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殷切嘱托追梦新时代 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湛江答卷”
写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湛江一周年之际
春雷响,万物长。
眺望港湾,“北海新希望”号装载着1.2万吨来自我国首个自营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开发的凝析油运抵湛江港202号泊位,新油品落户湛江港;仰望天空,“海口—湛江”跨城航线首次开通运营,无人机物流产品同城即时送、跨城急送,快递可实现跨城4小时达;走进工地,“永兴号”盾构机刀盘破土而出,国内独头掘进距离最长的穿海高铁盾构隧道——广湛高铁湛江湾海底隧道贯通,湛江接入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向前迈出坚实一步……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一个个追梦的脚步勾勒出港城大地比学赶超的生动剪影。
湛江人民不会忘记,一年前的这个生机盎然的季节——2023年4月10日至1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广东视察,首站来到湛江,利用整整一天时间从北到南走遍雷州半岛,从海洋渔业、生态保护到港口运营、水资源配置,从耕海牧渔到调丰补缺,每一处都事关民生福祉,每一处都承载战略考量,殷殷嘱托、声声关切,为中国式现代化湛江实践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劲动力。
一时间,南海之滨掀起浩荡春潮,北部湾畔激荡澎湃动能。一声声催人奋进的期许与希望,全部汇聚成湛江在新征程上展现新作为、追梦新时代的前行力量。一年来,湛江人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抢抓机遇、苦干实干,用辛勤和汗水书写出高质量发展的“湛江答卷”。
感恩奋进
坚决扛起使命担当
早在2018年视察广东时,习近平总书记就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擘画出一幅气势恢宏的新蓝图——
“把汕头、湛江作为重要发展极,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
2023年4月10日在湛江,从海洋渔业、生态保护,到港口运营、水资源配置,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湛江现代化建设定向领航、手把手教导我们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
嘱托,声声入耳;恩深,念念于心。
一年来,湛江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作为头等大事和首要政治任务,结合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持续推动学习宣传贯彻走深走实。
从市委常委会会议、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到全市干部大会;从现场考察学习、专题研讨班到领导干部论坛;从机关团体到城镇乡村、社区;从企业车间到学校课堂……一年来,累计培训全市市管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1200余人次,组织开展100场基层宣讲,始终保持学习激情不退、热度不减,使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学之深,知之明,行之笃。思想的深度催生了速度超前、力度空前的“湛江行动”:全市贯彻落实工作任务形成台账,细化为7个方面49项具体举措,以闭环机制确保工作落实到位;瞄准事关湛江未来发展的8个方面全局性关键性问题,全市处级以上领导班子及成员确定调研选题1046个,实现1459项调研成果转化运用。
在思想的明灯引领之下,前行的道路豁然开朗。湛江坚定扛起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的使命任务,认真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锚定“全力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的目标,进一步优化完善提升湛江发展思路,提出激活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坚持工业化、生态化、数字化深度融合,强化大园区建设、大文旅开发、大数据应用工作抓手,把感恩之情转化为奋进之力,努力在新征程上展现新气象、干出新业绩。
创新引领
产业科技互促双强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
今年4月8日,全球首创漂浮式动力定位养殖平台“湛江湾一号”开工;全省最大深海养殖平台“恒燚1号”计划于4月10日在湛江预定海域进行投苗,开启养殖使命。
去年5月,湛江湾实验室牵头,联合广东恒兴集团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共同成立湛江首个深远海养殖创新联合体“广东恒燚海洋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致力于攻关深远海养殖全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问题。时隔不到一年,这支产业创新团队自主打造的两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深远海养殖平台“巨无霸”——“湛江湾一号”和“恒燚1号”先后迎来重要时间节点。
回翻近一年的日历,湛江在科技创新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日程上密集标注——
高端创新平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023年6月29日,湛江湾实验室龙王湾科研园区和人才公寓落成并投入使用;湛江硇洲族大黄鱼研究院、高体魳研究院、蚝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相继揭牌成立,向海水种业进军的号角越吹越响;
科技支撑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迈出新步伐。2023年6月6日,全省最大的半潜桁架式渔业智能养殖平台“海威2号”下水投产;12月18日,全球首例全潜悬浮定深高抗台风养殖平台“海塔一号”动工建设;
突出协同合作,科技成果转化搭建“快车道”。2023年8月9日,“湛江科技成果转化对接平台”小程序上线,驻湛高校、科研院所科研团队代表与企业代表签约,在蔬果保鲜储运、海洋牧场、林下经济、废物利用、生物医药专利技术等方面达成成果转化、技术转让项目合作;
与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合作交流日益密切。2023年7月19日,同时在广州、湛江两地建立“广州—湛江科技成果转化对接工作站”;9月22日,省内首个科创“飞地”——湛江市赤坎区“飞地”科技企业孵化器在深圳坂田挂牌;12月,赤坎、霞山、遂溪、坡头、廉江、吴川、麻章分别与广州市越秀区、荔湾区、白云区合作共建科创“飞地”。
“双创”氛围日渐浓厚,持续激发“双创”热潮。去年6月11日,参加2023年广东省科普讲解大赛获奖人数和获奖率均创湛江历史新高,排名全省第二,仅次于广州;8月3日,首次成功指导社会力量举办社会科技奖励,进一步增强了科研工作人员的荣誉感和科研积极性;今年2月18日,湛江市科技创新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以更高站位、更强决心、更大力度推动科技与产业互促双强。
关键核心技术加快突破、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提升、一系列科技成果“落地生金”……一年来,湛江聚焦建设区域创新中心目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科技成果广泛渗透到钢铁、石化、农业、海洋等产业领域,切实增强了产业发展的动能和后劲。
2023年,新增各类研发机构20多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8家,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77家。目前,全市研发机构超500家,其中省重点实验室14家、数量位居全省第四。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579家。
此外,去年全年成功入库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509家;全社会研发经费增长70.9%,投入强度提高0.33个百分点,增速均居全省第一,实现了历史性突破;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增长11倍;技术合同登记数量以及金额迅速增长,同比增长达45.62%、265.36%。
科创“梧桐树”不断壮大,纷纷引来人才“金凤凰”。林浩然院士工作站、潘德炉院士工作站落户湛江,2023年引进博士、博士后278人。
制造业当家
挺起高质量发展“硬脊梁”
“必须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今年3月30日,广东威希德科技有限公司在雷州经开区A园区开业,打响了今年雷州经开区项目投产的“第一枪”,吹响了园区项目建设投产的冲锋号。该公司将利用雷州丰富的渔业资源,与中科院以及日本企业合作开发鱼明胶和胶原蛋白产品,出口欧美、日本、以色列等。项目达产后年销售收入可达3亿元,创造年税收将达2000万元。
这是湛江扎实推进制造强市、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结出的又一硕果。
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东重要讲话中指出,广东要始终坚持以制造业立省,更加重视发展实体经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殷殷嘱托,切切期望。
制造业是城市经济的脊梁。一年来,湛江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聚力建园区、抓招商、上项目、强产业,加快建设高水平现代化产业体系,挺起高质量发展的“硬脊梁”。
“大产业”骨架四平八稳,“大平台”建设如火如荼,“大项目”落地建设投产……“湛江制造”活力奔涌,雷州半岛大地展现出迭代升级的新气象。
俯瞰湛江东海岛,巴斯夫湛江一体化基地项目完成首批装置建设,国内首套百万吨级氢基竖炉项目在宝钢湛江钢铁成功点火投产,中科炼化2号EVA项目开工,三大“巨无霸”齐头并进,带动配套产业园区建设不断完善,形成了一大批重大产业集群,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外知名企业投资的项目纷纷抢滩,积蓄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与此同时,湛江不断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力促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比翼齐飞”。2023年,小家电领域“国字号”技贸基地成功获批落户廉江,积极打造小家电行业“湛江标准”,以“小家电”抢占“大市场”,让“湛江智造”更加畅销海内外。
以重大产业项目为抓手,推动制造业提速,成为眼下湛江寻求新突破的方式之一。翻开湛江的产业发展地图,一批批重大产业发展平台经谋划布局,正茁壮成长。
湛江市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被遴选为省重点支持的五个主平台之一,新引进项目45个,新开工项目21个,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3.6%、增速全省第一,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5%、增速全省第二。目前,湛江大型产业集聚区、出口加工区加快建设,琼州海峡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上升为省际合作平台,广州市—湛江市产业转移合作园进入实体化运作并于今年3月28日举行湛江—广湛园全球产业招商推介会,广东—东盟产业园国际合作联盟正式成立,湛江(坡头)海工装备产业园开工建设。湛江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去年以来,湛江将招商引资置于“顶格”位置,实施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出台“促进先进制造业招商引资10条”,依托巴斯夫等龙头企业开展产业链招商,推进“拿地即开工”“全程代办”服务……在一系列“硬核”举措加持下,2023年以来湛江引进项目223个、协议投资额1482.21亿元,为经济发展注入更多“源头活水”。
协调发展
点燃新引擎增添新动能
“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促进共同富裕”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牵挂。
湛江县域面积宽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在县域,潜力也在县域。如何使短板变长、使潜力变现,是湛江在现代化新征程上阔步前行的必答题。
一年来,湛江用实际行动来书写这份答卷: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奋力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上实现新跨越。
湛江以头号工程的力度推进“百千万工程”,全面推进强县促镇带村,努力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加快把县镇村发展的短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潜力板。
统筹抓好强县产业和富民产业、优势产业和“风口”产业,是加快推动县域发展的“关键一招”。
今年3月28日,徐闻县举行“与海南相向而行”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暨集中签约活动,集中开工8个项目,签约16个项目,总投资额达402.93亿元。海上风电、现代化海洋牧场综合体、琼州海峡保障服务中心、无人机制造等项目,将为徐闻用新质生产力推动“百千万工程”、实现高质量发展点燃新引擎、培育新亮点、增添新动能。
同日,“中国第一甜县”遂溪格外热闹——广东·遂溪甘薯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暨首届甘薯文化周就在此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甘薯产业专家、相关企业代表齐聚遂溪,共话甘薯产业振兴大计。小小甘薯破土成“金”,打造“百千万工程”新增长极,点亮乡村振兴的新“薯”光。
目前,湛江通过开展“锚定百千万 四季看变化”工作,聚焦“春季抓谋划、夏季掀热潮、秋季强攻坚、冬季验成效”,以点位变化带动区域发展、以一域出新带动全域出彩。同时,不断拓展“总部+基地”“研发+生产”“服务+制造”等产业共建模式,走好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湛江“百千万工程”一年开局起步的目标顺利完成。
——县域发展加快。各县(市)园区全部建成“指挥部+管委会+平台公司”管理架构,一县(市)一省级产业园区布局基本形成。雷州市工业发展提速,廉江市入选首批全国县域商业“领跑县”、小家电集群入选全国首批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吴川市羽绒产业成功申报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遂溪县入选首批省食品工业培育试点县,徐闻县新能源项目装机规模居全省前列、成为省清洁能源重要生产基地。
——镇村建设呈现新貌。1个县级市、6个镇、60个村入选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县镇村,徐闻县角尾乡文化旅游特色镇加快创建。推广“榕议事”“和事堂”等村民自治机制,90%以上矛盾纠纷化解在村(社区),坡头区“咱村铺仔”经验获评第五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创新举办乡村振兴示范创建现场比学活动,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13条、示范村40个,美丽宜居村覆盖率73.5%。
——农业强市稳步建设。推进农产品“12221”市场体系建设,农海产品品牌效应持续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增至8196家、数量全省第一。发布“徐闻·中国菠萝指数”并在广州数据交易所上线,菠萝鲜果远销中东、俄罗斯。遂溪甘薯基本形成全产业链,成为名副其实的“致富薯”。徐闻县曲界镇、廉江市良垌镇被认定为全国首批农业产业强镇。
人民至上
用“群众满意”标尺衡量主题教育成效
“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上下功夫见实效。”“站稳人民立场,强化宗旨意识,坚守初心使命,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评判主题教育成效的根本标准。”
第二批主题教育启动以来,湛江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及省委工作要求,在省委主题教育办和省委第三巡回督导组的精心指导督导下,把开展主题教育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抓落实。
组织全市1.5万个党组织、34万多名党员开展主题教育,深入开展“破难题、促发展”攻坚行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广大党员干部经历了深刻的党性锤炼和思想洗礼,更加自觉地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推动湛江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举措。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为民造福”的殷殷嘱托,我市坚持人民至上,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评判主题教育成效的根本标准。坚持把践行“四下基层”贯穿始终,落实党员领导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继续用好平急转换、党建网格、“双报到”、积分制等机制,充分用好“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和“民呼我为”“接诉即办”“一网通办”等经验做法,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市领导带头建立为民办实事清单,全部完成为民办实事任务160项,带动各县(市、区)、市直单位完成为民办实事2338项。
为破解社会治理突出问题,在全省率先推出“矛盾纠纷·码上办”,持续进行“平安夜访”“亮灯行动”等一批社会治理创新项目。实行市委书记“总包案”、县委书记“直接包案”、乡镇党委书记“跟踪包案”三级联动机制,市、县两级党政领导干部带头下访接访群众3108批5786人次,化解了一大批“骨头案”“钉子案”。坡头区创造性打造145间标准化“咱村铺仔”,作为党员干部主动下沉了解民意、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获评第五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老百姓的“需求清单”正在转化为“满意清单”:
深入实施“民生十大工程”,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湛江分干线项目4个标段开工建设,雷州半岛干旱缺水问题有望系统解决;建设“长者饭堂”133家,高龄、独居、空巢等老年群体“舌尖养老”难题得到进一步破解;新增城镇公办中小学学位2.28万个、幼儿园学位5760个;新增5300多个停车位,解决城区停车难问题;依托“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带动新增就业6.35万多人,入选“全国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示范城市”创建名单;推动职工医保门诊共济改革平稳落地,城乡居民住院医保报销比例进一步提高,医疗资源实现提档升级;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新改建农村公路721公里,危桥改造23座,实施村道安全生命防护工程283公里;推动解决民生实事“小切口”问题300多个……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陈彦 林宇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