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运河精神 再谱扶贫新篇
叶永锋到敬老院慰问五保老人。
在遂溪县境内,有一处乍看像高铁桥梁的建筑,事实上,这是雷州青年运河遂溪段的悬空高架渠。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解决干旱问题,成千上万的雷州半岛青年硬是用双手修了一条总干河长74公里的运河。遂溪段高架渠为一块块石子垒起来的,甚是壮观,引人注目。
前不久,在高架渠附近的遂溪县遂城镇豆村,迎来了由佛山市三水区委组织部、区委统战部、区公资办、区工商联派驻的扶贫工作队。每天,驻村工作队队长叶永锋都抽空去看看高架渠,抚摸着石子垒起来的“庞然大物”,他不止一次动情地说:“今天,我们有幸来到这块热土,亲身参与精准扶贫这件既光荣又艰巨的事业,就要大力弘扬这种不怕苦不怕累,排除万难,创业惠民的运河精神,进一步推进扶贫工作,再谱扶贫新篇。”
三个多月来,驻村工作队以问题为导向,以脱贫为重点,时刻牢记扶贫工作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用真心、真情和真干扎实推进各项扶贫工作,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好评。
深入摸底
“磨刀不误砍柴工”,叶永锋深深懂得这一道理。为使扶贫工作有的放矢,一到村,叶永锋马上进入角色,主动要求吃住在村里,还不远千里把家里的摩托车托运过来。每天天刚亮,就开着摩托走村访户;傍晚,伴着晚霞,回到简陋的宿舍整理谈话记录,铺排第二天的工作。
通过实地走访核查,与村民、贫困户面对面交心谈心,豆村的村情、民情,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在叶永锋脑海中越来越清晰,摆在面前的是这样一份家底清单:目前,该村总户数825户4257人,下辖16个村民小组。2015年全村农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5355元,村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自然村到行政村未通水泥路25公里,绝大部分农户靠饮用井水。全村贫困户96户319人,其中有劳动能力贫困户70户279人(扶贫户68户271人、扶贫低保户2户8人),低保6户20人,五保20户20人。多数贫困户以种养为生,规模偏小,效益不高,外出务工又学历不够,没有相应技能。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贫困户存在着“等、靠、要”思想,脱贫内动力不足。
面对这样的现实,叶永锋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鼓励自己,一定要不忘初心,作为一名有着近20年党龄的干部,能亲身参与这次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扶贫,使命光荣。虽然个人力量微少,但也要竭尽全力,像每天晚上豆村天空上看到的繁星一样,有一份光就发一分热。
真情关怀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叶永锋将贫困户视作自己的亲人,经常上门走访,嘘寒问暖,促膝谈心,耐心倾听他们的所思所想,深入细致地全面了解贫困户的家庭现状,把脉贫困原因,采取思想教育、心理辅导、典型引路等方法,积极帮助村民克服“等、靠、要”的思想,提高发展生产、寻求出路的积极性,增强村民主动要求发展的内在动力。
在贫困户钟华朝家里,叶永锋鼓励他们姐弟俩积极学习有关劳动技能,主动走出去,通过务工脱贫。在遂城镇敬老院,叶永锋给五保户朱拾、符华等人送上慰问品,并与他们聊天拉家常。贫困户黄永立的大女儿黄理珠全身大面积烧伤,受不得炎热。得知这一情况,叶永锋特意发动自家孩子班上同学募捐价值2000多元的夏装、电风扇等物资一批,在“六一”儿童节当天来到黄永立家中,为小朋友送上节日的慰问和夏日的清凉。
真抓实干
驻村三个多月,叶永锋谨记精准脱贫这个首要任务,一手抓党建,一手抓发展,积极构思帮扶思路。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农村基层党支部在扶贫工作中发挥着组织、引领、示范作用。因此,叶永锋高度重视支部建设。通过日常的交心谈心,坚持每周一次召开班子联席会议,与村委成员加强沟通,分析现状,探究出路,形成合力,共同攻坚。同时,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在7月1日,给全村党员上了一堂“重温党的历史,争当合格党员”的辅导课,鼓励广大党员要不忘初心,坚定信心,牢记使命,尽职履责,为扶贫工作尽一分力。
在调查核实贫困村、贫困户的相关情况后,驻村工作队积极与当地村、镇进行沟通,主动请示区扶贫办及帮扶单位,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慎重确定2016年度急需实施帮扶项目,积极编写帮扶项目的可行性报告及帮扶项目的详细预算,积极通过申请扶贫专项资金、争取帮扶单位、当地镇村及社会支持等多方面筹集资金,尽快实施帮扶项目。经过调查探索,拟在豆村开发光伏发电项目,以多台机器并联,一个并网点并网,实现村级发电,多户共享;拟以公司+合作社+农户形式,开展山羊养殖,帮助贫困户早日脱贫。同时,致力劳动力转移脱贫,拟在9月份,联合三水区人力社会保障局组织三水有关企业,到遂溪举办一次大型用工招聘会,帮助更多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