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重点领域信息公开 > 社会公益事业建设 > 义务教育

办有温度的教育:振兴乡村教育 服务经济大局

时间:2023-12-28 17:17:07 来源:湛江教育
【打印】 【字体:
  用有温度的教育培育向阳的花朵

  让更多孩子享受
  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
  是湛江多年来矢志奋斗的目标
  

湛江市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理念,强化资金投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扣“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创建广东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实验区目标为引领,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通过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组建教育共同体、推进教育信息化等形式,不断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下沉,努力啃下城乡教育之间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硬骨头”,让优质教育的阳光温暖着乡镇每个角落。同时,不断加大学位建设力度,主动为全市重大项目建设及招商引资工作做好教育保障服务,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湛江新实践提供教育支撑。


改善农村办学条件

让学生愿意来、留得住、学得好

随着社会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生源急剧减少。乡村小学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办学条件较差,已经跟不上现代教育发展的步伐。此外,教师欠缺、老龄化、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也制约了当时农村教学质量。

  为保障广大农村学生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我市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优化调整,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逐步实现学校布局科学、校舍质量可靠、资源配置优化、教师队伍合理、办学效益明显的教育发展格局,切实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推动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图片

  走进遂溪县北坡镇茅塘小学,只见校舍窗明几净,课室里传来琅琅读书声,操场上是孩子们欢快奔跑的身影,蓬勃积极的朝气和活泼向上的氛围充盈整个校园。2018年前,北坡镇茅塘片区6个村委会共有8所小学,但学生却只有381人。学校生源少、学生流动大,学校规模小,极大地将造成了大量教学资源浪费,难以提高办学效益。

  遂溪县教育系统出台了多个关于调整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的规划方案,对农村学校进行布局调整,在2018年将茅塘片区文典小学、虾沟小学等八间学校,整合建设成一所农村寄宿制完全小学,命名为遂溪县北坡镇茅塘小学。5年过去了,茅塘小学学生的精神面貌、行为习惯、校风班风等方面均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学习成绩也取得了很大进步。

  我市按程序因地制宜做好生源极少的乡村小规模学校撤并工作,同时妥善处理好就近入学与适度集中、办学规模和教育质量的关系。在保障基本条件前提下,推进以乡镇为中心适度集中办学,加强乡镇公办寄宿制学校建设,招生辐射全镇范围。

  吴川市覃巴镇第三小学于2019年改建为寄宿制小学,近年来,该校办学条件逐年改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我喜欢住校,住在学校不用天没亮就起床赶路,中午可以午睡,和同学们朝夕相处很有归属感,还可以锻炼我的自主生活能力。”五年级学生招豪杰家住距离学校40分钟车程的王村港镇,这学期开始了寄宿生活,自己多了时间学习,爸妈的负担也减轻了。

  吴川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农村学校的学生家里普遍离学校较远,而且很大一部分是留守儿童,长途奔波让他们疲于应对,也存在安全隐患。在规划建校时,教育部门就确定了该校为寄宿制小学的定位,采用封闭式的管理制度。

  为解决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办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更好地推进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建设专项规划,我市不断强化规划引领,公共资源配置对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重点保障。“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投入资金18.5亿元全面改善1173所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大力推进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每个乡镇均建有1所以上寄宿制小学或九年一贯彻制学校,现全市85个乡镇共建成寄宿制小学或九年一贯制学校130所。截至目前,全市 585 所乡村小规模学校,263所乡镇寄宿制学校均达到省定标准,实现农村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覆盖率100%。

“输血”“造血”并重

为农村培养一支带不走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长期以来,城乡教育资源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突出,已成为群众“急难愁盼”的焦点。为解决这一教育难点、痛点问题,我市大力推进“百千万工程”教育行动,推动教育资源向一线倾斜。

  为让名优教师“动”起来,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我市积极开展“名优教师送教下乡”活动,让农村孩子享受到优质教学,实现“资源共享、共同进步”。市教育局制定了《湛江市中小学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工作室管理办法(修订)》,规定名教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工作室年度至少到4所乡村学校开展送教下乡活动,从制度上保障名优教师送课下乡活动正常开展,今年开展送教下乡活动不少于800人次。

图片

  为进一步优化城乡师资配置,我市深入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加强县域教师资源统筹,推动县域内每年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交流轮岗人数占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总数比例不低于5%,引导县域内教师合理流动。教育部门还将深入开展市直属中小学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工作,计划从湛江市直属各中小学选派在职教师到各县(市、区)薄弱学校、镇级及以下中小学开展为期一年的脱产支教工作。

  既要“授人予鱼”,也要“授人予渔”。我市鼓励城乡学校建立“学校联盟”,“输血”“造血”并重,为农村培训培养一支带不走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以此点燃农村学校优质发展的星星之火。

  12月1日,“运动乐翻天,丰收贺园庆”主题运动会在吴川市中心幼儿园举行。老师们精心设计了趣味性、知识性与体能锻炼相结合的游戏项目,游戏内容丰富多彩、妙趣横生,整个幼儿园变成了欢乐的海洋。当天,来自吴川市学前教育共同体受援幼儿园的园方的负责人和老师,特地在吴川市中心幼儿园举办主题运动会之际,前来观摩学习,希望可以把城区优质幼儿园的“育儿经”,带回乡镇、带回农村,让先进、科学的学前教育理念在基层落地生根。

  今年10月,吴川市开始实施学前教育共同体建设,选择选择吴川市中心幼儿园作为核心幼儿园,4-5所镇村薄弱幼儿园为受援幼儿园,建立协作型教育共同体,在人才培养、园所管理等方面深入合作。坉兴小学附属幼儿园是一所公办乡村幼儿园,也是吴川市学前教育共同体的受援园,“核心园多次派出骨干教师送教下乡,游戏化的教学方式让我们眼前一亮,课堂氛围轻松活泼,孩子接受知识的效率也大大提升,我们受益匪浅。”园长易思科介绍。

  以强带弱、共同发展,和而不同、美美与共。我市充分发挥乡镇“三所学校”的纽带作用,为每个共同体选择1所办学质量好、指导能力强的县域公办学校作为牵头校,推动各县(市、区)分别建立一个城乡教育共同体,形成“一所县城优质学校+一所乡镇中心学校+若干所乡村薄弱学校”的教育发展矩阵,配套建立共同体内部协调和共享共建机制,实现“师资同盘、教学同步、研训协同、考核一体”发展,在办学理念、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学校特色等各方面实现共生发展,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插上“数字翅膀”

推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我市乡村海岛学校较多,不少教学点因师资力量薄弱、硬件设备较差等因素,与城区学校教学水平存在一定差距。乡村学校是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痛点和难点。近年来,我市通过多种举措,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用,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缩小城乡学校差距,促进教育公平。

图片

图片

  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我市在2018年和2020年分别开展“十百千”中小学“互联网+城乡一体化办学”行动、“互联网环境下城乡教育一体化”课堂实施工作,通过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将优质教育资源带到海岛和偏远地区学校,持续提升乡村学校教育质量和教育治理水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了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

  为解决师资力量薄弱,整合教育资源,提升教学质量,促进乡村教育事业发展,近年来,我市一直致力于互联网技术与教育教学相融合,探索构建高效能、高质量的教学服务体系,积极开展湛江市中小学“互联网环境下城乡教育一体化”课堂实施工作,以专递、名师、名校网络“三个课堂”教学实践应用为切入点,以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应用为抓手,扩大优质数字化资源的覆盖面,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走深走实。

  赤坎区多渠道筹措资金,全区共建设主讲端17个,助讲端基本覆盖全区中小学,实现在线互动教室全覆盖,搭起了“赤坎区互联网环境下城乡教育一体化”区域架构。为进一步提升“专递课堂”的实效,全区统筹设立“专递课堂”共同体实验点9个,选择9所基础设施好、教学力量强的学校作为核心校,21所学校作为共同体结对校。自2023年2月20日起,全区中小学“专递课堂”陆续开课,通过探索“一校带多校”的“1+N”模式,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缩小校际、区域之间的差距。

  经开区以“上联名校、下联村小”的教育教学方式开拓了共同体办学新模式。以强带弱的“1+N”结对帮扶模式促进了乡村学校办学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是共同体办学的一种新模式。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结为“共同体”后,优质学校通过网络学校、网络课程、资源库共享等形式,系统性、全方位地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动“共同体”内各成员学校携手共进,不断缩小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差距,破解基础教育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需求。

  2021、2022年,我市财政共安排“一体化”课堂基础环境建设经费118万,2023年市教育局继续加大投入,集中建设“一体化”课堂基础环境,有效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从根本上解决开不齐开不足开不好课的问题,课堂教学质量显著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信息素养持续优化,有效弥合城乡差距,推动我市教育均衡发展。

  “一体化课堂”不仅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乡村薄弱学科开齐课程、开足课时,还可以有效助推乡村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水平。结对学校的教师共同备课、共同上课、共同批改作业,开展教学研讨、协同研修、协同备课等常态化的网络教研活动,以优秀教师带动普通教师提升水平。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研,形成“蓝天下,同研同学”“城乡一体”的良好协作局面,推动“市-县-校”三级教研体系的建设,提升教研效益,带动区域教师教学水平整体提升。

优化学校布局建设

全力解决学位建设难题

教育是民生之首,学位建设是重中之重。为适应学龄人口增加趋势,满足市民群众对公办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我市坚持早布局、早谋划,着力解决公办学位供给不充分、配置不均衡的问题,多措并举增加基础教育公办优质学位供给。

  今年秋季开学,湛江市第三十一中学揭牌“上新”2550个优质学位。这所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以“自信教育”为办学理念,着力营造“自主、自强、自信”的校风,推行初中封闭式管理、小学全员午托和全员阅读等制度,以培养素质全面、“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人才为育人目标。

  “学校的领导班子,全部是从湛江市直学校选调过来的985、211大学的研究生。教师队伍中,有27名优秀教师是从坡头区各学校选拔、招调,其中有10名拥有高级职称;其他教师是新招聘的名校应届毕业生,有10名是研究生学历。都是有经验、有干劲的好老师。”湛江市第三十一中学校长王晓东表示,拥有如此完备的硬件设施和雄厚的师资力量,全校师生有足够的信心和底气将学校建设成优质学校。

  我市连续多年将学位建设工作纳入省、市民生实事,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在城市建设中认真落实学校建设与城镇化建设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的要求,保障和预留学校建设用地,重点做好城市新建小区、旧城改造、城镇化重点地区的配套学校布局规划,有序扩大学位供给,杜绝因学校布局不合理而造成“上学难”。今年全年,我市新增公办学前教育学位5760个、公办义务教育学位22235个。

  此外,我市还深化教育服务重大项目机制,主动为全市重大项目建设及招商引资工作做好教育保障服务。2021年以来累计解决巴斯夫、中科炼化、宝钢、南油、廉江核电等重点项目2000多名管理人员子女入学需求。

推进职业教育校企融合

为先进制造业提供人才支撑

近年来,我市重大项目建设频频刷新“进度条”、跑出“加速度”,实体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一支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坚实支撑。湛江紧紧抓住国家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扎实推进职业教育校企融合、产教融合,为湛江的先进制造业企业源源不断培养输送定向人才,以不断优化的政校企联动的职业教育生态,为我市高质量发展赋能增势。

  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人才需求,我市职业教育开展校企共建,把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教学,真正形成“学校教得好,企业用得上”的良好局面。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解决企业‘用工荒与人才缺’的源头活水。也是职业教育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湛江机电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学校加强与湛江本地企业联系,目前与广垦湛江糖业有限公司开设订单班,将湛江冠豪纸业、湛江晨鸣纸业、中冶宝钢湛江钢铁、湛江中冠集团等企业纳入订单班合作对象,为实现湛江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中高级技能人才支持。

  中等职业教育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我市不断建立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增强专业设置与本地产业发展的吻合度。2023年,我市新增设14个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专业,停办了8个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符的专业,使开设专业更好地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2023年全市中职学校共设置85个专业,涉及装备制造、生物与化工、轻工纺织等类别,基本覆盖全市一、二、三产业的全部行业。

  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我市推动中职学校加大与本地企业对接力度,围绕技能人才培养和培训,深化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学校、企业的紧密对接。

去年以来,我市中职学校与企业联合举办企业冠名班、订单班89个,与企业共建实训中心147个,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86个,推动全市12所大中专院校开设烹饪类相关专业,培养大中专烹饪人才3600多人,实现粤菜师傅培训、实习、就业一条龙,助推“粤菜师傅”工程高质量发展。近年来,为湛江宝钢、巴斯夫、中科炼化、冠豪高新等重点企业和服务行业输送6000多名技术技能人才,实现“校企精准对接”“校企合作育人”,更好地发挥职业学校的服务功能,促进师资、设备和技术主动贴近市场。


相关文章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湛江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
继续访问
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