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备考攻略:湛江市教研专家为广大考生备考支招(二)
文/通讯员 王晓敏
临近高考,适当的策略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为帮助广大师生更好地备战2021年高考,湛江市教研室各学科教研员为大家提出备考建议。
地理
考前一个月是复习备考的冲刺阶段,这一阶段考生需要在知识与能力、测试与规范、心理与身体等三个方面做好准备。
首先在知识与能力方面,考生应建立起复习的自信心。因为前期复习已经储备了大量的知识,二轮又进行了核心主干知识的结构化建构,在最后一个月,考生应注意向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转变,并注意回归复习教材内容。对于偏难怪的问题和知识,应根据情况作出取舍。高考试题大概率会出现陌生的知识和情境,这种情况下,考生要处变不惊,需要灵活地进行应变,学会运用试题提供的新知识、情境来解决新问题。知识是学不完的,掌握学习的方法更为重要。
其次在测试与规范方面,考生应争取会的都对且都能得分。最后一个月,学校有组织的模拟测试次数不要太多,避免考生大量机械刷题,导致越刷问题越多。准备2至3套试题即可,测试的题目难度要有一定梯度,难题要有但不宜过多。通过模拟测试,考生应注意训练答题的规范,包括试卷的规范填涂、规范书写、选做题的填涂、审读材料、把握问题、针对问题作出正面回应、使用学科术语作答等。考生要尽量减少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等因素带来的失分,最后阶段减少失分就是增分。
第三在心理与身体方面,现在的状态就是最好的。考生应保持合理的睡眠和营养供应,不要疲劳备考,良好的身体状况是考试正常发挥的保障。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认知和评价,调整好考试预期和心理状态,高考是人生历史长河中的重要环节,后面还有更加美好的生活。
物理
1.紧扣核心考点,熟练把控其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核心 价值观
高考物理试题主要针对20多个高频考点命题,所占分值接近90%,而非高频考点近有30多个,所占分值较少,我们应该集中火力攻关高频考点。近几年高考题越来越注重“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我们应该不留死角的归纳总结与高频考点关联紧密的必备知识、主要模型、思维方法和核心 价值观,精选能体现新高考评价理念的高考典型题和优质模拟试题,尤其是要精选具有一定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的图像题、探究题、新科技新成果应用题和核心素养导向的好题,并加强变式训练,注意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法多用、多题归一,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地去思考问题,不断培养模型建构能力、理解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创新能力、数学应用能力、探究能力等关键能力。
2.基于最近发展区,精选试题,训练良好的解题素养
通过临考模拟训练,养成从长篇描述的信息中捕捉关键词,寻找解题突破口,仔细分析物理模型、条件、过程和情境,挖掘隐含条件,敏锐排除干扰因素和陷阱,善于建构物理模型,勤于分解难度。解答选择题时应该做到“有理”“有据”“有法”,不可凭感觉做题,确保选择题做好做对。解答计算题时,要分步列式,不要用综合或连等式,书写字母、符号要规范,文字要清晰;列方程式时,不能以变形的结果式代替原始方程式;要注意学科用语、解题格式、计量单位的规范性。第一道计算题较为基础、简单,我们一定要花时间进行专项训练,确保拿满分,第二道计算题第一问一般较简单,一定要列好方程。在解答实验题时,注意读数、连线、作图等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熟练一些常用仪器的使用,学会推理论证一些基本的实验原理,遵循实验操作的规范化等。
3.关注热点情境,善用物理观念和物理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新高考评价体系明确了“立德树人”的核心育人价值观,通过考试引导教学的育人功能,用物理观念解释解决生活、社会、科技、劳动、体育等热点问题,成为新高考的亮点,我们就应该适当精选一些相关的试题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4. 查漏补缺,回归新教材,注重总结与反思
在学有余力的前提下,要针对考纲中的考点一一对照,尤其是要关注一些非高频考点,有遗漏的要补回来;要重新梳理新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对国内五套新教材中典型的新情境习题、例题、演示实验、小实验、阅读材料和分组实验要重新浏览一边,稳中求进,力争稳拿基础分。对平时训练中出现的错误及时进行错因分析,减少错误在头脑中的存留时间,避免重复出错;注意归类总结典型模型、题型、解题方法和基本的物理思维,提高应试能力。
化学
一、正确评估、对症下药
1. 正确评估:明确高考考查的重点,明确自己可以通过努力得到明显改进的考点。我们的目标是:争取把该拿的分都拿到。
2. 对症下药:建立自己学情诊断报告。
① 分析自己在八省联考、湛一模、二模等重要考试中的答题情况;
② 找弱项(在该拿分的题目如,化学与STES的考点、NA的考查、化学用语、元素周期律、实验基础、电化学、有机基础等,哪类型的题目常错?);
③ 分析原因(知识漏洞、能力不足或是解题模型的缺失);
④ 明确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二、及时反思、科学安排
在第二、三轮复习中有大量的练习、测试,要做到及时反思问题,科学安排复习。
1. 对于常错题,首先,要回归课本,回顾基础知识点,再多次反复练典型试题,明确试题的题型特点和解题方法,构建试题的答题思维模型。
2. 对于不常错的题目,要隔三差五做两道,保持解决这类型题目的敏感度。
3. 对于准备突破的题型,可在已夯实基础的前提下,进行短期(一周或10天)、高强度(大题可采用每日一题的方式)的训练。
4. 采用多种方式进行限时训练:目的是练速度、练考点、练技巧、练准确率。
三、减少失误、细心严谨
1. 静心思考、细心审题。
端正审题的态度,看完题再做题;强化审题的方法,抓重点词、标重点字、理解题意后再做题;提升抓审题的能力,从大量信息中概括出重点信息、关键信息(要明确题目信息都是有用的)。
2. 注重细节、规范答题
答题要从细节入手,强化规范意识,养成严谨仔细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提高运用化学用语的准确性,克服答非所问的现象,尽可能减少因答题不规范造成的失分,减少非智力因素的失误。
如:化学用语使用不规范;不写反应热单位;不注意有效数字处理,热化学方程式漏写状态;等号与可逆号乱使用;多元弱酸根离子的水解反应不分步写;有机物的结构简式氢原子写多或写少;酯化反应漏写水等;重视一些基本实验操作的规范答题:沉淀是否完全、沉淀的洗涤、洗涤是否干净、结晶的基本方法等。
四、稳定情绪、树立信心
乐观复习,不要问自己还有多少问题,要想自己今天解决了什么问题;多看进步,时刻给自己积极的心里暗示,树立自己一定能行的信心。平和积极的心态是成功的关键!
生物
《教育部关于做好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中提到:“2021年高考命题要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查和引导。要优化情境设计,增强试题开放性、灵活性,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引导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在最后的一个月中,考生可从四方面做好备考工作。
1、理清思路,寻找薄弱点或突破点,增加得分点。
随着复习的深入,部分考生备考有点茫然,有的考生感觉所有知识点都已复习过几遍了,不知再复习什么内容了,有的考生则感觉还有许多知识未掌握,太多内容要复习而无从下手。此时,考生们应静下心来,花点时间翻阅一下最近几次的考试卷,分析自己的薄弱点或突破点,并针对此调整或制定最后的备考思路及计划,避免出现无目的地备考。
2、回归教材,巩固知识点和专业术语,避免失分。
题目年年新,但考点都在课本上,每年评卷时都会发现部分考生因知识点不牢固、专业术语写错等原因而丢分。知识的灵活运用要建立在对知识点的熟悉程度上,因此,考生要注意回归教材,关注重要概念及教材的图表、实验等,将易混淆的概念进行分析比较、理解记忆,如种群与群落、生态系统,种群密度与丰富度,细胞质与细胞质基质,单倍体与单倍体育种等。要合理分配时间,避免出现课本看来看去都是必修1的现象。
3、专题训练,提升审题力和解题力,减少丢分。
生物内容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题目中往往融入生活、生产、科技前沿等情境,且配有一定的图表,如何迅速审题抓住情境中的关键词,如何找到题目与课本知识的关联点,如何组织语言答到点上等是考生们急需提升的能力,可通过图表专题、科技专题、实验专题等专题训练,寻找审题及答题的规律。
4、稳住心态,增强自信迎接考试,创出新高。
高考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在备考中状态有起伏是难免的,考前有所焦虑睡不好是正常的,在考试中个别题目有难度也是正常的。当问题出现时,考生不能慌,要学会稳住心态,通过与老师、同学交流、运动等进行调整,若正在考试则可通过闭眼深呼吸、喝水等进行调整,相信自己,告诉自己:“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