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5日至11月7日,我局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向社会公开征求<湛江市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意见建议的公告》,共收到14条意见建议,采纳情况如下表:
反馈人 | 反馈意见情况 | 意见采纳情况或不采纳理由 |
梁广源 | 1 | 发展胎教和婴儿教育事业 | 不采纳,胎教和婴儿教育不属于教育部门职责。 |
2 | 研究谋划引进知名高水平大学在湛设立分校区 | 不采纳,理由:高校管理权是省教育厅;根据我局职责,可以协助在湛高校与省内知名高水平大学开展合作办学,《广东省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有相关内容。 |
3 | 谋划推动广州中医药大学等省内知名医药类高等院校援建湛江中医药类本科层次高等职业院校 | 不采纳,理由:一是根据教育部高校设置的相关文件要求,我市新设湛江中医职业学院项目需要纳入《广东省高等学校设置“十四五”规划》编制,项目方可实施建设;2021年9月经市委市政府同意,我局向省教育厅提交申请新设湛江卫生中医职业学院纳入广东省高校设置“十四五”规划。目前,我市申报的项目没有获得批准。二是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2021年8月16日印发《广东省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粤府〔2021〕55号)精神,明确了优化完善高等教育省市两级办学、以省为主的办学体制;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现有高校体制统筹调整为省属。健全以地市为主统筹中职教育、以省为主统筹高职教育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市县政府集中财力和资源办好基础教育,落实举办基础教育的主体责任。 |
4 | 加快推动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省内知名高水平大学与广东海洋大学、广东医科大学等在湛高校开展合作办学,探索建立联合培养研究生机制,推动在湛高校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 | 不采纳,理由:一是广东海洋大学、广东医科大学等在湛高校是省属高校,高校管理权是省教育厅;根据本部门职责,我局可以协助在湛高校与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省内知名高水平大学开展合作办学,积极引导其联合建立培养研究生机制和基地。二是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2021年8月16日印发《广东省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粤府〔2021〕55号)精神,地市为主统筹中职教育、以省为主统筹高职教育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
陈境秒 | 5 | 为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提供人力支撑。只是阐述了如何扩大学位供应,这样远远不够!留住人才和引进人才,教育局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教育政策不完善,限制了人才发展,怎么可能留住人才甚至引进人才?以目前湛江中心城区各个区之间的义务教育入学政策为例,各个区之间相互不承认对方的社保,开发区要求在本区购买社保满两年,霞山要求在本区购买社保满半年,严重影响了人才的流动,试问如何能留得住人才? | 不采纳,未提出明确的意见建议,所提问题可作为下一步工作研究。 |
6 | 推进随迁子女入学待遇同城化,完善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以及随迁子女异地升学考试制度。建议修改成“推进随迁子女入学待遇同城化,完善以居住证(粤居码)为主要依据的“全市统一的”随迁子女积分入学政策以及随迁子女异地积分升学考试制度。 | 不采纳,我国实行义务教育已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各县(市、区)在不违反国家和省的政策的前提下,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细则。 |
匿名 | 7 | 湛江开发区是财政收入最多的一个区,公立中小学校却是最少的一个区,强烈呼吁增加公立学校,不要让九年义务教育形同虚设。 | 采纳 |
匿名 | 8 | 全市中小学大多数信息化基础设备设施是非常薄弱,信息技术的应用推进会给教学带来更多的效率。加强对多媒体设备更新,电脑机房建设,智慧课堂建设。 | 不采纳,规划中已有相关内容。 |
9 | 加大老师的投入,解决结构性缺编的问题,从源头上解决! | 不采纳。征求意见稿中已有“推动资源和待遇向乡村教师、一线教师倾斜,吸引优秀人才从教”内容。 |
10 | 加大老师的培训力度。 | 不采纳,规划中已有相关内容。 |
11 | 加大力度解决引导安全教育。 | 不采纳,意见表述不清。 |
匿名 | 12 | 加强家校之间的合作,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 不采纳,规划中已有相关的内容。 |
13 | 学校教师在课堂上的解题方法和知识点等在课后也发一份到家长群 | 不采纳,不属于“十四五”规划意见征求范围,可作为下一步工作研究。 |
14 | 推进终生教育体系的建设,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帮助家长进行终身学习,通过帮助家长发展,使其在辅导孩子的时候能够运用不同的思维并且能够清晰地教导孩子,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 | 采纳,理由:加快推进终生教育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是我国教育事业迈向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明确:“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成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为新时代开启教育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指明方向,为培养造就新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