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科技特派员下沉一线 精准服务赋能湛江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科技先行。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湛江市科技局架起“科技下乡”桥梁,组织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科技特派员团队深入基层。这些带着技术与方案的 “智囊团”,正瞄准地方产业的痛点难点精准发力。
近日,广东海洋大学船舶与海运学院、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3支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分赴遂溪县乐民镇、徐闻县城北乡和雷州市雷高镇,开展一系列的科技对接帮扶活动,为当地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注入强劲科技动能。
水下机器人让水产养殖更科学
传统水产养殖依赖人工观察,对水质、鱼虾生长状态的监测不够精准,制约了养殖效益提升。6月26日,广东海洋大学船舶与海运学院科技特派员陈庆龙带领科研团队在遂溪县乐民镇开展科技服务活动。
活动现场,陈庆龙详细讲解水下机器人的技术参数与应用功能,并携自主研发的水下机器人在海山村港乐养殖场进行实地应用。
随后团队现场收集30余位养殖户及镇村干部关于设备的优化建议,为后续技术升级迭代奠定了坚实基础,确保技术服务紧贴实际、持续优化,形成“技术应用-反馈-优化”的良性循环,让海水养殖在科技助力下提质增效。
量身定制良性循环发展方案
7月9日至12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陆光远教授团队于徐闻县城北乡开展科技服务。团队向加乐园村捐赠珍贵奇楠沉香种苗,用于村庄建筑房屋清理后的土地复绿工作,同时为村庄培育高附加值产业奠定基础。
在共建加乐园早熟荔枝种植示范园,团队现场展示了荔枝矮化处理技术,手把手教村民学习荔枝矮化处理技术,通过专业修剪降低树高,优化生长环境,便于采摘管理;创新推广了“荔枝+香蕉”套种模式,显著提升单位面积产值,示范“一地多收”高效种植范本。
此外,陆光远团队深入调研大水桥水库库区及周边村庄,精准识别可利用的撂荒地资源。结合当地发展态势良好的黑山羊养殖产业,创新性提出在水库周边及低洼荒地发展短季节油菜种植建议。该模式兼具多重效益:春节期间油菜花形成金色花海景观,带动乡村旅游;油菜籽作为优质饲料,为养殖业提供支持;秸秆还田可改良土壤,有效构建 “种植→养殖→旅游” 的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良性循环,为盘活撂荒地、实现乡村多元增收探索出新路径。
红树林种养耦合推动绿色升级
7月3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在雷高镇举行重点派驻任务工作总结暨挂牌仪式,携手乡村振兴驻雷高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省“百千万工程”帮扶协作驻雷州工作队,共同推进当地水产养殖绿色升级。
研究员现场介绍了围塘红树林种养耦合模式在抵御台风“蝴蝶”叠加天文大潮中的显著成效:塘边滩红树林有效固堤,即使外海大潮漫堤约2小时,塘堤依然稳固,科学验证了其固堤减灾功能。
团队详细汇报派驻进展,重点介绍团队以红树林种养耦合示范基地为核心,创新建立的“塘头问诊+驻点示范+资料配送”三位一体服务模式。该团队科技帮扶工作成效显著,累计驻场服务近50天,开展技术课堂9场,惠及养殖户140余人次;发放《对虾病害鉴定与防控》《罗非鱼常见病害防控》《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等资料200余份,赠送中草药及微生态制剂230余瓶(包)。
今后,湛江市科技局将一如既往地做好统筹协调与服务保障,推动更多高校和院所智力资源和科技成果在湛江乡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百千万工程”在湛江走深走实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