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融合“三个习惯”养成教育!湛江家校社联动织密防蚊网
家中书桌玩具摆放整齐,家居死角清理干净,社区楼顶、道路、易积水区域整洁有序…… 这些曾经蚊虫孳生的温床,如今面貌一新。当前正值湛江市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控关键期,全市教育系统扎实行动,守护师生健康与校园安全。
连日来,湛江市各校积极响应爱国卫生运动号召,以党建为引领,创新开展亲子教育活动,将疫情防控与“三个习惯”养成教育深度融合。通过线上线下联动,让防蚊意识深入每个家庭,将健康防线延伸至生活每个角落。
构建全链条防控体系
广东发生基孔肯雅热疫情后,湛江市教育局迅速响应省、市部署,激活指挥体系,成立工作专班,统筹全市教育系统防控工作。第一时间印发《关于做好全市学校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和工作指引,并召开视频调度会,组织全市中小学校进行防蚊灭蚊全员培训,全面提升教育系统的防控意识和能力。
为确保措施落地见效,市、县两级教育行政部门派出由局领导牵头的多个督导组,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对各县(市、区)学校、幼儿园及培训机构开展多轮督导,针对发现的问题加强指导督促,及时消除风险隐患。
如何让防控知识入脑又入心?市教育局创新宣教形式,结合“三个习惯”养成教育,向全市大中小学生布置“家庭卫生清洁与防蚊灭蚊”实践活动作业,鼓励学生在家长指导下完成。同时,印发《致全体师生员工及家长的一封信》,精准推送居家清积水指南及防护要点;并通过班级群、公众号等渠道持续发布防控动态与实用贴士,开展亲子教育活动,共同落实家庭内外的防控措施。
通过构建“指挥体系-能力建设-督导落实-家校协同”的全链条防控网络,全市教育系统切实保障师生健康与校园稳定。系列举措既强化了学校应急管理能力,又将防控触角延伸至家庭和社会,织牢校园疫情防护网。“暑假是家庭防疫关键期,要让每个孩子都成为家庭的‘防蚊小老师’,让防疫知识从校园走进千家万户。”湛江市第十四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李晓耘表示。
党员干部与社区结对查隐患
湛江市教育局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开展校园清洁,并深入村居投身防蚊灭蚊志愿服务攻坚行动。霞山区教育系统率先发动党员干部100多人,在湛高校及市直学校党员干部300余人迅速响应,形成了一支400多人的先锋力量,活跃在社区一线。下一步,市教育局将持续扩大动员,号召更多党员教师加入,为社区防控贡献更坚实力量。
攻坚行动迅速展开并取得实效。湛江市第十四小学全体党员组建“校园防疫先锋队”,于7月29日、8月6日两次下沉结对社区,深入南雅大厦小区逐户排查隐患,帮助居民清扫垃圾、清理积水、开展消杀,并赠送驱蚊香;同时,重点整治校园周边500米范围,清理垃圾积水,投放灭蚊幼虫剂。
截至8月11日,该校党员干部累计参与社区防疫12次,带动全校家庭提交防蚊实践照片1000余张,清理积水容器4000余个,社区家长防蚊知识知晓率从60%跃升至95%,蚊虫密度显著下降。
湛江市第六幼儿园同样组建“党员突击队”,带头参与社区联防联控。他们协助环境整治,协调人力物力资源合理分配;安排应急储备人员,重点巡查户外活动区、卫生间等易积水蚊虫滋生点;积极配合社区清理积水、发放驱蚊物资,展现了党员的担当。
家校携手共筑防蚊屏障
“我是家庭防蚊小老师!”“看我的防蚊手抄报!”“这是我画的‘蚊子地图’,标记了家里容易积水的地方!”“闻闻我缝的驱蚊香包,香不香?”……孩子们的声音,成了这个夏天最动听的防蚊“协奏曲”。他们在家中兴致勃勃地实践着课堂所学,小小的身影忙碌着,把健康知识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行动,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更为自己的小家筑起了一道无形的“防蚊安全墙”。
各校班主任依托班级微信群,开启“线上防疫指导”。每日提醒家长关注环境卫生,做好蚊媒消杀和孳生地清理;实时在线答疑,强调“家校合力,从清理积水、清洁环境入手,源头阻断蚊虫滋生”。
从市三幼的“我是家庭卫生小管家”趣味任务引导亲子协作,到市六幼让孩子担任“家庭卫生监督员”清除积水;从市七小学生通过绘画日记、中药香包和线上打卡深化实践,到市十四小设计“防疫小老师”、“防蚊小地图”等任务激发家庭排查隐患……
各校妙招迭出,通过寓教于乐、亲子互动、创意表达,成功将“清积水、灭蚊虫”刻进了家庭生活的日常节奏。家长们热情响应,和孩子一起弯腰清理花盆底托,动手制作创意防蚊手工。欢声笑语中,家门口的健康防线越筑越牢。
仅湛江市第七小学就收到学生防蚊主题作品400余份。其中,超过一半的作品定格了亲子协作的暖心瞬间。如妈妈手把手教孩子使用电蚊拍的专注神情,父子俩合力擦拭窗户的温馨背影……
“最近基孔热流行,防蚊这根弦我们绷得特别紧。看到孩子不仅自己认真防护,还像个小监督员一样提醒我们清理积水,那份懂事和责任心,真的让我们做家长的又欣慰又感动!”湛江市第六幼儿园家长李日凤表示。
“妈妈告诉我,防蚊很重要,这样坏蚊子就咬不到我啦!我要健健康康长大!”湛江市第六幼儿园小三班的邓舒夏小朋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