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政协第十四届湛江市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20250062号提案答复的函
您们提出的《关于以湛江西站为翼引擎驱动港城低空腾飞,筑空中之城蓝图的建议》(第20250062号)提案收悉。我单位高度重视,认真办理,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加强统筹推进,强化规划引领。2024年9月印发实施《湛江市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围绕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低空应用场景拓展行动、建立健全低空产业体系、推动低空经济支撑体系、完善保障措施等五个方面,提出十八条政策措施共49项重点任务。成立市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专班,下设综合管理、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技术创新、产业招商、场景拓展六个专项小组,统筹谋划全市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低空基础设施建设,拓展特色低空应用场景,指导各县(市、区)低空经济工作开展。同时建立健全市、县联动工作机制,协同推进低空经济各项工作。
(二)强化前瞻布局,完善基础设施。2024年10月印发《湛江市通用机场(直升机起降点)布局规划(2024-2035年)》,加快构建“1+4+40”通用机场体系,其中雷州通用机场正在征地征拆及开展环评公示,徐闻通用机场前期工作加快推进。目前市应急管理部门已在全市范围内确定134个直升机应急起降点,湛江铁塔公司完成无人机基础配套设施82个,湛江电信公司利用自有15栋机楼资源启动无人机起降点建设,湛江数科在市区(赤坎、霞山、经开区、麻章)布局8个起降点。目前,全市累计建成5G基站1.3万个,实现城区、乡镇、行政村5G全覆盖。
(三)强化产学研,提升创新能力。岭南师范学院组建广东省智能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湛江市无人集群智能研究院,湛江机电学校开设无人机操控与维护专业。我市无人机应用产业协会承办省科技厅2024年“守护者”杯省无人机驾驶员职业技能竞赛,搭建人才培训交流平台。强化低空经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安排市财政科技专项资金设置 2025 年度湛江市科技计划项目低空经济技术创新专题,开展低空经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拓展智慧物流、载人通航、城市管理、工业巡检、农林作业、应急救援等典型场景创新应用,构建协同高效的低空经济创新体系,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塑造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四)强化应用场景,激发消费潜能。开发低空应用场景,扩大低空物流、公共服务、物流配送、农林植保、电力巡检、应急消防、环保检查等领域应用。中国铁塔湛江分公司使用输配电线路无人机巡线技术进行电力巡检;顺丰无人机开设了湛江市徐闻县至海口市秀英区跨海快件运输业务;2024年5月15日湛江市无人机血液运输航路实现首飞,我市成为省内继深圳之后第二个开通无人机血液运输航路的城市;2025年1月20日开通湛江西至海口站“空铁联运”直升机航线;2025年春节期间赤坎金沙湾举办无人机表演共20场(次),带动赤坎区接待游客约90.56万人次,同比增长46.06%。巴斯夫通过无人机从东海岛基地装卸码头运输样品到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石化实验室进行检测,已于2025年4月12日-14日开展测试飞行。
(五)强化飞行监管,确保低空安全。市公安系统成立市县两级无人机管控工作专班,统筹推进高性能侦测反制设备布建,加大对无人机“黑飞”打击和管控。市公安部门联合市场监督、工信等部门强化源头管控,动态掌握全市无人机及飞手有关信息,加强无人机限高限远等监管,通过采用反制驱离、返航、降落等多项措施加大对无人机“黑飞”行为打击力度。2024年我市在大型群众性活动安保中反制驱离、返航降落无人机20架,宣法教育飞手10人,依法办理无人机黑飞行政案件2宗,行政处罚9人。
二、存在问题
委员提出的“完善基础设施、丰富应用场景、培育产业集群、强化政策支持”四大建议,当前湛江市低空经济发展既具备一定基础,也面临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基础设施支撑不足,空域与硬件布局待优化。一是低空空域规划尚未落地。委员提出“与民航、空管部门深度沟通,科学划定西城片区低空飞行空域”,但目前湛江西站周边及全市低空飞行空域尚未完成科学划定,常态化低空航线缺乏系统性规划,低空飞行服务站建设滞后,导致低空飞行活动面临“有需求但无合规通道”的矛盾。二是通用机场及起降设施布局缓慢。虽已布局雷州、徐闻、廉江、坡头4个通用机场,并提出“迁建坡头通用机场”“论证湛江西站周边通用机场可行性”,但具体选址、净空管控等前期工作尚未完成,临时起降点功能单一且未优化调整至西站广场二期,全市低空起降网络尚未成型。三是交通衔接不畅。低空飞行器起降场与湛江西站之间的快速专用通道未建成,“高铁+低空”无缝对接的“10分钟交通圈”仅停留在规划层面,周边公共交通、停车场等配套设施也未针对低空客流优化,难以支撑人流、物流高效汇聚。
(二)应用场景开发碎片化,产业带动效应未充分释放。一是现有场景以旅游为主,多元化不足。目前全市已开通的海口-湛江、儋州西庆-湛江吴川两条低空旅游航线,主要聚焦“俯瞰滨海景观”的单一功能;规划的“空中游览雷州半岛”“红树林生态观光”等项目仍处于前期阶段,尚未形成“低空+文旅”“低空+物流”“低空+应急”“低空+农林”等多元场景协同发展的格局。二是特色场景联动性弱。提案提出的“联合海南开发跨区域低空旅游线路”尚未启动,与海南自贸港的协同效应未显现;“低空物流”仅在部分企业有小范围尝试,商业区、居民区及偏远乡村的配送站点布局空白;“低空应急”虽依托省航空应急项目(湛江市)配备中型复合翼无人机,但仅能执行中小范围救援,全域覆盖能力不足;“农林作业”依赖企业自发使用无人机,尚未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农林服务模式。
(三)产业集群集聚度低,产业链韧性有待提升。一是制造端项目处于前期阶段。一些低空项目处于“前期工作推进”阶段,尚未投产;本地低空飞行器制造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尚未形成“研发-生产-制造-配套”的完整产业链。二是配套服务短板突出。零部件生产、适航审定、试飞验证、飞行培训等关键环节缺失,维修保养、航油保供等基础服务能力不足。三是创新与人才支撑薄弱。本地高校产学研合作仅局限于岭南师范学院的“无人集群智能研究院”等少数平台,高端人才(如飞行器设计、空域管理专家)引育政策吸引力不足,难以满足产业快速发展需求。
(四)政策协同与要素保障需强化,发展环境待优化。一是政策落地效率待提升。低空经济领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新技术企业等补助政策,高层次人才补贴等部分政策的具体实施细则尚未明确,企业申报流程复杂,政策红利释放不充分。二是要素保障存在瓶颈。西站周边土地资源紧张,部分地块用途与通航产业净空管控要求冲突,用地指标和规划调整难度大。三是跨区域协同机制缺位。目前湛江与海南自贸港、粤港澳大湾区在低空航线互通、产业标准互认、应急资源共享等方面尚未建立常态化沟通渠道,难以形成发展合力。
三、下一步工作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提案建议与各单位工作基础,湛江市需以“补短板、强链条、促协同”为主线,我市拟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一)提速基础设施建设,筑牢低空发展“硬支撑”。一是加快空域与飞行服务体系建设。争取常态化航线,推动建设低空飞行服务站,争取纳入省级低空飞行管理服务试点。二是推进通用机场与起降设施布局。探索湛江西站周边通用机场选址及净空管控论证,同步优化原西站应急广场起降点至广场二期;谋划建设起降场与湛江西站的快速专用通道,完善周边道路、停车场及公共交通体系。三是强化多式联运衔接。谋划在湛江西站规划低空交通接驳点,提供行李转运、票务服务等一站式功能,同步优化周边公共交通班次,吸引人流、物流向低空枢纽集聚。
(二)丰富应用场景生态,激活产业“新动能”。一是拓展“低空+”多元场景。加快特呈岛低空经济文旅项目,推出“低空+数字+零碳”旅游模式,同步开发“空中看湖光岩”“红树林生态观光”等精品线路;鼓励顺丰、京东等头部企业在湛江布局无人机配送站点,优先覆盖商业区、海岛、偏远乡村;依托省航空应急项目,建立覆盖全市的“1小时应急响应圈”;推广无人机农药喷洒、森林防火巡查等技术,制定“低空农林作业服务标准”。二是推动跨区域协同。探索与海南自贸港共建“琼州海峡低空旅游走廊”,联合推出“空中看湛江-海口”立体化文旅产品;与粤港澳大湾区对接低空航线,探索“大湾区-湛江-海南”跨区域物流通道。
(三)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强化产业链“韧性”。一是加速制造项目落地。推动低空制造业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围绕低空飞行器制造、零部件生产等环节,编制产业招商图谱,力争签约落地3-5个产业链关键项目。二是完善配套服务体系。建设适航审定、试飞验证等专业平台,引进飞行培训学校(如直升机驾驶、无人机操控培训),同步布局航油保供、维修保养等基础服务。三是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岭南师范学院、湛江湾实验室等高校院所联合企业组建低空经济新型研发机构,争取新增2-3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开设低空经济相关专业(如无人机工程、空域管理),引进或培育10个以上创新创业团队。
(四)优化政策与要素保障,打造发展“软环境”。一是强化政策集成创新。制定《湛江市低空经济发展专项规划(2025-2030年)》,整合相关部门政策,出台土地优惠、财政补贴等一揽子措施;商务部门对接省级部门,争取将湛江纳入国家低空经济综合试验区。二是破解要素制约。优先保障西站周边低空经济产业园用地,同步争取省级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谋划设立低空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培育。三是深化跨区域协同。争取建立湛江与海南、粤港澳大湾区低空经济联席会议制度,重点解决航线互通、标准互认、应急资源共享等问题,推动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区域发展共同体。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你们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你们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湛江市发展和改革局
2025年9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