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政协第十四届湛江市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20250003号提案答复的函
民盟湛江市委:
你们提出的《关于推动湛江市“四绿一蓝”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建议》(第20250003号)提案收悉。我单位高度重视,认真办理,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工作情况
(一)深化产业协同,构建高效产业链
1.绿色石化产业。湛江凭借中科炼化一体化、巴斯夫化工一体化两大龙头项目,构建起“油头化尾”产业格局,吸引力强劲。巴斯夫、中石化、中国宝武(清能)等世界500强企业纷纷入驻,茂名实华、德弘石化、伟晟环保等20多个配套项目也相继落地。2024年,石化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936.45亿元。在产业链协作方面,中科炼化向湛江实华、新华粤等企业供应乙烯、环氧乙烷等原材料,巴斯夫也为新华粤提供乙烯原料,“龙头+配套”的协作模式紧密高效。2025年,产业发展势头持续向好,鼎运焦油裂解项目即将签约,浙江光华、德国罗姆化学等项目正在紧密跟进,中科炼化10万吨顺丁橡胶、芳烃抽提等项目也将落地,产业链延伸态势良好。
2.绿色钢铁产业。宝钢湛江钢铁基地作为产业核心,充分发挥集聚效应。目前,已吸引40个绿色钢铁类项目入驻,其中30家投产企业形成产业集群。2024年,规上企业总产值达697亿元。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申翰科技、盛康科技专注供应冶炼原辅材料,宝武环科、中冶环保等企业致力于处理钢渣、水渣等固废,并将其应用于建材领域,实现“固废不出厂、废水零排放”的绿色发展目标。当下,产业正积极对接上海东新华南总部基地、广西钢之泰海上风电塔筒等下游项目,全力推动钢结构制造、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向高端化迈进。
3.绿色能源产业。绿色能源项目在湛江呈现集群化发展态势,成为经济发展新亮点。海上风电已建成5个场址,总装机容量超150万千瓦;光伏、陆上风电并网规模分别达395.6万千瓦、168.1万千瓦,集中式光伏、陆上风电并网装机容量位居全省第一;廉江核电规划建设6台机组,总投资约1300亿元,一期工程累计投资超200亿元;储能电站加速推进,其中15个已建成投用。这些项目的建设与投产,为湛江提供了充足清洁能源,推动绿色能源技术创新与应用,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4.绿色食品加工产业。湛江市全力打造“湛品”品牌,借助央视“焦点访谈”“新闻联播”及《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平台广泛宣传,湛江对虾、金鲳鱼、生蚝等特色水产品声名远扬,品牌影响力大幅提升。2024年,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各大中城市的推介会,并成功举办金鲳鱼、生蚝、对虾系列品种推介会,进一步拓展国内市场份额。同时,大力引导企业发展水产预制菜产业,主动开拓韩国等东南亚国家市场,深度融入RCEP市场体系。助力146家外贸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承保金额达11.24亿元,有效降低企业出口风险,推动产品走向国际市场。
5.蓝色海洋经济。湛江以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为核心,推动深远海养殖智能化转型升级。“恒燚1号”“湛农1号”等养殖平台配备先进设备,养殖效率和管理水平大幅提高。同时,开发无人投料辅助船,有效应对不良天气影响。2025年3月,全省规模最大、装备最先进的8万立方带动力养殖平台“湛江湾1号”成功下水,全市6个大型养殖平台抗台风能力均达17级,用海面积超9700亩,主养金鲳鱼等高端品种,实现养殖规模和品质双提升。6.精准招商强化产业链补链。湛江市依托宝钢、中科炼化等链主企业组建联合招商专班,积极开展“以商引商”“资本招商”。2025年5月,湛江(上海)石化产业招商推介会成功签约9个项目,总投资达79.61亿元,项目涵盖新材料、氢能等领域,为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2024年12月举办的石油化工跨国企业走进湛江活动,吸引50多家跨国企业参与对接,有效填补产业链空白环节,推动产业完善与升级。
(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打造产业核心竞争力
1.政策体系支撑创新生态。湛江市构建“1+N”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及30余份配套文件,为创新提供坚实政策保障。2024年,全市318家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总额达22.26亿元,有效减轻企业创新负担。同时,对国家、省级科学技术奖项目给予1:1或1:0.5配套奖励,极大激发企业创新积极性。全社会R&D研发经费投入41.26亿元,同比增长29.1%,其中企业研发投入占比81.5%,企业成为创新主引擎,推动产业向高端化迈进。
2.高能级创新平台集群崛起。湛江市围绕“四绿一蓝”产业布局,建成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中心5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7家,组建湛江海洋、现代农业、绿色化工三大产业创新中心,并推行“一中心+一公司”模式,促成产业技术合作项目7项、科研合作项目25项,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产业科技含量与竞争力。2024年,经开区科创中心再度被评为A类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成为粤东西北唯一“三连A”单位,该科创中心已孵化中小微企业230家,2024年营业额近8000万元,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有力平台支撑。
3.海洋科技实现突破。湛江市积极推动深远海养殖智能化转型,在“恒燚1号”“湛农1号”等平台广泛应用先进设备,并开发无人投料辅助船应对复杂天气,提高养殖效率与抗风险能力。2025年3月,全省最大的8万立方带动力养殖平台“湛江湾1号”顺利下水,全市6个大型养殖平台均具备17级抗台风能力。同时,建立渔业大数据中心,实现全产业链智能化管理,在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取得超10项突破,为蓝色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技术支撑,推动海洋产业向智能化、现代化迈进。
(三)完善人才支撑体系,筑牢产业发展智力基础
1.人才引进成效显著。湛江市出台《湛江高层次人才认定及人才卡服务实施办法》等20余份文件,推出29项优惠政策,累计认定高层次人才1.9万人次。对新引进的顶尖人才、国家级领军人才、省级领军人才,分别给予每年最高60万元、40万元、20万元生活补贴;青年博士和博士后可获5万至70万元补贴,优厚政策吸引大量人才汇聚湛江。2024年通过“十链百场千企”活动达成合作意向15项,促进人才与产业精准对接。
2.培育专业人才队伍。积极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产教联盟,吸引40余家企业、高校参与。与恒兴集团、双林生物等企业开展“订单培养”“冠名班”合作,建成139个就业实习基地、31个生产性实训基地,每年培养输送技能毕业生3000余人,培训技能人才7000余人次,毕业生双证率达100%,为产业发展精准输送专业技能人才。支持湛江湾实验室取得高级职称自主评审权,实施青年人才创新项目,2021年以来立项68个、资助530万元,为青年人才成长提供广阔空间。
(四)深化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
1.绿色制造体系不断完善。大力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累计培育国家级绿色制造单位6家(含绿色工厂4家、绿色园区1家、绿色供应链企业1家)、省级绿色工厂2家,树立绿色发展标杆。2025年,积极推动湛江中冶环保、中科炼化等5家企业申报绿色工厂。成功推动湛江钢铁零碳高等级薄钢板工厂项目入选国家《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清单(第二批)》,是工业领域示范项目中广东省唯一入选项目。支持广东同畅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工业资源循环利用项目获得污染治理专项2025年中央预算内资金5000万元。引导企业实施节能降碳改造,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实现绿色生产。
2.循环经济技术广泛应用。宝武环科、中冶环保等企业积极处理宝钢湛江钢铁产生的固废,将其用于沥青、水泥等领域,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经开区伟晟环保等项目推动石化废弃物资源化,构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闭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产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支持企业应用循环经济技术,通过资金补贴与技术指导,助力企业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碳排放,推动产业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模式转变,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五)加强国际合作,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1.国际合作平台扩容。以广东奋勇东盟产业园、雷州经济开发区为载体,建设国际合作产业园,推动“湛江制造基地+东盟加工基地”模式落地,吸引碧辉集团、大毛牛新材料等企业入驻,促进产业跨境合作与协同发展。2024年成立广东-东盟产业园国际合作联盟,目前成员涵盖12个园区(含越南、印尼等5国10个境外园区),加强园区间交流合作,促进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2025年,促成TCL通力越南经贸合作区等与奋勇东盟产业园签约,拓宽跨境协作渠道,为产业拓展国际市场提供有力平台。
2.招商推介走向国际。积极联合中国石油化工联合会举办2024石油化工跨国企业走进湛江活动,吸引70多位跨国企业代表参与,为湛江与国际石油化工企业合作搭建桥梁。2025年,组织央企助力湛江发展、苏州临港产业招商等活动,强化与国际企业技术与产业合作,通过一系列招商活动,提升湛江产业国际知名度与吸引力,吸引更多国际资源参与湛江产业发展。
3.市场拓展成效显著。大力支持146家外贸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承保金额达11.24亿元,降低企业国际市场风险,增强企业“走出去”信心。积极组织水产预制菜开拓RCEP市场,举办国际水产博览会、全国采购商走进基地等活动,借助央视、《人民日报》等平台提升“湛品”系列(湛江对虾、金鲳鱼等)国际知名度,推动特色产品出口增长,使湛江绿色食品加工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拓展产业国际市场份额。
二、存在问题
(一)产业协同深度不足,链条整合有待加强。尽管 “四绿一蓝” 各产业均已形成一定规模,但产业间协同联动较弱。例如,绿色能源产业的清洁能源未能充分与绿色石化、绿色钢铁产业的生产环节深度融合,能源利用效率有待提升;绿色食品加工产业与蓝色海洋经济中的养殖环节虽有联动,但在供应链协同、标准统一等方面仍有欠缺,全产业链的协同效应尚未完全释放。同时,部分产业内部的配套企业与龙头企业之间的合作多停留在简单的供需层面,在技术研发、市场拓展等深层次合作上不足,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科技创新转化效率不高,高端人才缺口较大。虽然湛江市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和高能级创新平台,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效率不够理想。一些海洋科技领域的先进技术,如深远海养殖智能化设备的研发成果,在实际推广应用中面临成本高、适配性不足等问题,未能大规模普及。此外,高端人才尤其是在绿色能源、海洋生物医药等领域的领军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数量不足,难以满足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发展的需求,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强化产业协同联动。统筹协调绿色能源与绿色石化、绿色钢铁各产业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制定清洁能源供应优先方案,降低高耗能产业的碳排放;促进绿色食品加工产业与蓝色海洋经济在养殖标准、冷链物流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建立从养殖到加工、销售的全链条质量追溯体系。
(二)提升科技创新转化能力。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建立 “产学研用” 一体化的成果转化平台,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联合攻关,针对绿色能源、海洋科技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瓶颈进行突破,并加快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应用。
(三)完善人才引育机制。实施更具吸引力的高端人才引进计划,重点引进绿色低碳、海洋生物医药等领域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给予更多的政策优惠和发展支持;深化产教融合,鼓励高校根据 “四绿一蓝” 产业发展需求调整专业设置,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培养更多符合产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四)深化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加大对企业节能降碳改造的支持力度,推广循环经济技术的广泛应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与国际先进企业和机构的合作,引进先进的绿色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 “四绿一蓝” 产业的绿色发展水平。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你们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你们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湛江市发展和改革局
2025年9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