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我们在行动
学前教育是终身教育的起点,为幼儿一生的成长奠基。今年5月20日至6月20日是第11个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今年的主题为“幼小衔接,我们在行动”,旨在引导幼儿园、小学和家庭树立科学衔接教育观念,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自觉抵制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行为,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帮助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平稳过渡。
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渗透于幼儿园三年保育教育工作的全过程,同时,也要根据大班幼儿即将进入小学的特殊需要,围绕社会交往、自我调控、规则意识、专注坚持等进入小学所需的关键素质,实施有针对性的入学准备教育。入学准备教育应注重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和学习准备等方面的有机融合,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准备,更不应用小学知识技能的提前学习和强化训练替代全面准备。为此,市教育局选取了我市4所幼儿园,为大家展示我市在幼小衔接工作中的一些经验做法,为推动科学衔接、有效衔接提供借鉴和参考。
通讯员 高先红
阅读“悦”成长
幼小衔接工作中幼儿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湛江市第二幼儿园 谢宏卫
《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准备为目标,围绕幼儿入学所需的关键素质,提出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和学习准备等四个方面的内容,每个内容由发展目标、具体表现和教育建议三部分组成。学习准备提出 “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和能力”的教育建议,并作出具体要求。基于要求,我园在幼小衔接工作方面采取的是立体性策略,本着幼小衔接工作三年思路,整合资源、分级实施、多措并举,力争让幼儿自然过渡到小学的学习与生活。
创设育人环境——沁润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环境是无声的教师。我园一直致力让其以独特的符号,潜移默化地刺激着孩子——这是个读书的地方,全力营造宽松浓厚的阅读氛围,打造书香校园。主要策略如下:
第一、创设物质环境,让幼儿沁润书香。我园班班有书吧,处处有书架,幼儿人均20本读物。为落实“幼儿对符号、文字的兴趣和敏感性”目标,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园内的各种物品、植物、场室、 出入口处均使用幼儿理解的标记、符号、文字加以标识。区域活动材料也使用正楷字加实图来标识,通过字物对应、数物对应等方法,把数字和汉字融入幼儿的日常物品收纳整理中,通过耳濡目染激发幼儿对符号、文字的兴趣。在班级公约、主题教育操作板、一日生活流程图中,均以文字加实图呈现且高度在1.2米以下,在重复地提醒与使用中,让孩子沁润中国文字的魅力。第二、创设精神环境,营造浓郁阅读氛围。在师幼中同步定期开展“好书推荐”“阅读达人”“故事大王”“图书漂流”“童话剧表演”等活动,切实营造阅读氛围,延续阅读兴趣,不断提升专注力,增强自信心。
开展主题活动——体验
定期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旨在短期内达成提升幼儿某方面的认知和操作能力。为让幼儿更好地理解故事中的角色,我园举行童话剧表演,搭建平台让幼儿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特定角色的亲身体验。为再现故事情节,每天开展“故事大王”广播站活动,采取班级轮流制和固定时间播出。每学期定期举行全园性“故事大王”比赛,在实际的任务驱动下,提升幼儿阅读能力。同时,我园重视“世界读书日”活动,组织图书漂流、故事会、好书推荐等活动,方式有班级交流、亲子阅读、师幼互动等,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全身心投入阅读活动,形成良好阅读习惯。
拓展师幼互动——提升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是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在提升阅读理解能力方面,我们采取师幼互动的方式:第一是言语互动。主要是组织幼儿通过复述、推测和假设结果、分享人物观点、讨论图画内容等方式与作者进行“对话”,使他们成为主动的阅读者,同时鼓励幼儿通过口述故事,让幼儿想说、敢说和喜欢说。第二是具体操作。鼓励幼儿通过制作图书、绘制一日生活思维导图、进行自主游戏前的计划制定和游戏后的回顾分享等操作,学会创造性地使用书面语言符号,提升阅读理解与表达能力。
支架亲子阅读——伴育
家园共育是幼儿园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我园重视亲子阅读活动的开展,支架亲子快乐交流。第一是读书互分享。经常开展家长和幼儿同读一本书活动,相互分享收获与感想,有效增进家长和幼儿的沟通。第二是演绎故事情节。开展“你讲我听”和“你讲我演”的亲子阅读活动,培养幼儿主动分享和聆听习惯,演绎故事情节和提升理解能力,有效促进家长和幼儿的情感交流。
叶圣陶先生曾说:“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无论何时,阅读都像一盏明灯,照亮着人前行的方向,沉浸在书香中的人常常心境阔达,遨游在书海中的人往往志存高远。”因此,我们将继续致力于幼儿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持之以恒,与时俱进,用心浇灌,精心伴育,让幼儿在入读小学之前就能以书为伴,阅读“悦”成长。
幼小衔接 应自然而然
湛江市第一幼儿园 朱立涛
“小学是怎么样的?”“老师会喜欢我吗?”“我们要做哪些准备?”
这是大班的孩子们特别关心的问题。
“孩子能很好的适应吗?”“我要怎么给孩子过渡?”
这是大班家长相当焦虑的问题。
我园的理念是追随儿童,协同成长,扎实的幼小衔接工作也一直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以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我们幼儿注重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和学习准备的有机融合和渗透。同时,根据大班幼儿即将进入小学的特殊需要,围绕社会交往、自我调控、规则意识、专注坚持等进入小学所需的关键素质培养,把提升素质的目标和内容融入幼儿园游戏活动和一日生活,支持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等方式深度学习、积累经验,逐步做好身心各方面的准备。
提升幼儿的心理认知
借助我园正在开展的广东省学前教育“新课程”科学保教项目,我们在幼小衔接工作上,更加注重幼儿在心理上的准备与适应,从小班焦虑篇、中班适应篇、大班成长篇三个篇幅去开展心理健康主题活动,让幼儿具备一定的情绪调控能力,有助于幼儿积极适应小学新的环境和人际关系,更加向往小学生活,更加自信地走进小学。
为提升幼儿的心理认知,我们给予家长更多的准备,开展有关幼小衔接的专家讲座,邀请小学的校长、老师、一年级学生家长走进幼儿园,面对面交流,给予家长正确的指引,缓解家长的焦虑;建议家长跟孩子讲讲自己当年上学的状态,坚持对孩子正面引导,让孩子对上小学充满期盼。当然,也可以说说遇到的问题与困难,或是由哥哥姐姐现身说法,把问题摆出来,共同寻找更适宜的方法,毕竟除了正面印象外,给孩子打一下“预防针”也是必要的。孩子需要挫折教育,才不至于遇到问题手忙脚乱。
建构“四备”课程
为了让幼儿做好入学准备,我们一直致力于从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和学习准备这四个方面建构适宜幼儿各阶段的衔接课程。
在身心准备方面,更加注重幼儿心理准备。借助心理课题的开展,如小班“多才多艺的手”心理主题案例、中班“小鬼当家”心理主题案例、大班“我的名字”心理主题案例,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去开展相应活动,帮助幼儿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
在生活准备方面,更加注重幼儿的生活能力的培养。从小班开始,我们就建立小小值日生,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和为集体服务的意识。每一位幼儿都有着自己的收纳箱,用于存放自己的个人物品,学会收拾整理摆放自己的物品。
在社会准备方面,我们通过开展一些角色游戏区域,让幼儿在游戏去学会合作,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还会扩展幼儿的交往范围,提供分工、合作的机会,如同年龄段的跨班区域活动、“大带小”节日主题活动,发展幼儿的社交能力。对于大班幼儿来说,我们更加注重他们的任务意识,如开展升旗活动、小广播、旗下讲话等活动,有意识地布置相关的任务,鼓励、支持幼儿独立完成任务。
在学习准备方面,我们一直相信幼儿是有能力的学习者,教师支持幼儿的好深度学习。从小班开始,我们坚持开展晨谈活动,培养幼儿的倾听和表达能力。为了从小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和能力,我们开展亲子阅读系列活动,如家长故事团、图书漂流、绘本制作、童话剧表演、故事大王活动,从看、听、说、画、演各个方面去深入开展。
提供体验空间
(一)创设环境。为让孩子有更多的小学生活体验,我们设立了幼小衔接体验室,让大班孩子参照小学的作息时间,邀请小学老师进校园为孩子授课,进行小学半日生活体验活动,帮助孩子做好走进小学的准备。
(二)走进小学。在每年的幼小衔接工作中,我们会与小学联合策划“参观小学,体验小学”的活动。参观小学,感受不一样的文化气息;走进教室,领略不一样的课堂;与哥哥姐姐的交流,体验不一样的世界……孩子们通过亲眼观察、亲身体验、亲耳聆听,近距离了解了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与幼儿园生活的不同之处,感受到小学校园的无限魅力,更激发了他们对成长的期待和美好向往。
(三)体验课程。活动伊始,老师们都会跟孩子们做计划,孩子们有太多的想法、问题,有好奇的、有担心的、有计划性的、也有纠结的……让孩子们记录下所有的疑问,带着疑问走进小学,寻找答案。孩子们带着问题和期待,走进小学教室,按班级分组,分别体验英语课、语文课、数学课。由小学老师给我们幼儿上课,体验不同老师不同的风格,不同学科不同的魅力,让幼儿对知识充满好奇,对小学充满向往。
从幼儿园到小学,不仅仅是从学唱歌画画到学语文数学这么简单,更多的是孩子的习惯、心理、思维的转变,在照顾好孩子心理落差的同时,帮助孩子在各方面实现良好的过渡,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幼”“小”衔接。最后用教育家虞永平的话与大家共勉“从幼儿园到小学不是翻山越岭,不是跳跃大沟深壑,也不是进入天壤之别的生活,而是童年生活的一种自然延伸和过渡。”
遇见游戏 育见未来
湛江市第三幼儿园 张雯诗
“从幼儿园到小学,不是翻山越岭,不是跳跃大沟深壑,也不是进入天壤之别的生活,而是童年生活的一种自然延伸和过渡。”我园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生活中进行”的指导精神,将教育与游戏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园本游戏课程,旨在用游戏帮助幼儿做好四项入学准备,培养20个基本能力,为其顺利完成幼小衔接保驾护航。
在游戏中做好身心准备
对小学生活充满向往,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是幼儿开启小学学习生活的情感动力和重要的入学心理准备。我园积极创设轻松愉快的户外自主游戏环境和氛围,让幼儿每天都有快乐的游戏情感体验。创意阁里幼儿搬动一块块大型积木,垒建着梦想中的小学校园,将其对小学的憧憬浓缩在建构游戏中。
安全、宽敞的户外活动环境为幼儿开展体育锻炼提供了保障。我园为幼儿提供灵活多样的体育器材,充分保证幼儿每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时间,开展多种形式的游戏和体育活动,不仅促进幼儿大肌肉的发展,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还培养了幼儿坚持锻炼的运动习惯,增强体质,为其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奠定良好的身体素质基础。
在游戏中做好生活准备
良好的生活习惯、较强的自理能力和时间观念有助于幼儿做好入学后学习、生活的自我管理和服务,增强独立性和自信心。我园十分注重培养幼儿的游戏常规,幼儿根据需要自选材料,游戏结束后要收拾整理材料,培养分类归纳整理物品的自理能力;在游戏的开展和结束过程中,引导幼儿感受时间,逐步树立时间观念,养成不拖沓、守时的好习惯。
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有助于幼儿适应新环境,避免发生危险和伤害。教师在每次的游戏前都会格外强调安全问题,提出各种安全隐患,引起幼儿注意。如果发生争斗、打架等行为,教师会及时阻止,并正确引导,防止意外事件再发生。游戏结束后,教师也会引导幼儿回顾游戏中存在的安全问题,提醒下次游戏时注意避免。
参与劳动有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劳动习惯,提高自理能力和动手能力。我园创设了微耕园,鼓励幼儿认领土地栽种作物,在挥洒汗水的过程中提高了劳动技能;还有小家厨,在教师的协助下,幼儿可以真正参与到厨房活动中,真实有趣的厨房游戏让幼儿热爱劳动,积极劳动。
在游戏中做好社会准备
社会准备主要涵盖了交往合作、诚实守规、任务意识等品质。开展混龄小家庭的结对游戏,实现跨班级、跨年龄的游戏畅享,丰富幼儿的交往经验。此外,通过制定游戏规,引导幼儿树立一定的规则意识。
在游戏中,幼儿可以担任小交警、小厨师、小演员、小主持等角色,并在完成各种角色游戏中培养了独立完成任务和能力。
在游戏中做好学习准备
小学的上课时间比幼儿园的活动时间长,这就需要幼儿具备一定的专注力。通过开展建构游戏、木工坊、陶趣坊和涂鸦区游戏,培养幼儿专注持续完成游戏的学习品质;通过“计划—工作—回顾”的过程,引导幼儿有计划地做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游戏计划、游戏故事的分享,培养幼儿的倾听和表达能力;通过绘本故事屋、阅读角的开设,培养幼儿阅读的习惯、兴趣和能力;通过剪、贴、捏、搓等动作,促进手部精细动作的发展,为幼儿做好必要的书写准备。同时,通过晨间签到,保护幼儿的前书写兴趣。鼓励幼儿创意建构,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用插卡进区的形式感知一一对应的数量关系,引导幼儿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游戏中的问题,体验数学的乐趣。
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必然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人。所以,尊重幼儿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放手与支持幼儿的自主性发展,让幼儿在自主游戏中收获直接真实的有益经验,在独立自主的体验和经历中增强自我成长的力量!幼小衔接,我们在行动。
培养幼儿良好的
收纳整理行为
湛江市机关第一幼儿园 陈忠华
2021年3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提出幼儿要做好身心、生活、社会和学习四方面的准备,科学的幼小衔接贯穿于三年的幼儿园生活,而不是到了大班才突击做。小班养成的很多良好习惯,对中班会产生积极影响,中班养成的很多良好习惯,对大班会产生积极影响,良好习惯是累加的、连贯的,是一点一滴积累的。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大部分在幼年养成,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则终身受其累”。将收纳整理融入幼儿一日生活和游戏中,是支持幼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积累学习经验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做事认真仔细、有始有终的态度,以及形成井然有序的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利于幼儿较快适应小学的生活,有助于做好入学后学习和生活的自我管理和服务,增强独立性和自信心。
创设情景游戏,激发自主整理兴趣
幼儿的天性是游戏,把整理活动转换成一种游戏活动,运用游戏化情境激发幼儿参与整理活动的兴趣,如“给玩具找家”的游戏,告诉孩子“玩具不玩了,就要把它们送回家”,并引出收纳盒,让孩子明白收纳盒的作用,激发孩子收纳整理的兴趣。自主整理收纳的习惯是在幼儿不断参与、体验自主整理的过程中出现的现象进行有效调整,促进自主整理习惯的形成。
有效利用环境,提高自主整理能力
(一)以形象的规则指导幼儿的整理。与幼儿一起制作一些标记图卡,贴在玩具、用具的橱柜上,运用图片归位、颜色配对、区块划分等让幼儿积极参与到整理的过程中来。这种图示法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幼儿在形象、愉快的环境中循序渐进地发展整理能力。
(二)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材料,供幼儿选择和操作。提供各种收纳盒和高度适宜、开放的玩具橱柜,方便幼儿可以从不同角度能看到材料,取放材料,帮助幼儿更快更好的收放物品。
家园共同配合,养成自主整理习惯
家园共育是培养幼儿良好整理习惯不可缺少的条件,通过家长沙龙、钉钉直播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培养良好整理习惯的意义、传授培养良好整理习惯的方法,实现家园共育的良好教育氛围。
(一)感受成功经验:请孩子先尝试帮找东西、放东西,一方面让他熟悉物品的固定位置,另一方面在孩子完成任务后给予鼓励,让孩子享受成功的快感,培养自信。
(二)布置整理环境:期望孩子整理的项目,应该在孩子的能力范围内,例如:收拾用的箱子、抽屉、书架等高度适合他的身高,打扫的工具放在他拿得到的地方。
(三)培养责任感:被托付责任的孩子,才懂得责任是什么。家长可视孩子的能力,将家中的整理工作托付一两件给孩子,例如:整理鞋柜、把衣服放进衣柜等。
(四)接纳孩子差异:如果孩子与家人对收拾成果的看法有很大差异,应给予鼓励或肯定的态度,一定要给孩子学习机会,孩子才能成长。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而一个习惯的养成也绝非一朝一夕,自主整理收纳的习惯是在幼儿不断参与、体验自主整理的过程中促进自主整理习惯的形成。孩子在收纳整理物品的过程中,会思考并决定收纳的先后顺序以及整理方法,而这一连串的思考,能帮孩子学会正确判断及执行,这种思考力将直接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在收获好习惯的同时提升多种能力,为今后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