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湛江市建设循环城市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湛江奋勇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三岛滨海旅游示范区、湛江海东新区管委会,市府直属各单位:
现将《湛江市建设循环城市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反映。
湛江市人民政府
2015年8月17日
湛江市建设循环城市实施方案
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党的十八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的重大举措,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为加快推进全市循环经济发展,构建循环型社会,实现转型发展新道路,全方位打造绿色、循环、低碳新湛江,依据《湛江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2015-2020年)》,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建设目标
至2018年,优化形成五大产业集群(轻工、食品、医药保健、装备制造和能源开发)共生发展的循环型工业体系,使循环经济园区经济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提高到85%以上;基本形成以产、城、港一体化、工业化和城镇化三轮驱动,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资源高效高质循环、生态绿色环保的绿色化循环化地区发展模式;完善以“五化”农业为基础的工农业复合循环农业;构建完善园区城镇循环经济基础设施,全面建成生产生活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建立体制健全、政策完善、激励充分的循环经济发展长效机制,将湛江建成沿海后发展地区经济社会循环绿色发展的典范。
通过产业升级、结构优化和技术创新,使我市在未来五年的资源产出水平提高15.4%,能源产出水平提高18.0%,水资源产出水平提高20.0%;全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COD和氨氮排放量指标优于省下达的年度控制目标。
二、主要任务
(一)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
1.推进产业集聚布局优化和循环化改造。全面实施“一县(市、区)一园、一园多区,一区一主导产业”战略,并结合园区产业基础和区位、资源等优势,完善园区规划,科学定位主导产业,重点发展我市12个产业园区,形成园区产业聚集、错位发展、链接循环、融合发展的基本格局。
2.发展循环型工业,构建完善工业循环经济产业链。重点推进钢铁与石化产业,农海产品深加工与生物医药和健康产业,农林及其深加工产业与造纸产业,以及种养殖、有机肥、饲料、食品、医药与保健产业之间的耦合。发展完善以铁素资源、能源、水资源、废弃物等循环利用为基础的钢铁循环经济产业链和以石化深加工为主的石化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形成以水泥行业、水泥制品、砖厂、混凝土行业、玻璃厂、金属建材、磁性材料和沥青材料等为重点的工业固体废物与建筑垃圾资源化回收利用体系。通过“上大压小”的方式,实现产业结构升级;采用先进助燃技术,应用新型碳素氢生物燃烧助剂高新技术产品,提高燃烧热值。整合废旧塑料加工产业、废旧橡塑产业、废旧汽车拆解产业及废旧电器回收利用产业,推进我市现有静脉产业向园区集聚,并鼓励企业间兼并重组、技术升级,迅速提高产业集聚度。开展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节能工作,加快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热电联产和供热替代项目建设。
3.构建完善工农业复合型循环经济产业链。发挥林浆纸一体化产业集群优势,扩大速生丰产林基地,扩大现有产业规模,优化提升林浆纸一体化循环经济产业链。重点发展林业“三剩物”燃料化、肥料化和原料化的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优化完善生物质发电循环经济产业链。重点发展农海产品及其下脚料综合利用产业链。加强生物医药和健康产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企业间的协作关系,培育发展生物医药和健康循环经济产业链。逐步完善种苗和技术推广体系,积极延伸绿色制糖生态产业链,重点发展蔗渣、废糖蜜及废气综合利用产业。大力发展沼气工程,对植物类废弃物、禽畜粪便废弃物、加工类废弃物以及农作物秸秆等进行再利用,实现其肥料化、燃料化、饲料化和材料化。做大农垦农业-工业-农业区域大循环经济体系。
4.发展循环型农业,构建完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按照“主导产品—主导(龙头)企业—主导产业—产业集群”的思路,打造热带、南亚热带特色现代农业,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农业示范园区。加强技术指导,推进秸秆还田和农膜科学使用。大力发展以木浆造纸为龙头,人造板、高档家具、山茶花卉、森林旅游等多元发展格局为特色的林业产业体系。发展健康生态水产养殖业,推进现代渔业示范区建设,加大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力度,建立重点养殖繁育基地。在农村推广“家园净化”、“田园清洁”及“水资源节约”三大工程。
5.推进循环型服务业发展,构建生态友好型服务业体系。推进县域服务业辐射发展,构建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建设具有生态型海湾城市特色的服务业体系。构建多层次生态旅游产业体系,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特色旅游,加强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并推进全行业节能减排。发展特色餐饮业,推进餐饮住宿业绿色化并倡导绿色服务。
(二)发展循环型流通,健全社会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1.推进流通业循环化转型。重点推进商贸流通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推进废弃物回收利用。培育绿色流通加工、绿色仓储、逆向物流并实施包装减量化,壮大绿色物流业。
2.构建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逐步建立起覆盖城乡、布局合理、运行高效、参与广泛,集回收、分拣、专业运输和集散市场四位一体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分拣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同时加强回收系统规范统一管理,逐步扩大再生资源回收范围,提高再生资源回收率。
3.探索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集中处理体系。加强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和集中处理,完善社区收集、街道清运的生活垃圾收运模式,继续推进各社区以社会化、市场化方式收运生活垃圾,提高垃圾收运效率。推动企业建立“分类回收—再循环—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减量化产业体系,探索建立统一、规范管理模式。
4.推动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通过配备回收装置,建立登记台账管理制度等,规范餐饮单位排放行为。科学合理规划收运作业流程和“三定”(定点、定时、定路线)收运制度。建立高效快捷、覆盖中心城区、各县(市、区)中心区域及周边重点乡镇、街道的餐厨废弃物收运体系。建设餐厨废弃物处理利用设施,提升资源化效率和效益。
5.深化生产与生活系统循环链接。探索工业生产协同处理生活废弃物方式,包括利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和水泥窑炉处理部分生活废弃物,尤其是危险废弃物。完善工业园区污水管网建设,集中处理工业和生活污水。实施中水处理、回用项目,推进中水回用于工业企业和城市清扫、绿化、景观及生态用水等。
(三)推进城市建设绿色循环化,建设绿色湛江。
优化城镇体系和空间布局,强化土地规划和管理,优化产业布局,盘活存量土地,促进土地集约开发利用。加快城市道路、景观、园林绿化、电力、通讯、供排水等城镇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加强生态建设,强化海滩涂和湿地保护,完善城市生态功能,促进城市建设向绿色化、循环化转型。重点完善城镇污水处理和再生利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全方位建设公共交通、智能交通管理等绿色交通和绿色出行模式。全面推广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
(四)普及绿色消费模式,培育绿色文化。
开展绿色消费理念和意识培育、绿色节能和循环经济产品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倡导与形成、节约型政府建设以及循环经济文化培育等方面工作,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社会氛围和文化。
三、评价和督查
(一)各责任单位要高度重视,将建设循环城市工作纳入日常工作议程常抓不懈,明确分管领导,落实责任人员,制订推进措施和时间进度安排,并将完成情况按季度报市发展循环经济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二)市发展循环经济联席会议办公室要加强日常协调,制订年度推进计划和考核评估办法,设定建设循环城市考核指标,加强考核评估,组织开展方案实施进度和成效年度考核评估工作,并及时将考核结果进行通报。
(三)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舆论引导作用,及时宣传建设循环城市工作动态和成效,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循环城市建设和监督工作,营造建设循环城市的良好氛围。
附件:湛江市建设循环城市任务分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