灾减灾能力“十个有”建设。加快推进行政村(社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十个有”建设。建立“第一响应人”制度,完善村(社区)安全隐患、灾害信息报送发布机制。把安全责任向单位、向家庭、向个人延伸,分类别推动工厂、学校、医院、家庭等社会基础单元应急能力和物资储备标准化建设,提升基层自救互救能力。大力开展安全城市、安全社区和综合减灾示范县、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等创建活动。
28.强化基层安全风险网格化管理。健全完善安全风险网格化管理制度,推动网格化监管工作的规范化、长效化,推进应急管理工作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一张网”,逐步实现基层安全风险网格化全覆盖。整合基层安全生产、气象信息员、灾害信息员、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专职护林员、三防责任人等队伍资源,建立“一岗多能”的安全风险网格员队伍,大力提升网格员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十、提升监管执法能力
29.实施监管执法能力提升行动。加强执法信息化建设,持续推进“互联网+监管”和“互联网+执法”等。
健全“执法+服务”机制,对重点企业、重点功能区实施“一企一策”“一园一案”指导服务。健全应急管理领域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细化量化裁量标准。建立惩罚性赔偿和巨额赔偿、终身禁入等制度,加大企业违法违规代价。强化行政执法全过程监督,鼓励各地建立完善行政执法监督员制度。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加大事前严重违法行为刑事责任追究。
30.健全灾害事故调查评估能力。完善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制度,按照省的工作指引及工作程序,严格开展事故调查和责任追究。落实生产安全事故刑事责任立案标准,落实“一案双查”制度。落实生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和整改措施意见落实情况“回头看”评估机制,建立事故调查延伸机制。建立完善重大自然灾害调查评估工作体系,推动重大自然灾害调查评估规范化制度化。建立健全重大灾害事故复盘评估机制,强化复盘评估结果运用。
第三篇重点工程
第五章 重点行业领域安全专项治理工程
一、危险化学品安全整治
扎实推进危险化学品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危险化学品生产、贮存、使用、经营、运输、处置等环节相关安全监管责任进一步完善落实;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落实,督促企业落实危化企业“四令三制”和有限空间作业“七不准”等制度,建立以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为重点的危险化学品安全预防控制体系。涉及“两重点一重大”生产装置和储存设施的自动化系统装备投用率达100%、涉及重大危险源企业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率达100%、化工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等考核达标率100%和危险化学品生产贮存企业投保安全生产责任保险达100%。外部安全防护距离不足和城镇人口密集区的企业搬迁改造任务如期完成,全市范围实施危险货物道路运输电子运单管理,建成若干实习实训基地,危险化学品本质安全水平明显提升,危险化学品事故总量持续下降,坚决防范较大以上危险化学品生产安全事故。
二、非煤矿山安全整治
深化源头治理,建立完善以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为重点的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切实防范化解安全风险,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明显提高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整体水平。
集中攻坚(2021年)。动态更新“两个清单”,通过加大专项整治攻坚力度,落实和完善治理措施,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阶段成果(2022年)。通过深入分析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共性问题、突出隐患和深层次矛盾和原因,梳理出管理制度层面需要建立健全及补充完善的具体管理办法、重点工作和工作机制,逐项推动落实。
巩固提升(2025年)。着力将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全生产重要理论和实践创新转化为从根本上消除非煤矿山事故隐患的责任链条、管理办法、重点工作和工作机制,形成一套较为成熟定型的安全生产制度体系。
三、消防安全整治
1.强化源头治理、系统治理和精准治理,深入推进打通消防生命通道、重点场所治理、突出风险整治和重点行业管理等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消防安全风险,全面提升消防信息化管理能力和公民消防安全素质,建立完善从根本上消除火灾风险隐患的消防管理责任链条、火灾防控体系和监测预警机制,推动消防安全形势持续向好发展。
2.坚持问题导向和精准治理,全面打通消防生命通道,集中整治城中村、电动自行车、高层建筑、大型商业综合体、石油化工企业以及老旧场所、新材料新业态、乡村地区和重点行业等区域场所领域的消防安全突出风险隐患。城乡重大消防安全风险明显减少。
3.全面推行行业消防安全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建设,火灾隐患重点地区和重大火灾隐患单位政府挂牌督办、行业集中约谈和社会曝光警示机制更加完善,火灾隐患举报奖励制度全面优化,社会单位自主评估风险、自主检查安全、自主整改隐患的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
4.全面融入湛江“数字政府”建设,建立健全风险研判、精准治理和源头管控的火灾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全面应用大数据、物联网信息化技术,依托智慧城市建设,分级建成城市消防大数据库,升级开展社会消防安全管理系统可视化建设,全手段、可视化监测消防安全状况,实时化、智能化评估消防安全风险。全市火灾监测预警预报平台基本建成,差异化精准监管全面推行。
5.全民消防安全素质提升工程全面实施,推广使用全民消防学习云平台,消防安全纳入主要行业领域职业培训内容,推动企业单位建立常态化全员消防培训制度,重点人群分级分类培训全面落实,公民消防安全个人积分档案基本建立。实现全民消防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明显提升。
6.火灾总量和死亡人数量总体下降,较大火灾事故有效减少,重特大火灾事故得到明显遏制,消防安全形势实现根本好转并保持总体稳定,社会消防安全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显著增强。
四、道路运输安全整治
系统防范化解道路交通安全风险工作,纳入学史力行的具体实践和为群众办实事的具体行动。通过开展全方位、全链条、多层次的整治行动,完善和落实重在从根本上消除道路运输事故隐患的责任链条、制度成果、管理办法、重点工程和工作机制,全面加强道路运输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治理,从源头准入、监管办法、基础设施、应急救援等环节进一步补齐各环节各领域安全监管短板,进一步夯实道路运输安全基础,努力实现“三个持续减少、一个坚决防止”的目标,即道路运输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较大道路运输事故持续减少,坚决防止重特大道路运输事故,确保道路运输安全形势持续向好。
一是深入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按规定完成年度建设任务。全面排查高速公路、国省道、农村公路的桥梁、隧道、边坡、急弯陡坡、长纵坡、临边临水临崖临村镇安全风险和事故隐患。针对风险和隐患桥、隧、点、段,制定完善整治提升计划,实现三年重大隐患存量清零。深化“千灯万带”示范工程,开展“一灯一带”建设、“平安村口”二期建设和升级工作。二是依法加强对老旧客车、卧铺客车和载重货车的重点监管。强化客车安全防护,督促客运企业及时报废淘汰老旧客车。鼓励在用客车参照国家标准安装前轮爆胎应急装置。有序推动公交车科学安装驾驶室隔离设施,划设乘客安全警戒线,张贴警示标识标语,严防乘客抢夺方向盘、干扰驾驶人安全驾驶。提高重载货车动力性能和制动性能;推进治超站称重联网,切实落实“一超四罚”措施,2022年基本消除货车非法改装、“大吨小标”等违法违规突出问题。三是严格落实对危险货物托运、承运、装卸、车辆运行以及危险货物运输车辆、罐式车辆罐体、可移动罐柜罐箱的监管,严格危险货物道路运输经营许可和对企业的考核监督检查。推进实施危险货物道路运输电子运单管理,实现对危险货物道路运输车辆、货物、运输线路、货物装卸全链条和全流程监管。四是严格企业主体责任落实监督管理,组织开展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情况专项督查检查;严格企业主要负责人履职履责监管,“两客一危”企业主要负责人100%落实安全生产“八个一”措施,加强运输车辆和驾驶人动态监管,严格旅游客运安全全过程、全链条监管,对存在重大隐患的运输企业实施挂牌督办,依法依规对“高危风险企业”“终生禁驾人员”等予以曝光。五是构建常态化共建共治机制。完善各级道路交通安全工作联席会议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各成员单位安全监管职责分工,加强道路运输安全重大问题会商研判,利用数字政府等平台实现成员单位之间信息共享和执法互认,强化部门协同联动,形成联防联控常态化机制,凝聚交通治理合力。坚决清查“黑服务区”“黑站点”“黑企业”“黑车”“黑网站”。
2021年,组织开展系统防范化解道路交通安全风险工作。坚决防止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切实保障群众出行安全,为建党100周年营造安全稳定的环境。
2022年至2025年,将根据2021年的整治效果和暴露出来的问题及短板,持续推进系统防范化解道路交通安全风险工作,营造良好的安全发展环境,为做好“两个至上”工作做出我们的努力。
五、交通运输(民航、铁路和邮政)安全整治
一是结合季节运行、重大保障任务、安全专项工作等部署,从源头上防范化解可控飞行撞地、跑道安全、空中相撞、危险品运输等民航领域重点风险。深化机场净空保护安全专项整治和防范鸟击安全专项整治。二是深化铁路沿线环境安全专项治理。重点整治铁路沿线两侧规定范围内影响铁路设备设施的轻飘物及危树,整治铁路沿线两侧建造、设立生产、加工、储存、销售易燃易爆和放射性物品等危险品的场所、仓库,严厉打击铁路线路安全保护区内擅自建造建(构)筑物和施工作业等违法行为;开展公铁水并行交汇地段安全专项治理,严厉打击危及铁路运营安全的机动车违章驾驶行为。三是完善寄递渠道安全联合监管机制,加强部门合作和资源共享,完善部门间违法线索通报、案件移送与协查机制,推动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严格落实部门监管责任、属地管理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督促邮政企业做好风险点和危险源排查管控工作,规范寄递协议服务安全管理,重点加强邮件快件处理场所、营业网点火灾、车辆安全、作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落实人防、物防、技防措施。
六、水上交通和渔业船舶安全整治
一是完善安全责任体系,建立健全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压实船东船长主体责任。二是强化风险隐患预防控制,深化重大风险防范化解和重大隐患排查治理。三是开展重点领域专业化治理,加强“四类重点船舶”和重点水域安全监管,开展船舶港口的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防控,严厉打击渡船超航线、超乘客定额、超核定载重线、超核定抗风等级冒险航行,加强商渔船碰撞事故防范,以危险货物作业为重点,强化港口安全管理。四是突出抓好商渔船防碰撞、渔港“港长制”、渔业无线电管理、渔业船员、涉渔“三无”船舶等安全专项整治。五是加强渔业安全生产源头管理,强化渔业市场准入管理,完善渔业安全执法制度和程序,健全渔业安全管理制度,推动渔业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确保安全监管工作无遗漏,达到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全方位、全覆盖”。六是提升基础支撑保障能力,加强安全监管能力、基础保障能力、应急救援能力“三个能力”建设。
七、城市建设安全整治
建立城市建设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完善安全生产体制机制,推动城市建设管理领域科技创新,不断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全面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把安全发展作为城市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扎实推进城市建设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提高城市安全保障水平,专项整治取得积极成效,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八、工业园区等功能区安全整治
扎实推进园区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园区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健全、责任明晰和安全监管力量进一步强化;园区规划、建设及园区内企业布局进一步规范,重大安全风险管控能力显著增强,本质安全水平有效提升。
明确负责园区安全生产管理的责任主体或机构达到100%,园区安全风险评估完成率100%,高风险工业园区落实专业监管人员完成率100%,高风险工业园区封闭化管理完成率100%,园区内企业的特种作业人员和特殊作业人员安全培训及持证上岗完成率100%,园区内化工、医药、冶金、有色行业企业及其他规模以上企业安全标准化达标完成率100%,集约化可视化安全监管信息共享平台建成率100%。实现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长效化,进一步提升应急保障能力,建立完善以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为重点的园区安全预防控制体系,有效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实现园区安全高质量发展。完善工业园区等功能区监管体制机制。以市、县两级人民政府(管委会)或现有的园区管理机构为依托,进一步明确负责各类功能区安全生产监管职能。
九、危险废物等安全整治
建立形成危险废物产生、收集、贮存、转移、运输、利用、处置等全过程的监管体系;全市危险废物处置能力与实际需要总体基本匹配,布局趋于科学合理;危险废物环境安全风险防范能力显著提升,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倾倒案件高发态势得到有效遏制。企业产生的属性不明固体废物鉴别鉴定率100%,重点环保设施和项目安全风险评估论证率100%。加强“煤改气”、洁净型煤、渣土、垃圾、污水、涉爆粉尘的贮存及处置等过程中的安全风险评估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强化相应的安全责任措施落实,确保人身安全。
第六章 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工程
一、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升建设
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修复工程,恢复森林、河湖、湿地、海洋生态系统功能;实施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提高抵御台风、风暴潮等海洋灾害能力;实施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提升抗震减灾能力;实施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完善防洪抗旱工程体系;实施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和避险移民搬迁工程,提升地质灾害防御能力。
二、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
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按照应急管理部和省应急管理厅下一步修订完善的各类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地方标准规范,强化应急避难场所日常管理,推动各县(市、区)、有关单位建设更多的避难场所,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并将避难场所向社会公布。
结合社区“十个有”建设,推动各乡镇(街道)、各社区建设更多的各类应急避难场所,应对防汛防风、防危化品泄漏等突发情况,满足社会广泛的需要和社区居民就近避险的需要。至2025年,全市再新增能容纳7万人的应急避难场所。
三、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
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广东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广东省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设行动方案》要求,开展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县、社区创建工作,全面实施基层“网格化”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加强社区(村)减灾资源和力量统筹,推动基层防灾减灾能力标准化,解决防灾减灾“最后一公里”问题。全面开展行政村(居、社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十个有”建设,确保日常有宣传、风险广知晓、灾前有预警、灾中可避险和受灾得救助,进一步提升基层应急能力。
2021年,全市行政村(社区)实现“十个有”建设全覆盖。“十四五”期末,力争创建1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县,15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全市行政村(社区)“网格化”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全面巩固和提升。
四、自然灾害风险普查
“十四五”期间,组织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全面掌握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情况,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依照《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通知》和《关于做好我省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的通知》,2021年至2022年为全面调查、评估与区划阶段,完成自然灾害风险调查和灾害风险评估,编制灾害综合防治区划图,汇总普查成果。摸清我市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重点地区抗灾能力,客观认识我市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水平,为有效开展自然灾害防治工作和切实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权威的灾害风险信息及科学决策依据。
第七章森林防灭火能力建设工程
“十四五”期间森林防灭火能力建设规划重点实施森林火险预警监测、信息管理与指挥系统和森林消防队伍能力建设任务,建立健全森林防灭火长效机制,提升森林火灾综合防控能力,为生态安全、建设绿色生态湛江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形成完备的森林火灾应急处置体系,使预警响应规范化、防灭火管理法治化、火灾扑救科学化、队伍建设标准化、装备建设现代化和基础工作信息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森林防灭火长效机制基本形成,森林火灾防控能力显著提高,实现森林防灭火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4小时火灾扑灭率达到95%以上,森林火灾受害率稳定控制在0.9‰以内,专业森林消防队伍建设达标率90%以上。
一、森林防灭火信息指挥系统
构建有线综合网络、火场通信网络、卫星通信网络和机动通信系统的森林防灭火通信系统,重点加强森林防灭火指挥中心、森林防灭火业务软件应用系统和运维保障系统的森林防灭火信息指挥系统建设,全面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森林防灭火指挥管理能力。
(一)森林防灭火通信系统。构建森林防灭火综合通信系统,实现各类信息的及时传输,为森林防灭火信息化提供支撑。按照《全国森林防灭火通信和信息指挥系统建设技术指南》,重点加强以数字超短波通信为主的火场通信网络建设,以应用VSAT卫星和北斗卫星为主要内容的扑火指挥卫星通信网络建设和以综合通信车为主要内容的机动通信系统建设,推动森林防灭火有线网、无线网和卫星网的深度融合,实现基于全省统一信息网络的要素整合、信息共享和功能扩展。
(二)森林防灭火信息指挥系统。依托森林防灭火综合通信系统、全省大数据平台,充分利用内外部基础信息、业务信息,建设覆盖多级指挥中心的综合指挥调度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森林防灭火监测指挥管理能力、促进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实现全市指挥系统纵向贯通、横向协同,全面提升森林防灭火信息化水平。
二、森林防灭火队伍能力建设
(一)专业森林消防队伍标准化建设。按照《广东省森林消防队伍装备与森林防灭火应急物资储备规范》,对新建和现有森林消防队伍按标准配备,实现森林消防专业队伍装备标准化。规划期内装备风力灭火机、运兵车、机具车和单兵防护装备等设备。新建专业队伍营房、新建及改扩建物资储备库和新建培训基地。根据实际需要,专业队伍营房可建成集营房、物资储备、信息指挥、生活训练和临时停机坪等基础设施为一体的专业队综合性基地。
(二)以水灭火设施设备建设。在森林火险高风险区组建以水灭火专业森林消防队伍,配备专业以水灭火装备。主要包括森林消防水车、高压接力森林消防水泵、高压细水雾灭火器、脉冲水枪(背负式)和便携式移动水囊(水池)。在水文条件较好的地区建设常规水源地,包括建设蓄水、水井、拦水坝等,为以水灭火提供保障。规划期内配备森林消防水车、森林消防水泵和灭火水枪等设备,设置森林消防水池,使专业森林消防队伍具备以水灭火能力,提升控制森林火灾的效果。
第八章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工程
一、粤西(湛江)应急救援中心㊟
主要承担区域内应对自然灾害、安全生产事故等突发事件的统筹协调、应急救援和应急救援队伍的培训演练及应急救灾物资储备调运等职能,发挥区域应急救援中心作用,集综合救援基地、培训演练基地、物资储备基地、森林航空灭火和海上救援保障基地于一体。侧重危险化学品事故、防风减灾、地震灾害、防汛抗洪和海上救援等任务,承担东海岛石化产业园区突发事件救援任务。配合省里完成粤西(湛江)应急救援中心的基础建设、装备器材、信息系统建设和人员配备任务。
二、湛江市应急指挥平台
建成全灾种市级综合指挥体系,形成上下贯通、横向互联、区域共享的应急指挥网络。完善指挥大厅、值班值守、联合值守等核心功能场地设施条件建设。推动广东省智慧大应急综合应急平台落地应用,全面提升市、县(市、区)各级应急管理部门感知、通信、指挥调度和辅助决策等信息化能力,推动完善湛江市应急管理信息化体系。实现自然灾害预警,并对事故及灾难接报、准备、现场处置、信息发布、事后评估、救助等全流程掌控。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和平战结合的应急管理体制。
进一步整合现有的安全生产、自然灾害、决策指挥、实
时监控等应急管理信息系统,推广应用广东省政务大数据中心、广东省智慧大应急综合应急平台,打造融合音视频指挥系统,强化应急通信保障,开展应急移动通信指挥平台建设。积极开展“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创新应用探索,提升安全生产信息化水平。
(一)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
建立湛江市监督管理、监测预警、指挥救援、决策支持和政务管理五大业务领域各类应用,加强灾害监测预警平台网络建设,构建“空天地”一体化全域覆盖的自然灾害监测系统,加强互联互通、数据共享,提高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
(二)应急移动通信指挥平台
配合省应急管理厅构建集视频指挥、监控调度、视频会商、现场图传和态势展现等功能的移动通信指挥平台,实现跨网跨部门跨区域的随行指挥能力。
三、应急救援基地
建设服务本地、辐射周边的应急救援基地及航空设施,全力对接广西,与海南相向而行。
(一)遂溪县应急救援基地
遂溪县应急救援基地主要由业务办公楼、宿舍楼、消防车库等组成。设置应急救援队伍训练及生活区;面向社会公众及专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区;面向公众的仿真体验区;危险化学品及其它领域仿真实训训练区;技能竞赛场;森林航空消防救援区(直升飞机机位)。需配备的装备:领导用移动指挥装备包,包括平板电脑和防爆手机等移动数据终端、照相机、防护服等。
(二)廉江直升机起降点
建设廉江市森林航空消防直升机起降点主要由宿舍楼、消防及特种车库、门卫室、停机坪、训练广场、塔台、直升飞机备品备件库等组成。
(三)徐闻通用机场
徐闻通用机场主要建设供飞机起降的跑道、联络道、停机坪、综合业务楼(含塔台)、气象观测站、供油等设施。
该机场的性质定位为A1级通用机场,建成后主要用于城市应急救援、固定翼驾驶技术培训、短途运输、科普教育等,服务本地,与海南相向而行,共同构建以琼州海峡为联络纽带的城市间应急协调联动机制。
(四)琼州海峡北岸救助基地
琼州海峡是我国三大客滚船运输的黄金水道之一,为区域物流和人员往来发挥着积极促进作用。该航线具有南北向航道客流量大,东西向航道众多进出北部湾区域各港口的货轮,还有为数不少的渔船穿行,同时琼州海峡是台风易发、多发水域等特点。为了构建和完善琼州海峡北岸海上险情预警、应急救援能力体系,推动琼州海峡北岸救助基地建设,以及配备必要的防台锚地等设施。
四、应急救援物资储备能力建设
为进一步提升市级救灾物资应急保障能力,确保市级救灾物资高效调运,及时有效实施抢险救援和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建立健全市级救灾物资应急保障联动机制,就物资采购,调拨接收,信息交换等工作机制做出明确规定,确保依法依规开展救灾物资保障工作。
按照集中管理,统一调拨,平时服务,实时应急,采储结合,节约高效的原则,加大资金投入,提供物资保障。按照24小时救灾物资到位的目标,特别要充分考虑应对大灾的需要,在现有储备的基础上,增加救灾物资储备品种和数量。多灾易灾地区每年都应储备一定数量的帐篷、棉衣、棉被、食品、饮水、照明和取暖设备等救灾应急物资。
2021年计划投入220万专项经费购买一批急需救援物资,保障救灾工作需要。以后争取各级财政支持,逐年加大资金投入,为应急救援提供物资保障。
“十四五”期间各地积极推进救灾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根据灾害特点和救灾工作需要,因地制宜,可以采取新建、共用或租借等方式解决存储场所,充分利用已有库房和设备,避免重复建设。2023年底,市、县级完成救灾应急物资储备仓库建设,乡镇和村可结合避灾场所建设,积极开展救灾物资储备,逐步形成市、县(市、区)、乡镇、村(社区)救灾应急物资储备网络体系,扩大救灾应急储备物资的有效服务辐射范围。
五、基层应急能力建设
按照“一专多能”要求,加快推进基层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依据基层应急监管机构设置标准,推进乡镇(街道)应急管理机构标准化建设和社区(村)应急管理综合服务站点标准化建设,配齐配强县(市、区)、乡镇(街道)和各类功能区的应急管理专业管理人员、执法用车、执法必备的检测仪器设备及个人防护装备。加强城乡基础设施防灾抗灾能力建设,提升城乡生命线工程、应急避难场所、消防设施和交通、水利、通信、供水、供电、供气、广播电视关键基础设施灾害设防标准。大力开展安全城市、安全社区、综合减灾示范县和示范社区等创建活动。以“六有”(有班子、有机制、有预案、有队伍、有物资、有培训演练)为主要内容,开展乡镇(街道)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标准化建设。加强业务指导和加大物资援助,推动社会各类救援力量协同参与救援,切实提高县(市、区)级层面应急救援能力。
第四篇保障措施
第九章 强化规划措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强化职能,明确职责,推动应急管理与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国土开发同规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落实、同考核。应急管理部门要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指导,细化规划实施方案,定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督导检查,推动和引导生产经营单位为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创造有力条件,形成整体合力,确保规划目标实现。
二、狠抓责任落实
各有关部门要制定规划实施方案,逐级分解落实规划目标任务、细化目标和压实责任。建立健全规划实施协调与衔接机制,加强应急管理重大政策、重点工程项目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各专项规划衔接,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各级应急管理部门要针对规划建设内容科学制订计划进度,明确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责任,合理配置资源,全力推进实施。
三、加大资金保障
各级党委、政府部门要将规划作为政府优先实施项目和财政重点支持对象,加大各级政府财力统筹力度,强化应急管理人、财、物投入保障。按照分布实施、重点推进的原则,拓宽资金投入渠道,进一步加大经费保障力度,确保本规划顺利实施。要建立应急管理投入多元化保障体系,形成政府、部门、企业及全社会多元化的安全生产投入机制,强化政府投资对安全生产投入的引导和带动作用,拓宽安全生产投入渠道,开辟社会化和市场化渠道,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应急管理工作,扩宽多元化筹资渠道。
四、完善评估考核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评估制度,加强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把规划实施情况纳入对各地、各部门安全生产考核体系,定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分析评估。加强规划实施情况的动态监测和评估调整,组织开展规划实施年度监测分析、中期评估和终期评估。应急管理部门要建立完善规划实施的评估考核机制,将各行业主管部门应急管理工作要点纳入年度安全生产责任考核,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应急管理统计和监测,及时公布各地、各行业领域应急管理规划目标任务进展情况。要强化监测评估结果应用,将规划实施情况纳入市各有关部门、各级党委及政府工作督查、检查和考核评价体系,确保规划相关任务工作高质量完成。
附件1:重点项目表
备注:1.根据财政预算管理有关规定,本表不作为市财政安排资金的依据,确需市财政安排资金支持的项目,应按规定程序另行研究报批。2.本表项目投资包含市、县(市、区)等各级财权。
附件2:名词解释
1.“四个一”应急处置机制:应急处置实行一个指挥中心、一个前方指挥部、一套工作机制、一个窗口发布。
2.“四合一”应急指挥保障机制:应急指挥实行卫星电话、无人机、指挥车、通讯保障系统的标准配备。
3.“五个一”应急值守机制:应急值守实行一日一研判、一日一报告、一日一调度、一日一抽查、一事一处理。
4.“一通道、一港区、一示范”:“一通道”是参与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一港区”是推动霞山区块(含临港工业园区和湛江综合保税区)、东海岛区块、徐闻区块纳入广东自贸区扩区的片区;“一示范”是加快建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5.“四个一”临灾转移机制:即“每户一对接”转移责任、“每村(居)一台账”转移清单、“每镇(街)一张网”转移体系、“每灾一行动”转移启动机制。
6.安全生产“一线三排”工作机制:“一线”是指坚守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条不可逾越的红线;“三排”是指排查、排序、排除。
7.自然灾害防治“一体三预”工作机制:“一体”是指科学有效、从上到下、左右贯通的应急指挥体系;“三预”是指事前预判、临灾预告、短临预警。
8.“五立足、五结合”演练模式:立足全灾种全链条,平时预防与战时抗救相结合;立足规范应对,情景复盘与流程再造相结合;立足上下联动,上级指挥协调与基层落细落实相结合;立足问题导向,固化长效机制与解决突出问题相结合;立足以练促建,演练培训与能力建设相结合。
9.安全监管执法“三个转变”:即从重点检查企业员工向重点检查企业负责人履责情况转变,从事后吸取事故教训向事前防范化解安全生产风险转变,从客观查原因向主观查不足转变。
10.企业负责人“安全三问”:一是安全生产责任是什么,二是你是怎么履责的并举例说明,三是本企业重大风险隐患是什么以及采取了什么措施。
11.行政村(社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十个有”:有组织体系、有大喇叭、有警报器、有避难场所、有风险地图、有明白卡、有应急值守、有应急照明、有小册子、有宣传栏。
12.“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一核”即珠三角地区,“一带”即沿海经济带,“一区”即北部生态发展区。
13.“四个走在全国前列”“两个重要窗口”:2018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对广东提出了“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在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上走在全国前列;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上走在全国前列;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在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和“两个重要窗口”(广东既是向世界展示我国改革开放成就的重要窗口,也是国际社会观察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建设要求。
14.安全生产“三个必须”: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
15.“五个特别”:即特别讲政治、特别讲纪律、特别讲科学、特别讲认真、特别讲精神。
16.“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即在监管过程中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
17.“一案双查”:既要严肃追究企业的责任,又要依法倒查追究相关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的责任。
18.安全宣传“七进”:安全宣传进企业、进校园、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公共场所。
19.化工行业特殊作业“四令三制”:四令即动火令、动工令、复工令、停工令;三制即有限空间作业票制、值班室(中控室)24小时值班制、企业领导带班值班制。
20.“两重点一重大”:即重点监管危险化学品、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
21.“两客一危一货”:即公路客运、旅游客运、危化品运输车及货运车辆。
22.自然灾害“两个坚持,三个转变”:即坚持以防为主,防灾救灾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与非常态救灾相统一;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应对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
23.“1+1+9”:第一个“1”是指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政治保证;第二个“1”是指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发展主动力。
“9”是指9个方面重点工作
一是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重点,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二是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重点,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省;
三是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重点,加快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
四是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重点,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五是以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重点,加快改变广东农村落后面貌;
六是以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为重点,加快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七是以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为重点,加快建设文化强省;
八是以把广东建设成为全国最安全稳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为重点,加快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九是以打好三大攻坚战为重点,加快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跨越高质量发展重大关口的短板。
24.“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指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25.“一微一网”:即微信公众平台、网站公众平台。
26.有限空间作业“七不准”:未经风险辨识不准作业;未经通风和检测合格不准作业;不佩戴劳动防护用品不准作业;没有监护不准作业;电气设备不符合规定不准作业;未经审批不准作业;未经培训演练不准作业。
27.应急管理“四个精准”:预警发布精准、抢险救援精准、恢复重建精准、监督执法精准。
28.“三部三委”:森林防灭火指挥部、抗震救灾指挥部、防汛防旱防风指挥部、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安全生产委员会、减灾委员会。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抄送:市委各部委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协办
公室,市纪委监委办公室,市中级法院,市检察院,中央、省驻湛有关单位。
湛江市应急管理局办公室
2021年10月25日印发
湛江市应急管理局关于印发湛江市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的通知.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