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文件 > 市政府办公室文件

湛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转变我市体育发展方式的实施意见

时间:2013-05-28 17:25:50 来源:市政府办公室
【打印】 【字体: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市奋勇经济区、南三岛滨海旅游示范区管委会,市府直属各单位:

  为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转变我省体育发展方式的意见》(粤府〔2012〕58 号),推动我市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体育事业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及在推动五年崛起、建设幸福湛江进程中的积极作用,结合我市体育发展的实际,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就加快转变我市体育发展方式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思路以承办第 14 届省运会为契机,全面发展群众体育,不断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推进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科学调整竞技体育项目布局,不断完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提升竞技体育整体水平;着力培育体育产业市场,大力发展体育产业,提升体育产业综合效益,实现我市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目标为加快转变体育发展方式,按照《湛江市2013-2020年转变体育发展方式指标》(见附件),我市争取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一)群众体育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全民健身场地、活动、组织、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全民健身长效机制不断健全;人民群众的体育健身需求逐步得到满足,体质、生活质量状况和幸福指数显著改善;群众体育各项指标位居全省前列。

  (二)竞技体育整体水平显著增强。优势强项竞争力显著增强,跳水等传统优势项目继续保持领先,基础大项和集体球类项目发展水平有新突破;后备人才培养机制更完善,后备人才输送的数量和质量明显提高,竞技体育整体水平有较大提高。

  (三)体育产业综合效益较大提升。体育产业政策法规体系逐步建立,体育市场进一步培育规范,居民人均体育消费显著增加,体育产业的发展规模、层次和水平明显提升,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稳步增长,体育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城乡、区域及群体间体育发展差距明显缩小。体育发展的协调性、均衡性显著增强。不同人群的体育健身活动全面开展,城乡、区域体育发展差距明显缩小,初步实现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逐步建成城乡一体、惠及全民的体育服务网络。

  三、重点任务

  (一)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推动群众体育全面发展。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以承办第 14 届省运会为契机,改建、扩建、新建一批体育场馆、场地和设施。建成多功能、现代化的海东新区体育中心;各县(市、区)(含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市奋勇经济区管委会,下同)配套“一场一馆一池一广场”,推进“乡镇农民健身工程”建设;各乡镇配套有一个农民健身广场;各街道配套有3个以上的晨晚练体育活动点;建立市、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四级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为基础,学校、企业等单位内部体育场地设施为补充,覆盖全市城乡的公共体育设施网络。进一步推动学校、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完善全民健身活动体系。开展全民健身日、体育节、社区运动会等大型体育主题活动和小型多样的各类群众性体育活动,推进全民健身活动日常化、生活化。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群众乐于参与的群体赛事,引导群众体育社会办。推动大学生、少数民族、农民、职工、老年人、残疾人和进城务工人员等各类人群的体育健身活动全面均衡开展。把加强青少年体育运动作为群众体育工作重点,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构建具有湛江特色的“一湾两岸”体育圈,发展帆船(帆板、OP 帆船)、摩托艇、水上自行车等海上运动项目,开发生态型休闲体育活动项目,推动绿道体育进程。加强群众体育组织建设。健全以体育行政部门为主导,单项体育协会为主力,体育俱乐部和区域站点为基础,社区、乡镇、学校为重点,基层专(兼)职群众体育干部、国民体质监测人员、社会体育指导员3支队伍为骨干,全民健身服务志愿者为辅助的群众体育组织体系。加快推进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社区体育俱乐部、体育指导站和活动站点等基层群众体育组织建设,强化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中的体育工作职能。提升公共体育服务水平。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基础,加快形成覆盖城乡、服务到位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广泛组织优秀运动员、教练员、体育科技工作者、体育教师和社会热心人士从事义务健身辅导。创新推广适合各类人群的体育健身新项目、新方法。完善市、县(市、区)、镇道(街)三级国民体质监测网络,提供体质监测、健身咨询等服务。打造群众体育精品。增强品牌意识,着力将中国湛江国际海上龙舟邀请赛、海上帆船拉力赛、湛江醒狮、人龙舞、舞鹰雄等打造成具有鲜明湛江特色和广泛社会影响力的群众体育精品项目。

  (二)调整竞技体育项目布局,精心打造传统优势项目。科学调整项目布局。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集中优势资源,巩固扩大跳水、足球等我市优势项目,提升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强化射击、举重、跆拳道、柔道、皮划赛艇等潜优势项目,争取田径、游泳等基础大项有较明显突破,提高竞技体育整体水平。各县(市、区)根据备战省运会的需要和自身实际,重点发展1-2项优势项目,努力培养、输送优秀后备人才。完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以备战省运会为契机,完善以市体育运动学校为龙头,以市体育中心体校、各县(市、区)体育学校为主体,各级传统项目学校、网点校为基础的业余训练网络建设,加强后备人才培养,努力提高人才输送的数量和质量。到“十二五”期末,每个县(市、区)少年儿童业余体校,常年开展 3个以上运动项目的训练。把学校体育纳入竞技体育的后备力量,建立健全青少年体育训练网络,鼓励和促进高校培养高水平运动队,着力构建支撑我市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提高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全面整合训练、科研、医疗康复资源,加强与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强对重点体育项目和关键技术的协作攻关,大力推广先进教学训练经验,不断改进运动训练方式方法,切实提高训练质量和竞技水平。

  (三)发挥市场作用,大幅提高体育产业综合效益。着力培育体育竞赛业。健全政府监管、社会承办、市场运作的办赛模式,引导和鼓励各种社会力量以多种方式投资体育竞赛业。着力培育湛江海上龙舟邀请赛等具有影响力、经济效益和品牌效应的体育赛事品牌,充分开发体育赛事品牌的商业价值。积极开发体育健身休闲业。鼓励社会力量投资体育健身服务业,引导知名体育健身企业深入社区开展连锁经营,鼓励体育企业与文化创意、旅游经营企业联合开发综合性绿道体育休闲产品。利用我市海湾资源优势,将游艇、帆板、帆船、摩托艇、水上自行车等海上体育运动项目纳入到“五岛一湾”的旅游规划中,打造具有滨海城市特色的体育休闲旅游业,促进旅游业发展,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提升体育场馆服务业运营效益。引入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和信息化管理手段,尝试引进知名体育场馆管理公司参与体育场馆运营,逐步实现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专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强化公共体育场馆的公共服务职能,坚持以体为本,实行多元化经营,提升场馆的运营效益。稳步发展体育彩票业。加强对体育彩票销售的管理;优化销售网点布局,增设彩票自助销售终端;加大体彩公益宣传力度,不断拓展体育彩票市场规模,提升市场占有率,实现体育彩票销售量年均增长15%以上。

  (四)推进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体育差距。坚持以社区为重点推进城市体育工作,探索社区体育工作新机制,推动社区体育发展。大力促进乡镇、农村体育发展,全方位推进“以城带乡、以镇(街道)帮村(社区)”的协调互动机制建设,推进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城乡一体化。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县级体育特别是基层体育的扶持力度。扩大公共财政对乡镇、农村体育工作的保障覆盖范围,继续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加大对乡镇、农村体育基础和重点体育活动的经费投入,不断缩小城乡体育差距。

  四、主要政策和措施

  (一)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政府统筹、社会协同、市场支持和市民参与的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政事分开、管办分离”为突破口,加快市、县两级体育部门从“办体育”向“管体育”的转变,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加快向体育社会组织转移体育服务和经办职能,以政府购买、政策扶持等方式,调动体育单项协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等体育社团的积极性,扩大城乡公共体育服务的覆盖面。

  (二)创新体育场馆投资方式。转变由政府投资、体育部门管理的体育场馆建设管理方式,创新体育投资、管理、运营方式,通过市场机制,引入有实力的体育专业运营公司,参与体育场馆的建设和运营管理。

  (三)落实“三纳入”政策。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等有关政策,切实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市、县(市、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全民健身工作纳入市、县(市、区)年度政府工作报告,并不断拓展纳入的内容。

  (四)深化体育社会组织管理改革。科学界定政府与社会在体育管理领域的边界,推行体育社会组织“宽准入、严监管”,解决其数量少、不规范、作用不明显等问题,建立“行政机构-协会组织-社会团体-民间健身组织”构成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络体系。

  (五)建立体教结合新模式。贯彻执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0〕23号),全面将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教育纳入九年义务教育序列,将公办体校的发展纳入地方教育发展规划,将公办体校的文化教育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为整合资源,将市级中学生运动会纳入市运会合并举办,以市体育中心体校为班底成立市体育学校分校。

  (六)设立体育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体育事业财政投入的持续稳定增长机制,根据财力情况,各级政府要将体育基本建设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建设规划,逐年增加体育事业经费。各级财政安排资金扶持体育产业发展,可采取项目补贴、政府重点采购和奖励等方式,对符合政府重点支持方向的体育产业项目和大型体育赛事给予扶持。

  (七)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将优秀教练员和运动员培养纳入《湛江市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实施办法》管理,严格落实引进人才的补贴政策,着力引进和培养一批适应我市体育事业发展要求的高层次体育人才。

  附件:湛江市2013-2020年转变体育发展方式指标

  湛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3年5月28日

  附件:

  湛江市2013-2020年转变体育发展方式指标

  

 指标分类

  指标名称

  单位

2015年目标

2020年目标

 责任部门

 群众体育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

 %

  >45

  >48

市体育局、市教育局、各县(市、区)政府、体育局、教育局

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

 人/万人

  >15

  >20

国民体质合格率

  %

  >92

  >94

城市街道体育组织覆盖率

  %

  >90

  >95

农村乡镇体育组织覆盖率

  %

  >70

  >80

市全民健身运动会

 次/年

  >1

  >2

县(市、区)以上单项体育活动

 次/年

  >30

  >40

竞技体育

湛江市体育学校

  所

  1

  1

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个

  2

  3

省级重点体育后备人才单项基地

 个

  9

  12

青少年体育俱乐部

 个

  15

  20

向上级训练部门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

 人/年

  >5

  >5

体育产业

体育彩票销售额

 亿元

  >1.8

  >3

体育设施

湛江市体育中心

  座

  2

  2

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

   平方米

  >2.2

  >2.5

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达标率

 %

  100

  100

公共体育场馆利用率

 %

  >90

  >95

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率

 %

  >30

  >50

市教育局、市体育局、各县(市、区)教育局、体育局

每个街道拥有晨晚练体育活动员

 个

  >3

  >5

市体育局、各县(市、区)体育局

  注:各县(市、区)含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市奋勇经济区、南三岛滨海旅游示范区管委会。

相关文章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湛江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
继续访问
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