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政协第十四届湛江市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20250002号提案答复的函
王上治、车洁、王立、刘志红、祝琳、赵云贵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助推湛江产业发展的建议》(第20250002号)提案收悉。我单位高度重视,认真办理,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近年来,湛江市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与区位优势,聚焦农业升级、产业集聚、新兴产业培育、防灾减灾、文旅发展及文化建设等关键领域,精准施策、持续发力,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工作情况
(一)做强农业品牌,推动三产融合,激活农业发展新动能
1.品牌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印发《湛江市农业品牌培育工作方案(2024—2026年)》,成立“湛品”品牌建设专班,为品牌发展提供有力保障。2025年,新增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1个,累计达70个,居全省第二;新增全国特质农产品7个,累计9个,居全省第一。“湛品”品牌矩阵持续壮大,新增区域公用品牌10个、产品品牌39个,累计认定142个。其中,“徐闻菠萝”“湛江金鲳鱼”跻身全国知名农业品牌,2024年“湛品”总销售额达106亿元,“甘岭白砂糖”“火山红薯”等12个单品年销售额超亿元,品牌影响力与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
2.三产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建成现代农业产业园27个,其中国家级4个,数量全省第一,实施项目572个,总投资95.83亿元,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比例达1:4.25,推动菠萝、水产、红橙等产业从分散经营向集群发展转型。创新“农业+旅游”“生态+农业”模式,培育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3个、示范点30个,2024年休闲农业营业收入6.7亿元,带动3.35万人就业,实现了农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同步增长。
3.科技赋能提供强大支撑。广东恒兴公司培育出国内首个南美白对虾抗病品种“中兴1号”,破解种虾“卡脖子”难题;广东海洋大学耐盐水稻团队在湛江盐渍农田推广种植8万多亩,技术辐射20万亩以上;湛江湾实验室联合企业组建生蚝产业技术研究院,培育出优质红蚝“广福1号”,为“湛品”品质提升筑牢科技根基。
4.市场渠道持续拓宽。组织水产品企业走进重庆、上海等城市,举办金鲳鱼、生蚝推介会,推动水产预制菜进入韩国等RCEP市场。连续举办湛江国际水产博览会、中国农民丰收节,吸引全国百名采购商走进生产基地。2023年以来,湛江水产题材多次登上央视、《人民日报》等高端媒体,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持续攀升。
(二)打造特色园区,培育产业集群,构建现代产业新格局
1.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态势良好。指导县(市、区)立足资源禀赋,建成廉江小家电(2021年省级特色产业园)、遂溪健康食品(2022年省级特色产业园)、霞山海洋生物医药(2025年省级特色产业园)等标杆园区。2024年,推动经开区、吴川园区分别申报绿色石化、水产品加工省级特色产业园,全市形成以临港钢铁、石化、新能源为主导,智能家电、生物医药等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2.运营与融资模式创新成效突出。推行“管委会+公司”运营模式,提升园区平台公司市场化“造血”能力。组建湛江主平台私募股权基金(4.01亿元)、粤科湛江基金(5.01亿元)等4支产业基金,通过“以投促招”助力项目落地,为产业发展注入资金活力。
3.审批服务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推动园区行使“二号章”权限,属地政府下放部分审批权限,实行“并联式”“集约式”审批,实现“审批不出园”,全市大部分园区已实现企业办事“少跑路”甚至“不跑路”,企业办事效率显著提高。
(三)发展低空经济,构建立体交通,开拓产业发展新空间
1.基础设施网络不断完善。印发实施《湛江市通用机场(直升机起降点)布局规划》,着力构建“1+4+40”机场体系,其中雷州通用航空基地现已全面进场施工建设;徐闻通用机场正在加快推进前期工作。湛江铁塔公司完成无人机基础配套设施82个,覆盖全市镇街。坡头区依托中信海直湛江坡头直升机场,做强做优海上石油飞行服务业务。
2.应急与救援能力显著增强。今年上半年累计开展无人机应急实战任务256次,在森林防火、防汛救灾等场景中效率较传统方式提升70%以上。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湛江中心人民医院等医疗机构成功开展医疗标本无人机运输测试,构建院际快速运输通道;湛江中心血站被列为无人机医疗配送航线试点单位,2024年5月成功举办首飞仪式。
3.重点区域应用场景持续拓展。积极推进在三甲医院、景区和海岛等重点区域的低空应用,开通两条特色低空旅游航线;计划建设特呈岛低空经济文旅项目,打造“低空+数字+零碳”旅游新模式。坡头区引入无人机技术完善调度体系,形成“百千万工程”全区一张图;遂溪县直升机起降点和雷达系统建设将大幅提升应急响应能力。
(四)聚焦数字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激发产业升级新活力
1.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提速。依托宝钢、中科炼化、巴斯夫等龙头企业,推动钢铁、石化产业延链补链。石化产业以中科炼化、巴斯夫为龙头,引进25个石化及配套项目,2024年实现工业总产值936.45亿元;钢铁产业以宝钢湛江钢铁为核心,布局40个项目,投产30家企业,2024年规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92.1亿元,初步形成临港产业集群效应。绿色能源聚焦海上风电、核电等重点领域发展,2024年能源领域固定投资占全市固投比例高达20.89%。全市建成海上风电场总装机容量约150万千瓦,总投资约270亿元;广东廉江核电站一期工程项目装机规模为250万千瓦,截至2024年底累计投资约152亿元。
2.海洋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建设“恒燚1号”“湛农1号”等智能化养殖平台,配备自动投料机、水下清洗机器人,融入5G、物联网技术,实现深远海养殖全流程数字化管控。建立渔业大数据中心,开发无人投料辅助船,破解恶劣天气作业难题。
3.数字产业生态不断完善。推进“AI渗透之城”建设,计划到“十五五”中期落地30个人工智能典型场景。做强广州数据交易所(湛江)服务基地,培育5家本地数据服务商,打造10个以上数据产品。推动百度智能云(湛江)人工智能基地、赤坎智慧城数字产业园建设,引进华为等头部企业,形成数字产业集群。 4.数字政务服务持续优化。升级政务服务平台,打造多模态政务数字人,探索XR政务大厅应用。推动工业园区审批数智化转型,实现事项标准化管理、流程优化,提升企业办事效率。
(五)强化技术研发,提升防灾能力,筑牢安全发展新防线
1.农业防风技术广泛应用。推广茎秆粗壮的抗倒伏水稻品种,鼓励机械化插秧提升根系稳固性。印发《防台风工作制度汇编》,指导农民做好风前抢收、灾后补种。2024年新增高标准农田2.27万亩,计划到2035年实现永久基本农田全达标,增强农田抗灾能力。
2.抗风浪装备研发取得突破。成立湛江市现代化海洋牧场研究院,引进江苏蓝水海洋工程集团等企业,2025年3月“湛江湾1号”(8万立方带动力养殖平台)下水,全市现有6个大型养殖平台,设计抗台风能力均达17级,为海洋养殖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3.“智防”体系建设稳步推进。探索数字化台风防御系统,结合无人机监测、大数据分析,提升灾害预警与应急响应精度,为精准防御提供技术支撑。
(六)推动文旅发展,打造滨海目的地,释放消费增长新潜力
1.产业布局持续完善。编制《湛江市建设高水平滨海度假旅游目的地实施方案》,构建“一核、一带、两廊、三极”格局,推进湛江文化中心(年内竣工)、军博园(潜艇安置工程完工,《军港之夜》常态化演出)、中国海鲜美食之都产业综合体等重点项目。
2.精品线路与产品亮点纷呈。推出霞山浪漫踏青游、麻章“海湖山色”之旅等省级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徐闻角尾乡入选省级文化和旅游特色镇,“菠萝的海”入选全国乡村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并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开发特呈岛、南三岛等海岛旅游,打造特呈岛屿初民宿等高端民宿,旅游产品供给日益丰富。
3.文旅消费活力持续释放。2024年接待游客2440.5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78.3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9%、11.3%;2025年“五一”假期接待游客177.54万人次,收入11.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6.83%、81%。举办徐闻“菠萝的海”马拉松、水上运动嘉年华等2000多场活动,培育“赛事+文旅”消费生态圈;在广州、深圳等城市开展推介,打响“鲜美湛江”品牌,文旅市场持续升温。
(七)建设专题场馆,发展文化产业,满足群众精神新需求
1.规划红树林主题博物馆。依托麻章金牛岛、雷州九龙山等红树林湿地公园,谋划建设集生态展示、科研教育于一体的“红树林主题博物馆”,擦亮“红树林之城”名片。
2.打造农林文旅展馆。结合“徐闻菠萝”“廉江红橙”等农业遗产资源,扶持建设农林牧副渔专题博物馆,目前正推进选址与方案设计,计划形成“一产+文化+旅游”融合载体。
3.提质红色文化场馆。推动粤桂边区革命历史纪念馆、青年运河展览馆升级改造,整合红色资源推出精品旅游线路,已完成场馆展陈优化方案,计划今年内启动提升工程,传承红色基因。
(八)强化要素保障,优化营商环境,夯实产业发展坚实基础1.强化资金保障。统筹做好地方政府专项债、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申报,2024年推动192个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680亿元,巴斯夫湛江一体化基地、廉江核电等标志性工程进展顺利。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专项债等各类资金120亿元,保障东海岛石化园区、徐闻海上风电等项目建设。
2.优化营商环境。印发实施《2025年湛江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要点》,从五个方面提出23条措施,细化为209项工作任务台账,推动 “拿地即开工”“标准地” 等政策落地。建立“三个一”重点项目调度机制,即每周一调度,半月一现场督导,一月一梳理分析,定期开展项目调度工作,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难点和堵点,确保项目如期建成投产。
二、存在问题
(一)产业协同融合深度不足。农业与工业、服务业融合深度不够,农产品精深加工链条短,与食品加工产业园区联动不紧密,未能充分利用工业技术提升附加值。
(二)创新能力与产业需求匹配度不高。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有待提升,对研发投入相对不足,导致产业发展缺乏核心竞争力;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尚不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未能充分将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推动产业协同融合发展。深化农业与相关产业合作,依托“湛品”品牌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推动低空经济与文旅、物流、应急救援融合,开发特色低空旅游产品,拓展低空物流应用,完善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应急效率。
(二)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在农业领域,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联合攻关,重点突破制约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入户率和转化率。在工业领域,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搭建创新平台,促进科技成果在产业中的转化应用。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步伐,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
(三)提高基础设施与应用场景匹配度。优化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布局,加大中小企业数字化支持,推动与“粤西数谷”对接,促进数据共享与技术合作,提高数字化应用水平。拓展数字技术在政务、城市管理、工业生产等领域的应用场景。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你们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你们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湛江市发展和改革局
2025年9月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