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市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
详情请下载附件:
湛江市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doc
节选:
(一)强化环境空间管控
1、建立生态保护红线体系
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并严格保护。落实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建立实施“准入清单”和“负面清单”,加强生态保护红线分级分类管理。推进城镇、土地利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规划“多规合一”,引导城镇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发展合理布局。
2、推动建立与主体功能区相适应的产业空间布局
严格实施主体功能区配套环境政策和差别化环保准入政策,结合自然环境条件及产业发展水平,科学制定行业、区域环境准入条件,落实负面清单制度。湛江市区、廉江市、吴川市等重点开发区要充分利用环境资源优势,有序承接产业转移,不得降低产业环保准入门槛。遂溪县、雷州市、徐闻县等农产品主产区要严格控制开发强度,依托资源和生态优势,重点发展以高附加值、低污染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生态农业等产业。石化、钢铁、有色金属矿采选和冶炼、铅蓄电池、化工等行业新建项目应执行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
3、深入推进规划环评
不断强化环保调控,对重点建设项目提前介入、主动服务、加快审批,助推绿色经济崛起。落实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划审批和环评审批的联动机制,进一步严格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健全规划审批与环评审批的部门联动机制,联合发展和改革、经济和信息化、国土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城市规划、交通运输、水务、农业、林业、海洋与渔业等部门推动相关规划及项目的环评。建立跟踪评价机制,对实施5年以上的产业园区规划,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回顾性评价)工作。
(二)引导产业绿色发展
1、强化排污总量控制
严格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将主要污染物总量指标作为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火力发电、化工、造纸、水泥制造等重点污染排放行业新建项目实施严格的总量前置审核,实行污染物排放“等量置换”或“减量置换”,对未取得主要污染物总量指标的项目一律不予环评审批和环保验收。
2、加强企业稳定达标排放监管
加强重点污染源监督管理,完善污染源在线监控体系,确保污染源在线监控设施正常运行。严格实施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重点监管企业有机溶剂使用及排放登记报告制度,督促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放企业加强污染治理。加强对企业污染物排放情况的监督检查,对不能稳定达标或超总量排污的单位,责令其限期治理,对接受过限期治理处罚但仍超标排放的企业实行停产整治。
3、持续推进落后产能淘汰
严格执行省产业结构调整目录及淘汰落后产能计划,完成省下达的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加强造纸、酒精制造、制糖等重点排污行业技术升级改造,定期发布需淘汰的落后工艺、设备。加强对企业执行产品质量标准、能耗限额标准和安全生产规定的监督检查,严格落实总量替代、排污许可、区域限批等手段,综合运用差别电价、以奖促治、规费减免、贷款贴息等措施,加快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落实财政资金对落后产能退出、转型转产企业的补助,确保落后产能有序退出。
专栏1 湛江市重点产业优化升级 |
(一)钢铁 优化生产工艺流程和工序,合理降低铁钢比。优化炉料结构,提高入炉矿品位,适当降低焦比。实行铁水全量预处理,降低炼钢工序物料消耗。积极利用钢渣和含铁尘泥,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回收利用焦炉、高炉、转炉煤气,推广干熄焦、饱和蒸汽发电技术,提高二次能源使用效率。采用高效、安全的水处理工艺技术,对冶炼轧钢系统废水进行有效处理,实现工业废水“零”排放。 (二)石化 采用油化一体化模式,按照油头化尾、顺流而下发展原则,形成企业之间、各产业链之间的原料、中间体、主产品、副产品及废弃物的互供共享关系,实现上中下游企业间的隔墙供应和一体化清洁生产,减少物料传输过程中物料和能量的损失,通过减少上下游协作的空间距离,减少危险化学品运输对公共安全带来的隐患。 (三)建材 对电力、钢铁、石化、建筑等行业废物进行资源化利用,充分利用电力产生的粉煤灰、脱硫石膏;钢铁产生的冶金渣、高炉矿渣、煤渣;石化产生的废催化剂、盐泥、废碱液、有机废水、沥青等。大力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商品砂浆等。淘汰无证、位于环境敏感区的直径2.5米以下立窑、中空窑,直径1.83米以下水泥粉磨设备,以及规模小于60万吨和环保或水泥质量不达标企业。 (四)电力 利用燃煤小火电机组关停容量指标,采用“上大压小”方式建设大型高效清洁机组,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完善电源结构。采用先进助燃技术,应用新型碳素氢生物燃烧助剂高新技术产品,提高燃烧热值。实施海水淡化工程,满足项目用水的需要,不增加现有工业用水总量需求。 (五)造纸 推广低固形物连蒸、低能耗蒸煮、新型高速纸机、纸板机等先进节能工艺设备;鼓励使用高得率木片磨浆系统;推广无元素氯漂白、氧脱木素等工艺。鼓励生产低白度纸和本色纸等清洁产品。加强资源综合利用,鼓励从制浆黑液中回收碱,利用黑液中的有机物发电,推动副产白泥用于生产水泥或氧化钙。推进造纸废水资源化利用,鼓励应用厌氧生化技术生产沼气。 (六)农副食品加工 推进蔗渣、废糖蜜及废气综合利用,利用甘蔗废叶、蔗头、制糖产生的蔗渣造纸、发电、制复合肥、生产人造板、绿色环保餐具、制备膳食纤维、制造木糖醇等;以废糖蜜为工业原料,生产酒精或者酵母片;利用制糖废气中的酸性物质,通过回收进行制酸。强化农海产品综合利用,把传统粗加工中的废弃物,采用先进技术(可控酶解技术、微生物混合发酵技术、脂肪酶法富集技术等),生产天然调味基料、营养功能食品、生物医药材料等产品。 (七)家具制造 升级改造家具涂装工艺及环保设施、金属家具静电粉末喷涂工艺及设备,推广应用水性涂料涂装、木家具静电喷涂工艺及设备,支持水性涂料公共喷漆房建设,推广应用数控设备、加工中心、柔性自动化生产线、喷涂机器人、焊接机器人等先进制造设备、中央除尘等大型环保设施,运用智能传感、嵌入式系统、信息网络等智能化技术,对落后家具制造生产系统进行改造升级。 |
4、加强工业园区环境管理
以湛江产业转移工业园、湛江临港工业园、佛山顺德(廉江)产业转移工业园、深圳龙岗(吴川)产业转移工业园、坡头区科技产业园等国家及省级重点工业园区为重点,推动产业向园区集聚。新引进的工业项目原则上都要进入工业园区,实行集约开发、统一管理、集中治污、优化配置、设施共享。对现有工业园区进行生态化改造,充分利用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被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确定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的契机,加快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循环化改造,积极创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专栏2 湛江市重点园区发展指引 |
(一)湛江产业转移工业园 以宝钢湛江钢铁基地为龙头,加快培育钢铁产业,首期以钢铁配套园为载体,建设服务钢铁生产基地的配套产业;积极引入装备制造、海工装备、造船(如游艇)等大型项目,发展钢铁下游大产业。以中科炼化一体化项目为龙头,以石化配套园区为载体,建设石化大产业。 (二)佛山顺德(廉江)产业转移工业园 促进形成电饭锅、电热水壶为主导的小家电集聚区,加快培育产业龙头,将金山工业区、沙塘工业区纳入廉江产转园,加快推进金山家具、沙塘木业连片发展。 (三)深圳龙岗(吴川)产业转移工业园 引导分散于开发区、麻章区、坡头区、华港小区的水产品加工企业向吴川产业转移园聚集,建设水产加工产业园区;以林屋机械厂为基础,引导市区湛机、糖机向园区集聚,培育糖酒轻工装备制造业。尽快将吴川经济技术开发区纳入吴川产转园,统一规划和管理。 (四)坡头区科技产业园 与海东新区同步规划,产城联动,重点建设以电子电器、装备制造、汽车制造为主导产业的官渡、龙头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石油配套产业基地。 (五)广州黄埔(遂溪)产业转移工业园 按照“一园两区”进行规划建设,重点建设岭北、白泥坡工业基地和草潭、北潭临港产业聚集区。以岭北、白泥坡工业基地为主园,主导产业为食品加工产业;以市区两家发电企业环保迁建草潭镇为契机,规划建设草潭临港产业区,发展临港重化工业。 (六)麻章产业转移工业园 麻章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太平森工产业区以晨鸣为产业龙头,加大湛江市纸业整合,做大森工造纸产业,条件成熟时可独立申报国家级森工特色产业基地。 (七)广东奋勇东盟产业园 加快培育医药产业,规划建设钢铁第二配套园,发展装备制造业。 (八)雷州产业转移园 培育钢铁、石化外围配套产业,争取引入龙头项目(镍或铜冶炼及园区海上油田开发运营新模式),带动临港产业的发展。 (九)徐闻产业转移园 依托徐闻经济开发区,建设徐闻产业转移园。下桥园区主导产业为农产品加工;龙塘园区以临港工业为主导产业。 (十)湛江临港工业园 主导产业是临港产业,优化石化产业,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资源生产深加工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华港小区作为拓展区,依托城区的优势和中国移动数据中心等信息产业项目建高新技术产业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现代服务业、医药研制产业。 (十一)南方海谷智慧城 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健康产品、文化创意、智慧加工、智慧农业等产业的研发,建成区域性高新技术创业中心,成为环北部湾经济圈最重要的科技创业园区。 (十二)赤坎海田物流园 培育电子商务、技术性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建设电商聚集区。 |
(三)强化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与保护
1、强化生态屏障建设
强化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理念,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加强北部水源涵养区及湛江沿海生态带保护,构筑区域生态安全屏障。采用乡土树种优化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增强森林涵养水源、水土保持功能,加强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到2020年水源涵养区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95%;加大沿海基干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力度,对现有沿海基干林带开展提质改造与重建,加快典型脆弱生态系统(红树林、珊瑚礁、海草)等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修复与保护,建设沿海绿色屏障。加大矿区植被复绿力度。
2、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
2020年底前完成自然保护区土地确权,明确市县级自然保护区边界范围和功能区划。加强自然保护区管护设施建设,加强规范化管理,定期开展科研监测。积极推进地方社区和居民参与保护区管理。
3、加强近岸海域生态系统保护
加强湛江湾污染严重海域生态修复和生态系统重建。加强海东新区开发过程生态环境保护,严格控制围填海规模。加大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场等典型生态系统保护力度,遏制近海及海岸生态环境恶化和海洋生物资源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