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政协第十四届湛江市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20250006号提案答复的函
你们提出的《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建议》(第20250006号)提案收悉。我单位高度重视,认真办理,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产业创新能力持续增强。组建海洋、现代农业、绿色化工三大产业创新中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130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83家,研发机构总数超过520家,湛江高新区入选国家高新区上市公司创新能力百强园区。推动创新资源聚集,新建博士工作站6家,新引进博士和博士后人才271人;全社会R&D研发经费投入41.26亿元,增长29.1%,增速粤东西北第一;获国家、省科学技术奖9项,数量全省前列、粤东西北第一。积极开展产业招商,完善“1+N”产业促进政策体系,推行招商服务“七件套”,举办省属国企助力湛江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广东民企助力“百千万工程”、石油化工跨国企业走进湛江等高规格招商推介活动,全市引进项目320个、协议投资额1226.28亿元。
(二)重大平台建设成效凸显。2024年,湛江市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累计承接产业有序转移项目超110个,总投资约47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39.1%,排名全省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增速32.4%,位于全省前列。临港经济区加快建设,2024年临港经济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3.9%,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2.4%,成功引进一批以出口为导向的产业项目。重大平台建设助力进出口规模快速增长,2021-2023年,全市货物进出口总额分别突破500亿元、600亿元和700亿元大关,不断跨越新百亿台阶。
(三)推动产业园区提质增效。一是优化产业布局,打造特色集群。立足园区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科学规划省产业园区功能定位,形成错位发展格局。赤坎产业园区重点发展设备制造与信息服务,霞山产业园区主攻医药,坡头产业园区聚焦小家电与新材料,奋勇产业园区培育新能源与电子信息,吴川产业园区做强食品加工,廉江产业园区提升建材,遂溪产业园区壮大包装等。二是强化要素保障,推动园区提质增效。加大资金支持力度,2024年以来,共获得园区专项债券资金60亿元和争取省级园区专项建设资金11.1亿元,重点保障园区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持续完善园区“七通一平”基础设施,2024年新增建成标准厂房68.8万平方米,省产业园区规划范围内全部实现15分钟上高速,园区承载能力显著提升。实施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对“专精特新”企业给予奖励,促进园区企业创新发展。三是创新服务机制,促进融合发展。持续推进“管委会+公司”的运营模式,提升园区平台公司市场化运营和“造血”能力。推动园区行使“二号章”权限,简化企业落户流程。印发实施《湛江市推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工作方案》,支持园区企业向高端环节延伸。
(四)强化绿色发展支撑能力建设。健全支撑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生态环境政策保障,助推战略性产业集群培育和发展。一是坚持规划引领,筑牢产业平台发展环境基础。发挥产业园区规划环评引领作用,指导多个重大产业发展平台开展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审查多个规划环评,加强入园企业污染物排放管控,确定产业园区污染物排放总量上限,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二是健全政策体系,推动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将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作为规划资源开发等的重要依据,定期组织评估调整更新方案,保障重大产业平台发展生态空间,严把生态环境准入关,引导战略性产业项目衔接管控,指导选址布局,提高产业集群发展质量和效益。三是夯实根基,推动产业平台基础设施建设。将产业园区污水处理及管网建设纳入相关工作内容,督促加快辖区内产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规划建设,推动部分园区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行,指导部分园区工业企业污水依托周边城镇污水处理厂处理,督促部分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加快建设,筑牢产业园区发展环境基础。四是统筹指标,优先保障战略性产业集群发展。统筹污染物排放总量区域削减指标,实施重点排污单位大气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印发任务清单,督促重点排污单位落实总量控制要求,指导重点产业项目采取先进工艺和治污技术,协同实施减污降碳增效,优先保障战略性产业项目污染物排放指标替代来源,提升区域产业发展质量。
二、存在问题
(一)产业整体竞争力亟待增强。目前,我市绿色石化、钢铁产业已初步形成龙头引领、配套协同的发展格局,但产业链高端环节短板依然突出。高端化工产品、高端钢材占比分别不足20%和15%,高附加值产品供给能力有待提升。同时,绿色能源领域协同机制尚不健全,海上风电装备本地配套率不足30%,核心零部件较多依赖外部供应,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整体竞争力提升。
(二)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深度不够。我市已建成107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新平台基础持续巩固,但“重建设、轻转化”问题仍存。2024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45亿元,科技成果对产业支撑作用尚未充分显现。海洋科技领域虽实现技术突破,但智能化应用多集中于大型项目,在中小经营主体中普及不足;渔业大数据资源与企业、市场对接不畅,数据价值有待挖掘。
(三)公共服务机制与融合发展方面成熟度不高。“管委会+公司”模式虽在持续推进,但园区平台公司的市场化运营和“造血”能力可能仍处于发展阶段,尚未完全成熟,在市场拓展、资本运作、资源整合等方面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可能影响园区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在推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制造业企业向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等高端环节延伸的步伐较慢,融合发展的深度不够,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支撑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一定程度上制约产业整体附加值的提升。
三、下一步努力方向
(一)坚持制造业当家,加快构建湛江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聚焦“四绿一蓝”主导产业,构建“龙头引领、链式布局、集群发展”的产业生态。依托宝钢湛江钢铁基地,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不断延伸钢铁产业链;以中科炼化一体化基地项目和巴斯夫一体化基地项目为双引擎,建设石化及配套产业集聚区,形成较完整的炼油、乙烯、芳烃、精细化工等石化产业链。加快廉江核电扩建工程项目前期工作,推动核电、氢能等绿色能源产业聚集发展;聚焦海洋渔业、海上风电、海工装备制造等产业,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实施农海产品加工、家电、造纸、羽绒纺织等产业优化升级,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推动低空经济、新型储能、海洋生物医药等领域,建成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载体,打造一批产业场景示范,培育一批创新企业。
(二)强化创新引领,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推进湛江市海洋产业创新中心、现代农业产业创新中心、绿色化工产业创新中心三大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强化“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次培育;聚焦“双十产业集群”,推进宝钢钢铁、中科炼化、巴斯夫、廉江核电等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重大科技专项技术攻关。加快湛江(广州)科技创新孵化中心建设,推动跨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合作。深化与海南自贸港的产业共建和创新合作,推动共建成果转化平台,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推动两地企业在各领域、产业链各环节组建产业创新联盟,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对接。
(三)强化园区建设,提升产业承载能力。建强重大产业平台。高水平推进湛江临港经济区建设,构筑承接产业转移、联接内外循环的新载体。高质量建设大型产业集聚区、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完善广湛园模式,推动县域产业园提质升级。加强园区建设和运营管理。推进园区“七通一平”标准化建设,合理配置园区商业、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功能,促进产城融合。推行“管委会+平台公司”模式,做强平台公司。优化园区营商环境。优先安排园区基础设施、工业发展用地指标,加强“熟地”储备,开展通用标准厂房和定制厂房试点,实现企业“拎包入住”。全面推行“全程代办”“拿地即开工”服务,落实入园企业“首席服务员”制度,提升园区服务水平。
(四)实施“人工智能+”行动,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抢抓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和规模应用战略机遇,规划人工智能产业集聚与应用示范园区,实现集群式发展。以构建高水平人工智能产业生态为核心,以关键技术攻关与场景深度融合为动力,加快建设“AI渗透之城、边缘AI应用产业之城”。高标准建设广州数据交易所 (湛江)服务基地,培养壮大数据要素市场。推动湛江经开区重点发展智能制造、智慧物流等行业,赤坎区重点推进数字经济产业园、智造园和国家超算广州中心赤坎智慧港建设,雷州市、遂溪县、徐闻县依托百度智能云(湛江)人工智能基础数据产业基地,打造智慧农业示范基地。推进“人工智能+”优势产业,打造边缘AI应用场景。围绕海洋经济、现代农业、临港工业、智慧城市、民生服务等重点领域,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业广泛应用。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你们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你们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湛江市发展和改革局
2025年9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