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湛江市政府门户网站 | 繁体版 | 移动版 | 无障碍阅读 | 长者助手
湛江市教育局
当前位置  首页 > 部门导航 > 湛江市教育局 > 政务公开 > 工作动态

粤西唯一:市十七中入选教育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

我市推进人工智能素养教育稳步发展
时间:2024-01-24 16:43:44 来源:湛江新闻网
【打印】 【字体:

  近日,教育部公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名单,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共推荐184个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广东省仅有6所学校入选,湛江市第十七中学成功获得此殊荣,是粤西地区唯一入选的学校。

  近年来,在市教育局的支持下,市第十七中学不断建成人工智能教学场地,增添教学设备,遵循“认识—了解—掌握—应用”的认知规律,形成了“智创-联创-众创”的人工智能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为主要目标,确保了人工智能知识的逐步深入,使学生能够在各个阶段逐渐构建和巩固他们对人工智能的理解。


  

  市十七中组队参加2023年广东省中小学科技劳动教育暨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学校供图)

  

成立教育共同体,推动人工智能教育行稳致远

  为加快推动全市“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教育行动取得新成效,市教育局围绕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普及、普适、普惠这一主题,建立政府-高校-学校-企业合作的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共同体推进模式,在中小学阶段开展人工智能相关课程教学,逐步推广编程教育。市教育局明确,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努力实现如下三个目标:计划培养1000名优秀人工智能素养教育教师,初步完成我市人工智能编程教育对于老师的需求;建设100所人工智能素养教育示范学校,率先落实编程教育普及课程,进行示范引领;使我市学习人工智能少儿编程的中小学学生人数占到总学生数的60%以上,常态化开展人工智能编程教育。

  2021年以来,我市成立中小学人工智能素养教育共同体,遴选一批示范学校、优秀教师,与岭南师范学院共同负责制定规划、推动落实、督导评估、合作交流等工作,以点带面探索人工智能教育在中小学的应用实践。

  在此背景下,2022年岭南师范学院选派了7名优秀教师到中小学校挂职副校长。来自岭南师范学院计算机与智能教育学院的青年专家曾绍庚挂职市第十七中学副校长,并担任该校人工智能课程教师,参与该校的竞赛指导,带领学生团队开展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课后服务。

  依托高校优质资源,曾绍庚老师与十七中人工智能学科教师在市教育局的指导下,共同建设课程体系,搭建教学资源和创新平台,获批了广东省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打造了湛江市中小学人工智能素养教育的典型示范。

  2023年,市教育装备中心深入基层,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教育行动,积极开展编程学习送课下乡活动,约有1.8万名师生参与学习普惠性人工智能课程;遴选出我市人工智能素养教育示范校25所,推动 “人工智能”编程课程的普及;实施“互联网+”主题行动,以少儿编程、无人机、机器人等为抓手,为乡村的孩子带来了先进科技展示和体验,累计线上线下2万多人参与;成功举办“科技劳动教育暨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等比赛,以赛促用,提高师生信息素养,共有师生5万多人、学校1000多所参与;市爱周高级中学被省厅评为“中小学优秀创客空间”,市第十七中被教育部评为“人工智能教育基地”,人工智能教育取得了新的突破。


  


  市十七中学生在人工智能教室中上课(记者文秋华摄)

  人工智能教育进校园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由OpenAI研发的聊天机器人程序ChatGPT火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和讨论,同时,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逐步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我市已有学校敏锐地把握住人工智能发展的脉动,掀起了人工智能教育进校园的风潮,市第十七中学就是其中之一。

  “我们敲击空格键,就可以启动程序。看向摄像头,先用手挡住鼻子,再把手拿开,屏幕上的人脸就会戴上面具,再用手挡住,再拿开,人脸就会换一个面具。”在湛江市第十七中学的人工智能教室里,初二学生曾明泽向记者展示他制作的《川剧变脸》人工智能课堂作品。

  “我是从四年前开始接触和学习计算机的,随着学习的深入,我对人工智能领域充满好奇。在过去的时间里,我通过学校的常规课堂和星火创客的社团课程,包括一些线上课程,系统地学习了人工智能的基础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2022 年,曾明泽参加广东省中小学劳动教育暨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他的人工智能作品《基于 AIoT 的电动车头盔监测系统》和《智能校服监测系统》分别获得了小学组一等奖和初中组二等奖。

  “人工智能教育的开展,一方面让孩子们接触到了前沿科技,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更好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未来人才,另一方面也使教育资源内容更加丰富,教学方式更为灵活,促进教育的变革和创新。”十七中副校长詹宋强介绍,按照教育部相关规定,学校应在三至九年级开设信息科技课程。为了让学生尽早接触人工智能知识,十七中开发了系列基于项目化学习的人工智能课例,将原安排在九年级的人工智能与智慧社会模块进行有机分解,将相关教学内容由易到难、螺旋上升地分解到三至八年级当中,并结合课后服务、社团教育等阵地进行深化学习,从而解决人工智能教育落地难的问题。


  


  市十七中组队参加2023年广东省中小学科技劳动教育暨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学校供图)

  建立完整课程体系,提升学生人工智能素养

  “AI运动检测系统可以统计测试对象做仰卧起坐的个数,并判断动作是否标准,运用到学校体育测验中去,能提高测验的效率和准确度;电动车头盔监测系统,可以统计出某个路段驾驶员佩戴头盔的情况,为交管部门提供数据参考;车位管理系统,通过使用车牌识别功能,实现车位“专位专用,还能远程操控租借给亲朋好友使用……”这些科技感十足,又贴近日常生活的人工智能作品,都是湛江市第十七中学的同学们在老师指导下完成的。

  经过几年的摸索,十七中的人工智能课程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根据学校的发展特色,结合实际的教学需求,信息科技教师团队经过多次的深入研讨和分析,确立了“认识-了解-掌握-应用”的人工智能教学路径。

  詹宋强校长介绍,从三年级起,从基础知识入手,学生首先接触到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主要目标是激发兴趣。随着年级增长,课程逐渐深入,学生能逐步掌握像机器视觉、机器学习等核心技术和应用场景。到了八年级,学生已能在实践中运用所学,如在《物联网实践与探索》模块中参与AIoT智慧种植园项目,通过沉浸式的项目化学习,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植物的生长监测。这一策略确保了人工智能知识的逐步深入,使学生能够在各个阶段逐渐构建和巩固他们对人工智能的理解。教师团队注重开发跨学科项目化学习课例,将人工智能与艺术、思政、语文等学科融合。这些课程不仅让学生具备了人工智能素养,还促进了学生对技术的深入理解,锻炼了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作为常规课堂的延伸拓展,学校在特色课后托管和社团活动进一步培养和提升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兴趣。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团队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灵感,探寻用人工智能解决生活难题的可能性。如何利用刷脸技术对创客室的人员进行识别?用OPENCV模型对教室、办公室的关灯情况进行统计是否可行?如何加强对红树林的生态监测?这些问题从生活中来,通过课程学习和自我探究得到解决后,又能应用到生活中去。这些结合真实生活进行创作的人工智能项目化作品,实现了创意的物化,为学生参加每年的人工智能相关竞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湛江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
继续访问
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