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湛江市雷州青年运河管理局 > 政务公开 > 工作动态

昔日建库开河 今朝诉说历史

时间:2015-10-27 00:00:00 来源:湛江日报
【打印】 【字体:

     57年前,年仅14岁的吴云英是鹤地水库建设大军中的一员,她带领着“红孩子班”战斗在工地上,亲眼见证30万大军战天斗地的光辉岁月;57年后,71岁的她拿起了话筒,成为雷州青年运河建库开河纪念馆的一名讲解员,一遍遍讲述着当年的故事。她说,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运河精神能够一代代流传下去。

    “当时大家不畏困难,小雨当出汗,大雨当冲凉,没雨拼命干。”24日上午,在雷州青年运河建库开河纪念馆内,71岁的吴云英右手拿话筒,左手高举,正声情并茂的讲述着当年建库开河的情景。尽管普通话不算标准,但她中气足,再加上绘声绘色的描述,台下一众党员干部都沉浸其中。

    对于当年建库开河的岁月,吴云英仍历历在目。1958年,湛江地委作出兴建运河的决定正式向旱魔宣战。“只要运河通了,水就来了!”兴建运河的消息在雷州半岛被雷州半岛人民奔走相告,刚小学毕业的吴云英也为这一喜讯高兴不已。

    看到村民积极投入运河开拓队伍,年仅14岁的吴云英也不甘示弱,向村支书主动请缨,要求参加运河建设。因其年龄小,个子小,村支书及家长担心其吃不消,艰苦的环境可能影响身体发育,断然拒绝了她的请求。然而,吴云英并未放弃,她主动做起了父母及村支书的工作。“为什么过去小鬼能当八路军?为什么人小不能做大事?电影里的潘冬子还不是一样能打敌人?”吴云英理直气壮的“问”倒是把支部书记问住了,只好批准她去。

    满怀激情的吴云英到了工地才发现,因为年龄小或者年纪较大的劳动力受到排斥,大家都不愿意与他们同一个班。“别人不要的,都跟我来!”要强的吴云英把年纪小的和年纪较大的劳动力集合成了“罗城班”。工地建设按部设定工作要求,在“第一战役”期间,要求每人每天必须运五方土。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也为了按时完成大部队的工作任务,这个特殊的团队采用了起早贪黑、加班加点的“战术”。“罗城班”人员每天都起得比别人早,睡得比别人晚。这样不分日夜地工作,“第一战役”结束时,吴云英所在的班竟以每人每天多运两方土的成绩超额完成任务。

    吴云英所在班出色的表现引起了领导关注,勤劳的“小不点”吴云英的故事也在建设大军中流传,公社领导将年纪较大的老人们调离她的班队,剩下的7个小孩组成了“红孩子班”,吴云英也成了“红孩子班”的班长。“那时候真的是不怕苦不怕累,一心只想着尽快建设运河。”加入运河建设第6个月,吴云英才第一次回家。

    时光流逝,当年的“红孩子”变成了白发苍苍的古稀老人,但未曾改变的是对水库和运河的爱。吴云英说,每天她的主要任务就是接待前来参观学习的各个部门的队伍。“先放视频片,然而再我再讲讲当年建库开河的事情。”自纪念馆开馆以来,每天都有大批人前来参观学习。

    今年5月以来,纪念馆累计接待全国各地游客17万人。这意味着吴云英每天都处在忙碌的状态。她说,多的时候,她每天接待几百人,重复讲述三四次,一天下来,口干舌燥,疲惫不堪。

    工作也带给吴云英不小的成就感。因为亲身参与见证了运河的建设,这段历史由吴云英之口讲述出来就分外生动。她的讲述让不少党员干部竖起了额大拇指。“她崇高的理想信念、激情昂扬的斗志、铿锵有力的语言,深深地打动和鼓舞着在场的每一个人。”湛江市委党校一位干部回忆起吴云英的讲述时说。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对运河精神有了更深的了解。“现在知道运河精神的人越来越少了,尤其是一些年轻人,还以为水库是自然形成的,我希望能够通过讲述,让运河精神代代传承下去。”不少游客知道吴云英的身份后,主动提出要给些小费,但都被她一一拒绝了。“当年我们修建水库的时候,都是自带干粮工具,现在做这点小事,又怎么能收钱呢?”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湛江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
继续访问
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