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体育教育比重 让体育陪伴青少年成长每一步
●文/本报记者潘洁婷 通讯员支宏超 黄旭春
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近年来,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问题备受关注,一直以来,湛江市教育系统全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持续推进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从完善校园设施设备、优化教学课程设置、积极创建特色学校等方面入手,全力保障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 保证“每天运动一小时”
3月12日上午10点许,湛江市机关第一幼儿园各年级的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有秩序地走向户外的操场、运动场、园内廊亭、小道上,分别开展拍球、跳绳、奔跑、做操等户外锻炼和户外游戏。
“体育教育是培养孩子综合素质的基础,对学生们未来塑造拼搏精神、健全人格品质等方面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湛江市机关第一幼儿园园长赖锦霞介绍,幼儿园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孩子们的体育运动,无论寒暑,每天上、下午都会开设户外运动课程,保证了孩子们每天在园的户外体育运动时间超过1小时,户外活动时间超过2小时。
在湛江市第四中学,为了让学生拥有足够的体育锻炼时间,学校初中部每周安排三节体育课,高中部每周安排两节体育课,并在每天大课间时间内,组织全校学生开展跑操锻炼,严格执行每天体育锻炼一小时的工作要求。除此以外,学校还积极开展篮球、排球、足球、田径等体育特色活动。
在湛江市第九小学,小学一二年级每周安排4节体育科、三至六年级每周安排3节体育课。位于老城区的这所学校受到校园操场面积大小的限制,无法同时容纳全校学生同时开展体育运动。为能保证学生顺利开展大课间锻炼,学校体育老师精心编排了武术韵律操,学生在教室内就能进行健身锻炼。
体育运动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手段,更是一种精神载体。为确保学生的体育锻炼量,早在2009年,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条例》就明确要求,学校保证在校生每天体育活动至少一个小时。记者走访发现,除了每周固定的体育课外,目前我市在校的中小学生每天在校运动时间大多集中在大课间和课后活动。
从记者随机采访的几所学校(幼儿园)来看,目前我市中小学校小学一二年级每周开设4节体育课;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三年级开设3节体育课;高中一到三年级则安排2节体育课,且学校均明令要求各科老师不得“挤占”体育课。各地各校克服场地有限、体育教师不足等困难,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坚持每天一小时的校园体育活动。除开齐开足体育课外,学校还充分发挥中小学生“阳光大课间”的作用,开设跑操、跳绳、体操等运动,课后还会开设各类体育兴趣班,为学生开展锻炼营造良好氛围。
“体育其实是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学校不只是一个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场所,更要培养一个人的方方面面,包括身体素质。” 在有着17年体育教学经验的湛江市第二中学庞美娟老师看来,重视体育教育、增加学生的体育锻炼量,是让体育教育回归正位,树立“健康第一”的体现。
体育特色学校频频涌现 校园足球飞速发展
近年来,湛江市教育局全面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开齐开足体育课,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训练、竞赛活动,同时,组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支持社会力量进入学校,丰富学校体育活动。体育特色校园文化发展水平逐年提高,涌现了一大批办学特色突出、教育质量快速提升的学校,如:具备“田径特色”的湛江市第二中学、具有“健美操特色”的岭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足球特色”明显的吴川市第三中学等。据统计,我市目前共有全国篮球特色学校27间,省篮球推广学校19间;全国排球特色学校2间,省排球推广学校6间。
在校园足球方面更是可圈可点。据悉,湛江市把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作为推进素质教育、引领学校体育改革创新的重要突破口,积极促进湛江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全面提高。作为首批广东省足球试点城市之一,截至目前,我市目前共创建全国足球特色学校108间(特色校数量在全省21个地市中排第6,占全省总数的5.7%,占湛江市中小学校总数的9.3%);全国足球试点县1个(吴川市);全国足球特色幼儿园13间;广东省足球特色学校190间;广东省足球推广县2个(吴川市、遂溪县)。
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我市成功承办了广东省“省长杯”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全省总决赛,这是我市教育系统有史以来承办的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足球专项赛事,本次比赛我市取得丰硕成果,在赛事组织筹备、竞赛成绩方面取得双丰收,我市选派的四支代表队全部进入16强,有3支队伍进入4强,再创历史最好成绩,其中湛江市旅游职业学校获得中职组第三名、湛江市爱周高级中学获得高中女子组第三名、吴川市第一中学获得高中男子组第四名。此外,我市选派了50名队员参加2020年广东省青少年校园足球夏令营,有16人成功入选“广东省青少年校园足球夏令营最佳阵容”队伍,有13人参加全国夏令营分营的选拔并成功进入总营。其中,高中男子甲组曾铭泽、初中女子乙组杨雨涵分别获得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夏令营最佳阵容称号和国家一级运动员称号,其他14名队员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称号。
吴川市第三中学是全国足球特色学校之一。该校陈文副校长介绍,学校开展校园足球教研教学活动已有50多年的历史,该校以足球作为校本课程,要求每生每天利用一小时进行足球活动,还制定了《吴川三中校园足球教育发展长期规划》,保障足球运动的场地、人员、经费所需,校园足球氛围相当浓厚。近20年来,学校在省、市的各级校园足球比赛中,均取得优异的成绩,并向国家青少年队及省队输送了一大批优秀足球苗子。
除了校园足球外,一大批体育特色学校成功打造,让学生享受到真真切切的“福利”。自从三年级加入学校足球队后,廉江市石岭镇中心小学五年级学生阿哲锻炼了吃苦耐劳的毅力,对足球运动也有了更深的热爱,他希望自己将来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职业足球运动员。“学校开展的体育锻炼丰富了我们的学习和生活,让我们脑子得到放松,压力得以缓解,运动后的感觉真好。”阿哲说。
“预备,跑!”每天下午放学后,湛江市第二中学的田径场都变得异常热闹,一大批田径学子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刻苦训练,挥洒汗水,从这片田径场走出的全市优秀田径学子不计其数。“学校田径教育开展得很好,充分锻炼了孩子的意志力,也为孩子未来的体育发展之路打下坚实基础。”一位陈姓的体育生家长感叹!
各方支持体育教育 希望加大体育教育比重
湛江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中小学体育教研员邓映民坦言,湛江各级学校开展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情况总体良好。但在校园体育开展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比如部分学校运动场地和体育设施配备不足,部分体育教师教科研能力有待于提高,基于对学生安全的考虑,部分体育老师对一些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如跳箱、单(双)杆等项目不敢开展等。目前国家对青少年体育教育投入力度很大,但部分学校仍不够重视。家庭、学校过分看重分数、不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身体锻炼,学生体育运动兴趣不足等,都是造成体育教育效果不佳的因素。
今年6月就要参加中考的小豪,除了在校寄宿的时间外,课余时间都安排了数学、英语的补习课,“我感觉好累,有点时间就想睡觉,根本没有心情到户外锻炼”。
刘女士的儿子今年上小学二年级,每天做作业+练琴就已经要“奋斗”到晚上11点,基本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了。刘女士表示,自己也深知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但确实有心无力。孩子缺乏体育锻炼,容易缺乏坚强的意志,反映在学习上,面对难题容易放弃,抗挫力也不够。刘女士表示,在家庭难以抽出锻炼时间的情况下,希望孩子在学校能加强体育运动的比重。
杨老师是市区某高中的体育老师,她希望能发挥升学指挥棒作用,从小、从早让学生更多接触和参与体育锻炼与竞赛,促使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普及性体育运动,定期举办学生运动会或体育节,组建体育兴趣小组、社团和俱乐部,锤炼学生意志品质,真正让运动成为习惯。体育教师王老师则认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接班人的体质如何,绝不是个人私事儿,关乎民族复兴之大业、国家强盛之未来,希望各方能充分正视和评估体育考试的积极作用,加大体育教育的比重,同时让体育教学回归体育本源。”
多措并举 加强学校体育教学工作
“把眼镜摘掉,把胖子减少,运动应该成为学生一天中重要的一部分。”市二中庞美娟老师说,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阳光体育运动,不仅促进增强青少年体魄,还能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市教育局体卫艺科相关人员表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将加大督查督办力度,协调督促各县(市、区)加强中小学校体育运动场地建设,配齐中小学田径场和初中足球场,满足体育课程开设和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锻炼的需求;要求各地各校要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增强依法治教意识,按照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不随意增减课时,不得以任何借口挤占体育课程课时;对乡村教师进行科学调配,优化薄弱学校体育教师资源配置,解决结构性缺编问题;加强教学督导检查。每年春秋两季对各地执行课程计划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对不开齐课程、随意删减课时和挤占体育课程等不按照课程计划进行教学的行为进行通报,限期整改。
此外,市教育局还将继续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学校负责人政策意识,提高对体育项目的重视;加强学校安全管理,用好场地开展体育项目和大课堂活动,并为每个学生买好校园意外伤亡保险,确保学生的安全和校园活动的顺利开展;加强校园体育设施安全工作的排查,做到有制定、有专人定期开展体育设施工作的检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