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湛江市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2018年,湛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奋力推进“四大抓手”、“五大产业发展计划”,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夯实,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进步。
一、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初步核算,全年湛江实现生产总值3008.3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6.0%,增速在全省排第11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33.61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1086.61亿元,增长5.2%;第三产业增加值1388.16亿元,增长7.2%,人均生产总值突破4万元,达41107元,增长5.6%。
(一)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2018年,湛江市三次产业比重为17.7:36.1:46.1,服务业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3.5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提高。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1%,增速比服务业快0.9个百分点;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长6.8%,其中信息服务增加值增长45.3%。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5.8%,增速比上年提高12.3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1.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全年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546.36亿元,增长4.8%。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38.24万吨,下降2.3%。蔬菜产量373.15万吨,增长5.8%。水果产量265.31万吨,增长8.1%。水产品总产量128.22万吨,增长4.9%。生猪出栏量409.49万头,增长3.8%;家禽出栏量8542.46万只,增长0.5%。
2.工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91家,较上年增加16家,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69.97亿元,增长5.0%,其中,轻工业增长8.1%,重工业增长3.5%。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增加值增长7.3%,集体企业增加值下降26.3%,股份制企业增加值增长7.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增长2.0%。
企业经济效益良好。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514.77%,在全省排第2位。产品销售率达98.6%,产成品存货下降7.7%。实现利税总额422.26亿元,增长24.6%,其中,利润增长39.7%。企业资产增长3.3%,负债下降2.7%。
临港产业集聚态势明显。钢铁、石化、造纸三大产业实现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7.4%,比上年提高5.8个百分点。其中,造纸和纸制品业增长11.6%,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6.7%,黑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增长5.9%,石油加工.炼焦业下降2.6%。
3.服务业总体较快发展。全年湛江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增长5.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增长6.2%,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增长3.1%,金融业增加值增长6.7%,房地产业增加值增长2.0%,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长20.5%,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7%。
(二)需求较快增长
1.固定资产投资稳中有升。全年湛江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8%,增速比上年提高5.6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下降12.6%,第二产业投资下降10%,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8.7%。大项目拉动效应明显,计划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增长24.2%,拉动全市投资增长11.4个百分点,其中,中科(广东)炼化有限公司投资超100亿元,中海油海上油田开发投资超50亿元,玉林至湛江高速公路项目超40亿元。民间投资增长7.6%,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58.1%。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56.3%,商品房销售面积547.3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7.1%;商品房销售额442.01亿元,增长3.8%。
2.国内消费实现双提升。2018年,湛江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97.30亿元,增长10.3%,增速全省排第1位。其中,城镇增长10.2%,乡村增长11.0%,分类看,中西药品、石油及制品类、汽车类增速较快,分别增长21.0%、14.1%、12.3%。在规模实现较快增长的同时,消费升级不断加码。居民消费支出中,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支出分别增长10.8%、8.2%,分别高出居民消费支出2.8、5.4个百分点。
3.进出口较快增长。2018年,湛江完成进出口总额377.03亿元,增长9.0%,增速居全省第4位。进口拉动作用明显,全年完成进口总额172.0亿元,增长33.5%,拉动进出口增长12.5个百分点;出口总额205.03亿元,下降5.5%。2018年,湛江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48家,同比增长2.1倍;合同外资83283万美元,同比增长4.2倍;实际利用外资金额8529万美元,同比增长5.4%。
(三)财税金融质量提升
1.财政收入结构优化。全年湛江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21.83亿元,可比增长15.4%;税收收入90.27亿元,增长19.6%,税收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74.1%,较上年提升18.2个百分点。
2.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力度加强。2018年末,湛江本外币贷款余额3343.59亿元,增长9.2%,增速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本外币存款余额2164.16亿元,增长15.8%,增速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存贷比为64.7%,比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
(四)市场价格涨势温和
1.湛江市区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6%。八大类商品价格全部上涨,食品烟酒类价格上涨1.1%,衣着类价格上涨0.5%,居住类价格上涨2.3%,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0.4%,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上涨1.7%,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1.4%,医疗保健类价格上涨4.1%,其他用品和服务价格上涨0.8%。
2.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3.4%。轻工业上涨1.1%,重工业上涨5.6%。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上涨13.3%,农副食品加工业下降0.6%,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上涨17.2%。
(五)社会民生持续改善
湛江市城镇新增就业7.98万人,与上年持平;失业人员再就业3.63万人,增长3.4%。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427元,增长9.1%。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046元,增长7.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89元,增长9.7%。全市医疗机构床位数3.67万张,增长4.6%;卫生技术人员4.06万人,增长6.2%。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4.6%,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农村改厕户数106.8万,增长7.8%,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93.2%,比上年提高6.7个百分点。
(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现
去杠杆稳步推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5.9%,同比下降4.2个百分点。去库存效果明显,商品房待售面积90.28万平方米,下降25.5%,其中住宅待售面积53.56万平方米,下降13.9%。降成本继续显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的成本80.2元,较上年同期减少2.2元。补短板力度加大,用于民生支出达到394.23亿元,增长12.9%,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为82.6%,占比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其中,城乡社区事务增长143.9%,文化体育与传媒增长92.9%;农林水事务增长12.4%。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2018年,湛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0%,是2000年以来最低增速。2019年外部环境更为复杂严峻,受中美贸易战、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及单边主义盛行影响等因素影响,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
(二)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仍不牢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艰难。全市优势传统工业增加值增长0.9%,6个行业中,纺织业、家具制造业增加值分别下降25.8%、39.1%;食品饮料、建筑材料增加值分别增长5.7%、5.3%。主导产业带动力不强。钢铁、造纸两大产业增速放缓,黑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产值分别增长5.9%、11.6%,增速分别比上年放缓58.2、8.8个百分点。石化产业较为缓慢,石油加工.炼焦业产值下降2.6%,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产值增长6.7%。
(三)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不够优化。工业投资负增长。全年工业投资下降10.8%,其中,制造业下降14.0%,30个制造业行业中,仅6个行业投资正增长。工业技改投资同比下降43%。小型项目投资减少幅度较大。计划总投资在500万—5000万之间的项目710个,比上年减少2830个,共完成投资50.01亿元,比上年下降70.4%。对房地产开发投资依赖较强,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56.3%,对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125%。
三、几点建议
(一)加强宏观经济指标监测,强化逆周期调控能力,着力稳增长。加强经济指标监测,实行部门联动,及时对财政、金融、交通、工业、投资、商贸等主要经济指标运行情况进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深入剖析原因,并提出针对性措施加以统筹协调,确保各项指标平稳较快增长。二是突出精准服务。深入开展“暖企”活动,及时梳理上报企业运行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困难,确保实体经济平稳运行。
(二)着力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创新是湛江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要进一步细化激励措施,鼓励企业加强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品牌建设,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依托驻湛高等院校、技工学校、科研院所,培育一批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积极扶持具有发展潜力的本土企业,在引人、引资、减税降费等方面给予更大幅度的政策扶持,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对受环保督查、节能降耗等因素影响的企业要有针对性的采取帮扶措施,做到统筹兼顾,避免处置方法措施简单。
(三)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推进项目招引投产。围绕钢铁、石化、造纸等临港产业建设,强化延链补链工作,形成“储备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的良性循环。强化联动机制,协调解决重点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密切跟踪重点项目推进情况,在项目尽早投产达效的同时,第一时间入库列统,对于能够进入“四上”的企业,通过激励机制尽早纳入“四上”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