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市人民政府关于省人大第十二届四次会议第1144号建议的会办意见
省海洋渔业局:
省人大代表周小萍等提出的《关于拯救南珠产业,弘扬海上丝路文化的建议》(第1144号)收悉。经研究,我市提出会办意见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市南珠养殖业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主要集中于徐闻、雷州和遂溪的北部湾海域(流沙湾、康港、港门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南珠统购统销市场格局被打破,市场机制得到激活,珠农积极性空前高涨。1984年,全市珍珠产量首次突破100公斤,达到105公斤,占全国三分之二;1988年,突破1吨,达到1375公斤;2000年达26吨,占全国四分之三,形成了一条包括育苗—养贝—育珠—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南珠产业链,这条产业链解决了6万多人就业,年创造产值6亿多元。
但是,在南珠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后,由于片面追求产量,急功近利人为缩短育珠期,造成产品质量下降,产业危机显现,南珠品牌损坏。1998年11月,在英国举办的世界珍珠节上,南珠被取消参展资格。随后,整个产业进入高产低值“陷阱”,珠农纷纷转行发展网箱养鱼或养扇贝。2000年前,湛江雷州市流沙村曾被称为“中国珍珠第一村”,珍珠养殖户达到1140户,“流沙珍珠”被国家质监总局定为地理标志产品,流沙村委会为此曾“晋升”为流沙镇。而现在流沙村珍珠养殖专业户只有5户,流沙镇又被撤改为村委会。2007年8月,由于珍珠养殖海区受到百年一遇的洪水袭击,养殖区内养殖的珍珠贝全部被“淡死”,南珠产业几乎毁灭。2015年,雷州市珍珠养殖户仅5户,产珠不足200公斤;徐闻县珍珠养殖户仅120多户,产珠1吨左右。
二、我市发展南珠产业措施
(一)按照环境容量,合理规划,调整养殖布局,加强养殖管理。
《广东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广东省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1-2020年)》和《湛江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08-2015)》已明确将流沙湾作为珍珠贝养殖区,但由于近年受经济利益驱使,流沙湾内网箱、扇贝等养殖活动明显增多,严重挤占珍珠养殖空间,影响了珍珠养殖发展。目前,我市拟出台《关于振兴南珠产业,弘扬海上丝路文化的意见》,明确将清理整治和保护南珠养殖海区作为主要工作任务。已编制印发的《湛江市外海深水网箱养殖发展规划(2015-2020年)》,在流沙湾以西外海规划了深水网箱养殖区,可将流沙湾内网箱养殖等转移出外海养殖。雷州、徐闻两地政府正严格按养殖规划,实施养殖证制度,制订了《流沙湾海域养殖设施清理整治实施方案》,明确清理整治范围、工作任务、完成时限及保障措施。雷州市和徐闻县渔政部门联合边防等部门,多次对流沙湾海域进行了清理整治,已取得一定成效。遂溪县政府滩涂养殖规划在港门镇石角海域保留了珍珠养殖区以吸引社会投资珍珠养殖,目前已有珍珠企业开始选址。
(二)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促进南珠产业振兴。
南珠产业陷入困境,引起省委、省政府的重视。省财政从2008年开始,以“科技兴海”项目形式,连续5年,每年安排1000万元用于振兴南珠产业。2008年,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珍珠产业打造南珠品牌意见》(湛府办〔2008〕58号),并从2009年起,连续3年,每年财政上给予支持经费300万元,主要用于稳定南珠养殖业,一是组织良种珍珠贝苗供应,每年免费供应20多亿只贝苗给珠农养殖,以调动珠农积极性,稳定养珠队伍;二是组织优质珠核供应,支持珍珠加工企业购买优质珠核免费供应给珠农插核;三是培训珍珠插核人员,解决插核技术人员青黄不接问题。市文广新局也积极组织珍珠文化企业申报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获得资金扶持。目前,我市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规划、“十三五”现代渔业规划等都将振兴发展南珠产业列为重点任务。
(三)加强珍珠产业化、标准化建设。
目前,我市正联合高校制定南珠产品质量、养殖操作规程等标准,加强珍珠养殖、质量和出口监管。海水珍珠养殖全过程的技术规范标准已经发布实施,《南珠质量评价标准》《南珠颜色标准样品》《南珠光泽标准样品》和《食品级珍珠(层)粉标准》等正在与广东海洋大学联合拟定中,争取申报为地方标准和国家标准。
(四)依托科技创新,提高产业效益。
一是更新传统的养殖品种和技术,组织科研人员根据传统珍珠养殖区的生态条件,培育新品种,创新养殖模式,开拓深海养殖和池塘育珠。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展“试管珍珠”培育等研究。近年,企鹅珍珠贝、大规格白蝶贝(15cm以上)等大型珍珠新品种养殖和育珠取得较大成功,推动了珍珠产业发展。广东海洋大学《附壳造型珍珠和优质海水珍珠养殖及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项目突破了核膜与育珠贝外套膜和贝壳吸附的关键技术,解决了造型珍珠产业发展的瓶颈,使育珠贝休养期成活率达到98%以上,优质珠率达到30%,显著提高了育珠效益。
二是开发南珠加工工艺。整合珍珠科研资源,创新产品深加工、设计等技术,着力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利润空间。特别是针对珍珠贝壳利用问题,发展高值贝壳工艺生产技术产业,形成“主要产品生产—副产品加工—废料利用处理”的生态产业链。目前,流沙湾的珍珠贝壳已得到较好利用,主要用于生产钮扣、工艺品等。下阶段,还要紧紧依靠科技创新,充分挖掘珍珠综合利用潜力,不断拓展珍珠产业链条,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重视人才培养,加强技术培训指导。
近年我市十分重视珍珠养殖技术培训工作,市和徐闻县、雷州市多次在流沙、大井等地举办多期育珠插核及养殖技术培训班,邀请广东海洋大学有关珍珠专家对养殖户进行培训,一定程度解决了我市插核人员青黄不接的问题,提高了养殖户养殖和病害防治技术。同时发挥珍珠协会和专业合作社作用,加强行业培训和管理。下阶段,雷州市政府将聘请专家、教授和珠农“土专家”定期举办珍珠插核、珍珠育苗、珍珠养殖培训班,培养合格的技术人才。同时,组织企业、珠农到外地学习经验和加强日常管理的技术指导,全面提高珍珠养殖和珍珠产品加工水平。
(六)规划建设中国南珠城,提高南珠产业效益。
我市对建设文化城及交易市场进行调研,走访有关企业,经与湛江市珍珠协会沟通,并结合目前我市大型骨干商贸流通项目建设的现状,对规划建设我市珍珠交易市场的可行性及规划布局,以及在市区规划建设南珠或珠宝交易市场选址等方面初步形成规划选址思路。
(七)培育南珠文化交流和创意发展,重树南珠品牌。
一是积极组织珍珠企业参展第十一届深圳文博会,借助文博会窗口,展示、宣传和推介我市南珠文化产业发展的成果和产品,为南珠产品交易、信息交流、项目合作搭建平台。二是在我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大力培育扶持湛江南珠文化中心建设,推进南珠产品设计及文化创意向特色化、产业化发展。
三、对发展南珠产业的建议
拯救南珠产业,需要多个部门互相配合,更需要上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支持,在此,建议:
(一)加强政策保障,重视南珠产业振兴发展。
南珠产业经历了几千年发展,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活遗产,内在价值大于经济价值,不能用对GDP贡献率来衡量南珠产业重要性,应从保护历史文化产业角度考虑。建议省出台有效的管理制度和产业扶持、保护政策,同时市、县配套相关政策和措施,为振兴南珠产业打下坚实基础。
(二)支持清理整治和保护南珠养殖海区。
目前,我市虽已对流沙湾珍珠养海区进行初步整治并收到一定成效,但离完全清理恢复还有较大差距,主要是清理整治工程量大,市、县财政薄弱,资金缺口大。建议省安排专项清理整治经费,扶持我市对流沙湾珍珠养殖海区进行清理。
(三)支持我市建设南珠城(南珠交易中心)。
我市已对南珠城(南珠交易中心)选址进行了调研和初步规划,但距真正落实存在诸多困难。建议省在土地使用、建设资金等方面给与支持。
(四)对珍珠养殖实行补贴。
一是给予插核贝养殖补助。支持在流沙英岭村对开海域建设一个2000亩插核贝养殖区,在原养殖插核贝农户的基础上,选定30名养殖户专门养殖供应插核贝,并对其种苗、养殖密度实行统一管理。二是给予育珠贝养殖补助,采取财政补贴等措施,激发珍珠养殖户的积极性,延长育珠周期,提高流沙湾珍珠品质。
(五)加大科研成果转化力度。
近年来,省、市投入资金支持珍珠养殖、加工技术研发,取得一定成果,但是大部分研究成果推广面小、产业化程度低,与生产脱节,没有形成生产力。建议在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改良珍珠养殖品种,创新养殖模式,提高珍珠加工水平,创新产品深加工、设计等技术的同时,着力提升研究成果转化力度,促进产业经济发展。
(六)培育、扶持龙头企业,推动产业发展。
培育和扶持珍珠产业的龙头企业,向“养殖—加工—销售”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在雷州、徐闻建设“南珠”产业化、标准化基地和示范加工园区。实施珍珠养殖风险资金补贴机制,帮助企业化解风险;适当减免南珠加工企业税费,扶持南珠企业做强做大,引导企业开拓创新,提高产业技术,推动产业升级。
(七)加大南珠产业技术培训力度。
一是加强珍珠插核、育苗、养殖、加工技术培训工作,努力提高养殖户养殖和病害防治技术,重视发挥珍珠协会和专业合作社在行业培训和规范管理中的作用。二是加强养殖户、企业质量管理培训,帮助养殖户、企业建立完善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等内部质量控制体系,提高珍珠品质。
(八)支持我市开展南珠产业化标准体系建设。
我市南珠产品质量、养殖操作规程等标准正在制定,希望省在申报地方标准和国家标准方面给予支持。
湛江市人民政府
2016年4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