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湛江市政府门户网站 | 繁体版 | 移动版 | 无障碍阅读 | 长者助手
当前位置  首页 > 湛江市发展和改革局 > 政务公开 > 部门文件

关于政协第十四届湛江市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20250004号提案答复的函

时间:2025-09-23 18:05:55 来源:湛江市发展和改革局
【打印】 【字体:

罗志艺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全面推进“百千万工程”的建议》(第20250004号)提案收悉。我单位高度重视,认真办理,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开展情况及成效

(一)积极培育产业创新平台一是产业创新平台建设。支持湛江湾实验室等组建深远海养殖创新联合体,投资建设的“恒燚1号”是省规模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海洋牧场平台,已下水投产。宝钢湛江钢铁与广东工业大学共建低碳冶金技术及金属材料联合研发中心,巴斯夫建设一体化技术中心,还组建成立湛江海洋、现代农业和绿色化工三大产业创新中心并出台相关指导意见,探索实行“一中心 + 一公司”运行模式。二是创新主体梯度培育。制定实施《湛江市高新技术产业培育计划(2023—2025年)》,完善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巴斯夫一体化基地等龙头企业成功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广东双林生物制药等获相关荣誉资质,全市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4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83家等。推动众创空间—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加速器建设,全市市级以上孵化器15家(国家级2家)、众创空间17家(国家级5家),在孵企业和创业团队数量可观,两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获评A级,湛江经开区科创中心连续三年获评优秀。三是产业关键核心攻关。围绕本地特色产业需求组织实施重点领域关键产业技术攻关,支持企业开展项目超50项。如湛江宝钢的氢基竖炉项目、中科炼化的国产化替代技术攻关等,解决了一些行业难题,提升了产业竞争力。四是科技成果转化。建设广州 - 湛江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站,举办对接活动,征集发布科研成果和技术需求,引进大湾区高校等技术成果到湛江转化。建设湛江科技成果转化对接平台,组织举办工作对接会,促成签约对接。还在广州、深圳建立8个科技创新“反向飞地”。

(二)加快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一是深化校企合作,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推动中高职院校与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如:湛江机电学校与多家企业共建订单班,全市中职学校共开设校企双制班38个、与企业共建实训中心147个、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86个,承接培训26858人次,校企合作项目260多项,实行校企“招生 -培养 - 就业”全流程合作,实现产教融合专业25个,开展现代学徒制专业2个。二是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提升实践教学水平。我市中职学校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如湛江市电子职业技术学校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业机械研究所等共建实训基地,湛江卫生学校与广东南粤康养医院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教学实训基地等,为学生提供良好实践教学条件,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三是大力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跟岗实践锻炼和从企业聘任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实习指导教师等方式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近三年,中职学校教师派到企业跟岗实践625人次,校企合作育人12200人,从企业聘任兼职实习指导教师合计1155人次。

(三)提升质量品牌与资源保障能力。一是实施质量品牌建设提升行动。以质量强企夯实发展根基,推动企业实施首席质量官制度,全市规模以上企业首席质量官签订工作全覆盖,起草相关通知推动制度落实,持续推进中小微企业实施。以质量强链破解发展瓶颈,针对重点产业链开展专项调研,整合计量等质量资源,攻克产业链共性关键质量问题。以数创驱动传统产业焕新,在羽绒和塑料鞋产业领域,通过多种举措推动产业转型,提升竞争力。二是实施资源要素优先保障行动。立足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核心,构建服务体系,组织政银企对接会,市财政局配套出资构建基金池,高位推进融资工作,强化部门协同等,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

(四)推动文旅产业加快发展。一是打造滨海旅游精品线路,助力“百千万工程”发展。县(区)开发多种生态旅游线路产品,部分旅游目的地和景区获得相关荣誉和评级,成功招引知名酒店品牌,高端网红沙滩民宿建成开业。二是高位推进滨海文化旅游重点项目,打造龙头产品。重点推进一批文旅重点项目建设,部分项目进展顺利,加快推进沙滩酒店项目建设,招引知名品牌落地,高端民宿开业。三是加强与媒体合作,加大宣传力度,打响“鲜美湛江”品牌。与抖音集团等合作,举办活动,播出宣传片,开展直播等,打造水上运动品牌。

(五)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一是金融总量稳步增长,金融发展生态不断优化。2024年金融业发展向好,主要金融指标保持良好增长态势,金融业增加值、存贷款余额等数据表现良好,金融发展生态优化,营商环境“获得金融服务”考核排名提升。二是重大战略、重大领域的金融服务质效不断提升。金融服务“百千万工程”持续深化,创设特色支行,推出特色信贷产品,发放支小再贷款等,支持重大项目。金融支持制造业动能持续增强,围绕制造业重点领域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推动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申报贴息贷款,制造业贷款余额增幅居全省第一。政银企合作推动融资对接持续加强,引导金融机构推动五篇大文章,为重大项目提供授信和贷款,组织申报合作需求清单项目。三是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合力写好金融五篇大文章。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信贷产品,持续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完成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额和惠及企业数量增长。奋力探索蓝绿金融创新,制定发布蓝色金融发展指导文件,推进海洋牧场“整域授信”,推广海洋金融融资对接平台,落地省级以上蓝绿金融创新项目,绿色贷款余额增长。四是推进产业基金体系建设,着力构建多元化资本支持。抓产业基金布局,重点打造海洋牧场专项基金与产业主平台建设基金双轮驱动模式,海洋牧场基金已通过备案,项目库储备近10个优质项目,预计投资额6-8亿元,培育孵化10个具有行业示范效应的重点项目,同步推进市主平台开发公司与广湛园深度合作,粤科广湛园私募产业投资基金成功备案;我市工信部门牵头制定《组建市级产业投资基金的工作方案》已通过市政府常务会议。推动基金管理能力建设,着力培育本土专业化运营团队,协助湛江市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取得私募基金管理人牌照,市主平台开发公司与广湛园合作设立的湛江粤科广湛园私募产业投资基金通过中基协基金备案,市城发集团构建涵盖募投管退全流程的基金管理体系,其设立的私募基金管理公司获得管理人资格认证。

二、存在问题

(一)产业整体竞争力亟待增强。目前,我市绿色石化、钢铁产业已初步形成龙头引领、配套协同的发展格局,但产业链高端环节短板依然突出。高端化工产品、高端钢材占比分别不足20%和15%,高附加值产品供给能力有待提升。同时,绿色能源领域协同机制尚不健全,海上风电装备本地配套率不足30%,核心零部件较多依赖外部供应,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整体竞争力提升。

(二)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深度不够。我市已建成107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新平台基础持续巩固,但“重建设、轻转化”问题仍存。2024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45亿元,科技成果对产业支撑作用尚未充分显现。海洋科技领域虽实现技术突破,但智能化应用多集中于大型项目,在中小经营主体中普及不足;渔业大数据资源与企业、市场对接不畅,数据价值有待挖掘。

(三)县域产业发展层次不高。2024年,湛江市5县(市)合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74.47亿元,各县(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徐闻县、雷州市、遂溪县一产占比较高,大部分县域工业化程度不高,缺少对县域经济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大型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占比小;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较慢,服务领域较窄,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规模;“一产不优、二产不强、三产不快”的经济结构矛盾相对突出。

三、下一步工作

(一)抓产业创新能力建设。一是深化产教融合,构建紧密校企合作关系。打造产学研深度合作发展平台,构建职业教育与产业集群联动发展机制。建成一批与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高水平专业化生产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邀请企业在学校的教学计划制定、教材编写及实践环节的设计中发挥作用,创建以项目为导向、以解决实际技术需求为驱动力的实践教学体系。二是推进产业创新平台建设。支持湛江湾实验室等组建深远海养殖创新联合体,投资建设海洋牧场平台。巴斯夫建设一体化技术中心,推动一体化工艺、智能实验室、智能物流、可持续发展与碳管理以及数字化等创新。三是实施产业关键核心攻关。围绕本地特色产业需求组织实施重点领域关键产业技术攻关,如湛江宝钢的氢基竖炉项目、中科炼化的国产化替代技术攻关等。四是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建设广州-湛江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站,举办对接活动,征集发布科研成果和技术需求。建设湛江科技成果转化对接平台,组织举办工作对接会,促成签约对接。

(二)抓产业转型升级。一是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推进大型企业数字化转型,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二是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组织开展绿色制造示范申报,如指导推动宝武环科(湛江)资源循环利用有限公司等建成“绿色工厂”。三是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建设资金保障,争取专项债券资金和省级园区建设专项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园区“七通一平”标准化建设。完善土地要素保障,设立产业用地收储周转资金池,提升工业熟地储备和供应效率。四是实施质量品牌建设提升。锚定重点产业链质量升级目标,推动质量强链专项行动落地见效。聚焦重点产业标准研制,推动钢铁、石化产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研制。立足知识产权保护核心,推动跨区域协作与维权行动走深走实。

(三)抓项目要素保障。一是实施资源要素优先保障。立足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核心,推动融资工作提质增量,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规模。二是培养技能人才,完善培训体系。积极推动优化技工教育,夯实技能人才培养基础。开展技能培训,实施技能人才产业支撑行动。三是强化政校企研协同,发展新质生产力,定向培养技能人才。推进“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加大定向培养技能人才力度,助力“四绿一蓝”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抓文旅产业品牌。一是持续优化文旅产业布局。坚持以文塑旅,以彰彰,深入实施大文旅开发战略,构建“一核、一带、两廊、三极”产业格局,打造“红树林之城”“中华白海豚”两张生态名片,打造高水平海滨度假旅游目的地。二是狠抓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军博园、中国海鲜美食之都产业综合体、湛江文化中心等龙头项目建设。整合规划海岸、沙滩及特色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推动特呈岛、湛江湾、鼎龙湾、龙海天等度假型滨海旅游产品升级,创建一批3A级以上旅游景区,推进文旅消费提质。三是擦亮“鲜美湛江”文旅品牌。策划举办“鲜美湛江”海鲜美食旅游季、“跟着海岛去旅行”等系列滨海旅游产业特色的节庆活动。加强与南方日报、南方+等主流媒体合作,开辟文旅宣传专栏,加大湛江文化旅游体育宣传力度和覆盖面。组织文旅体企业参加广东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等大型展销活动,依托展会、抖音等平台,全面宣传城市品牌形象和特色滨海旅游资源。打造水上运动之城,积极推动“体育+文旅产业”建设,建设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湛江市发展和改革局

2025年9月6日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湛江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
继续访问
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