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关爱版 > 政策解读

《湛江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解读

来源:湛江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时间:2025-04-08 10:46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措施〉的通知》有关精神,湛江市政府组织制定《湛江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对市域范围内国土空间保护开发作出总体安排和综合部署,支撑湛江市高质量发展。现对有关内容解读如下:

  一、《规划》背景和意义

  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家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规划》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国家重大战略,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与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围绕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任务,主动服务统筹谋划全域国土空间资源布局,为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动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等重要建设提供空间保障,支撑湛江打造成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现代化区域性海洋城市。《规划》是编制市级相关国土空间专项规划的基础和区(县)等下位国土空间规划的基本依据。

  二、《规划》原则

  底线约束,韧性安全。严守生态红线,保障粮食、生态等安全底线,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增强城市韧性与可持续竞争力。

  区域协同,全域统筹。深化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港等战略联动,陆海统筹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城乡融合与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民生改善,协调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系统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增强民生福祉。

  文化传承,特色彰显。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活化雷州文化、海丝文化遗产,塑造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城市特色,延续历史文脉与乡愁记忆。

  统筹规划,强边固防。统筹沿海基础设施与军事保护需求,构建功能完备、军民融合的强边固防体系。

  多方参与,共建共治。强化“多规合一”,建立共建共治共享机制,形成全域空间治理“一张蓝图”。

  三、《规划》主要内容

  (一)发展愿景与目标定位

  以“现代化综合枢纽、生态型海湾都市”为目标愿景,建设成为广东省域副中心城市、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现代化区域性海洋城市。

  (二)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

  落实全省“一核两极多支点、一链两屏多廊道”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以“三区三线”为基础,构建“一带两屏,一核一区三轴”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一带”即“陆海空间耦合的重要发展轴带”。统筹兼顾生态保护修复与集约高效利用,确保城市核心战略职能的空间需求,发展生态保护保育功能、海洋产业经济功能、城市生活与旅游文化休闲功能等,引领构建陆海统筹全域发展新格局。

  “两屏”即“北部山体生态屏障及雷州半岛中部林地生态屏障”。提高陆域碳汇能力,提升生态系统质量。

  “一核”即“以中心城区为主的都市核心区”。中心城区联动东海岛、空港经济区等重要发展极,促进湛遂同城化,构建强劲聚核、辐射联动的都市核心区。吸引开放、创新等新一轮要素集聚,打造湛江城镇化的主战场和带动全市发展的动力源。

  “一区”即“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以徐闻县为副中心城市统领市域南部发展,打造与海南相向发展的核心平台,作为湛江融入国家战略区域的重要空间载体。

  (三)统筹划定“三条控制线”

  到2035年,湛江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4036.74平方公里(605.51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3736.35平方公里(560.45万亩);陆域生态保护红线不低于257.52平方公里(38.63万亩);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660.39平方公里(99.06万亩)以内。

  (四)构建“一带三区”现代农业生产格局

  沿海养殖农业带:以全域滨海防护带及海水增养殖区为主体,建设东岸、西岸、粤琼合作三大海洋牧场群,发展近海特色渔业及深远海绿色养殖,打造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东部绿色都市型现代农业区:覆盖湛江市区及吴川,重点发展都市农业、休闲农业,建设坡头莲藕、吴川蔬菜等“菜篮子”基地,推动农业与文旅融合。

  北部生态集约型现代农业区:以廉江、遂溪为核心,推广“稻-虾-菜”轮作模式,建设红橙、火龙果等特色产业园,发展生态种植与高效节水农业。

  南部节水高效型现代农业区:聚焦徐闻、雷州,建设“中国菠萝之乡”“芒果产业带”,推广滴灌技术,打造节水农业示范区。

  (五)构建“一链两屏多廊”生态安全格局

  一链:雷州半岛海洋生态保护链。统筹沿海防护林、滨海湿地、海湾海岛资源,重点修复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等典型滨海湿地,打造广东省南部海洋生态保护链首节点。

  两屏:筑牢北部山体生态屏障(云开山脉),强化双峰嶂等区域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功能,维护森林生态系统完整性。筑牢中部林地生态屏障(雷州林场),恢复热带季雨林,推进桉树纯林改造,提升生物多样性。

  多廊:依托鉴江、九洲江、南渡河等河流及海岸带,构建连通自然保护地的生境廊道网络,融合碳汇、生态、景观功能,建设碧道、绿道及动物迁徙通道。

  (六)构建“一核一区、一带三轴”城镇空间格局

  一核:以中心城区为主的都市核心区,集聚商务、科创、文化功能等,承载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

  一区:以徐闻为主的琼州海峡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对接海南自贸港,发展跨境物流、新能源、文旅康养,建设粤琼合作枢纽。

  一带:雷州半岛滨海城镇带,整合徐闻、雷州、遂溪、廉江等沿海乡镇,发展滨海旅游、海洋渔业、临港经济。

  三轴:东向—南向的城镇功能集聚轴,串联吴川、市区、雷州、徐闻,重点布局空港经济区、东海岛钢铁石化基地,对接大湾区与海南。西部城镇功能拓展轴,连接市区、遂溪、安铺等,对接北部湾,发展临港工业与生态旅游。北部城镇功能拓展轴,串联市区、遂溪、廉江,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打造家电制造、现代物流产业带。

  (七)构建“两核三带多片”海洋空间格局

  两核:湛江湾核心区依托东海岛临港产业集聚区,重点布局港口物流、海洋装备制造、海洋能源及生物科技,打造国家级临港产业基地。徐闻核心区对接海南自贸港,整合徐闻港区与滨海旅游资源,发展跨境物流、自贸服务及休闲旅游,建设琼州海峡一体化枢纽。

  三带:东部高效活力海岸带,统筹陆海资源,形成东海岛高端临海制造业集群,发展现代海洋渔业与滨海旅游,强化港口与物流协同。南部开放创新海岸带,融入海南自贸港,加速交通枢纽建设,布局海上风电、海洋牧场及清洁能源,推动渔业现代化与能源开发。西部绿色韧性海岸带,深化北部湾生态合作,发展滨海电力、海洋油气,加强红树林保护与海洋保护区建设,筑牢生态屏障。

  多片:加强吴川、雷州、遂溪、廉江四个县(市)海域在滨海旅游业、现代海洋渔业、海洋能源、海洋交通运输业及涉海基础设施等层面的建设。

  (八)构建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产业发展空间

  构建“一核双芯、三带多片”的产业空间布局,支撑广东打造世界级沿海产业带,引领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核双芯:以湛江大型产业集聚区东海岛片区及雷州奋勇片区为产业发展双芯;双芯联动环湛江湾外湾的湛江临港工业园区、太平森工产业园、粤西数谷、铁路物流基地等产业平台,形成配套产业链集聚带,共同构成支撑湛江产业发展的动力核。三带多片:三带指东部、北部、南部的三条与区域联系的产业拓展带;多片指市域多个重点产业片区,包括海东片区、海西片区、廉江片区、雷州片区、吴川片区、遂溪片区、徐闻片区。

  (九)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构建“区域级—市级—县级—镇级”四级公共服务网络,形成多层次、均衡化、高标准、全覆盖的服务格局。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布局高等级教育、医疗、文化设施,打造区域级中心,强化区域辐射能力。依托环湛江湾建设综合服务核,聚焦金融商务、科技创新、国际交流等功能,打造市级服务中心,服务市域发展需求。在廉江、雷州等五县(市)配置商业中心、医院、体育馆等设施,提升县域服务能力。以乡镇为节点,配置教育、医疗、文化等基础服务,重点镇可增设职业教育、特色文化设施,强化乡村服务支撑。

  (十)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完善陆海枢纽建设。以“港航+航空”双引擎构建国际门户枢纽:重点打造湛江港40万吨级深水码头,强化宝满、东海岛、徐闻港区功能,发展铁矿石分销中心及临港高端制造集群;推进徐闻港与海南自贸港联动,构建客货滚装运输体系。同步升级吴川国际机场为粤西国际航空枢纽,加密东南亚航线,建设空铁港联运枢纽,布局通用机场及直升机起降点,形成“两主四辅”货运枢纽体系,强化海铁联运能力。

  构建高效互联的区域交通网络。以“十字型综合运输大通道”为核心,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港、北部湾城市群、大西南及中南地区四向辐射格局,深度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大湾区方向推进广湛高铁、粤西沿海高速;海南方向建设湛海高铁、玉湛高速雷州支线;北部湾方向加快合湛高铁、南宁至湛江高速;北向谋划张海高铁桂林至湛江段,完善北上通道。

  优化城乡交通网络。打造“双环十射六支线”高速公路网,强化环湾与半岛连通,新增雷州半岛东西线高速,预控海南自贸港联系通道。干线公路形成“一环两纵四横十射多联络”布局,重点建设滨海旅游公路湛江段,串联各级道路,促进“交通+旅游”融合。同步推进国省道升级,提升城乡路网通达性,支撑临港产业、物流枢纽与城镇发展。

  (十一)打造韧性集约的市政公用设施体系

  供水安全:建成“百库千塘万池”输水网络,提高中心城区供水能力和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清洁能源:推进廉江核电、海上风电建设,构建“多气源”供气格局。

  污水治理:实现雨污分流全覆盖,提高城镇污水处理率、再生水利用率及农村设施覆盖率。

  智慧通信:普及5G基站建设,实现千兆光纤入户,打造“双千兆”城市。

  垃圾处理:完善垃圾处理设施布点,推行分类收运,资源化利用率显著提升。

  市政廊道:预控电力、油气管廊,重点区域建设综合管廊,保障管线安全。

  (十二)增强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强化自然灾害预防与抵御能力,完善综合防灾体系,提高设防标准和抗灾能力,全面增强城市防灾能力。

  气候应对:强化台风、风暴潮等极端天气预警,推进海平面上升监测与海岸带生态修复,预留滨海后退空间。

  区域安全:划定地震、地质灾害等风险区域,严格管控危化品、油气管道等重大危险源,实施安全防护距离管理。中心城区防洪防潮标准达200年一遇,排涝50年一遇;建设生态海堤,修复鉴江、九洲江等流域堤防。

  公共卫生:建立平战结合防疫体系,预留应急医院、方舱医院用地,完善物资储备网络,提升传染病防控能力。

  综合防灾:统筹地质、海洋、洪涝等灾害防治,构建“市-县-镇-村”四级应急响应机制,强化群测群防与专业监测相结合。

  (十三)打造承载省域副中心城市核心功能的中心城区

  优化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与用地布局。形成“一核引领、轴带集聚、多点育极、组团布局”的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以环湾服务核心为内圈层,老城生活组团为中圈层,产业园区为外圈层。土地利用突出节约集约,保障公共服务用地和产业用地供给,提高绿地与开敞空间占比,预留留白用地应对不确定性。重点保障海东新区、高铁新城等战略平台用地,推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优化城乡资源配置。

  塑造滨海城市景观风貌格局。以“绿野为环、蓝湾为核”为引领,梳理通风廊道和“湛江双环”游憩网络。构建“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体系,重点保护三岭山、湖光岩等生态区,塑造环湾天际线,严控滨海建筑高度,预留观海通廊,打造“城景融合”的生态人文海湾城市形象。

  完善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构建“市级—区级—社区级”三级网络,市级中心集聚金融、科创、文化等功能,区级中心强化综合服务,社区级实现15分钟生活圈全覆盖。


【打印本页】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湛江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
继续访问
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