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口岸实施国际航行船舶“无接触”作业模式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
自《湛江口岸国际航行船舶“无接触”作业实施方案》实施以来,我市对湛江港口岸霞山港区散货码头、东海岛港区宝钢湛江钢铁基地码头、调顺港区湛江电厂码头等24艘载运大宗散货的入境国际航行船舶实施“无接触”作业模式,最大限度压缩船舶靠泊至开始作业时间,高效保障了企业保供保产保运转。一是减少船舶在港停时。据我市港口企业统计,实施“无接触”作业船舶平均减少待开工时间约7小时/艘,减幅将近50%,港口生产作业效率得以较大提升。二是提高码头通过能力。按2021年数据统计,全年接卸铁矿石船舶250艘次,当中有75艘次(30%)需核酸检测,每船压减7小时,全年可压减船舶在港靠泊时间525小时,码头泊位使用率提高3%,在现有条件下每年可提高码头通过能力140万吨。三是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湛江港为半日潮,压缩7小时可为后续待泊船舶提前一个潮水靠船,并且预计全年接卸需要核酸检测的铁矿、煤炭、原油船舶75艘次,按照近期船舶租金人民币25万元/天,预估单船可为企业节省租金费用约7万多元人民币,全年接近550万元,进一步增加外贸企业到湛江港开展业务的信心。四是提升港口竞争力。实施“无接触”作业模式塑造了湛江高效港口形象,为企业大大节省了物流成本,同时提高港口生产保供能力,提升湛江港核心竞争力,助推我市外贸发展保稳提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