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规范】学生使用网络热词要把握好“度”
随着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小学生,也频繁接触“雷人”、“给力”等网络热词,而且有不少小学生也在平时的作文中使用这些词语,甚至连“穿越体”、“麻辣语”等文体和用语也开始“传染”小学生作文。对学生把网络热词写进作文该怎么看?近日,记者就此话题进行了走访。
1 现状: 小学生作文频现“网词”
“现在网络用语太泛滥,小孩极易受到影响。”孩子才上二年级的黄女士在检查孩子作业时发现,孩子在日记写作中频繁使用“吓尿了”等网络流行词语。“网络用语很多都用谐音,孩子还太小无法正确辨别。有些词明明写错了却坚持自己没错,说自己在电脑上看到的是这样写的。”对于孩子过早使用网络用语,黄女士感到很无奈。
“如今中学生接触网络越来越多,日常交流也经常使用网络热词,有时甚至在作文写作当中也常常出现。”有20多年语文教龄的谢老师说,近几年自己批改学生作文时发现,学生的用词越来越网络化,“坑爹”、“伤不起”等词汇出现非常频繁,更有学生甚至将“涨姿势”等谐音化的网络用语在写作中使用。
记者采访中发现,很多中学生对网络用语非常熟悉,“也是醉了”“你造吗?”等语句常常挂在嘴边相互调侃,不用解释就营造出“你懂的”内涵。“这些词听起来比较好玩,非常幽默,同学们都很喜欢说,如果你不懂那就落伍了。”初二学生小蔡说道。
2 观点: 网络语言应“取其精华”
每当年末,网络上总会纷纷推出年度网络热词年终盘点。而对于网络瞬息万变、不断推陈出新的热门词汇,语文老师们如何看待?
记者随机采访了我市多位中小学语文老师对网络热词的看法,大多数老师表示能够接受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有选择地使用这些网络热词。而他们在和学生的日常交流中,也会使用一些网络热词进行交流。
“现在网络上的热词无处不在,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也有很多接触网络热词的途径,如果我们老师一味沉浸在过去,不肯接受新的语言就会和学生产生代沟。”湛江市第五中学高中语文老师陈丽君表示,自己平常休闲上网时也会留意这些网络热词,对于部分学生在作文中使用的网络语言,有时会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探讨使用是否恰当。
“和学生在课堂下的交流,有时候使用一下网络热词,也会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培才中学的李老师说,一些个性化的网络用语能够很恰当地表达调侃、戏谑、语塞、反讽、感叹等语义,有时候给学生做思想工作,会用网络热词和学生交谈,他们感到很惊讶也很亲切,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他们也比较容易接受。
而部分老师则持有不同看法。“我认为网络热词不宜经常使用,尤其是小学生的语言基础比较薄弱,对本身的含义并不理解,很容易因常用的网络谐音而混淆,对孩子的认字、写作不利。”十九小的语文老师陈老师说道。
3 提醒: 引导学生使用网络热词要把握好“度”
“对待网络热词不能全盘否定或者肯定,近年来考试也逐渐出现网络热词,学生应该对此有所了解并合理恰当使用。”市第五中学高中语文老师陈丽君举例说,湛江2014年广一模的语文考试的语言运用题目当中曾出现了“奇葩”、“土豪”等词汇,目前高考作文也没有对网络用语的使用提出特别的具体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肯定会有更新和变化,这是语言发展的一种趋势。对于网络热词,应该合理引导好学生有选择地正确使用,并把握好一个度,让他们知道什么适合使用、什么不适合使用在写作中。”陈丽君老师说道。
岭南师范学院副教授刘英认为,对网络热词不能一概而论,它的出现有其合理的方面,能够更形象地表达个性、揭示现代社会现象,如新版的《新华字典》也增添了“雷人”、“晒工资”、“房奴”等新兴的网络热词和新词。
“对于网络的一些流行词汇,我认为学生在口语交际时可以使用,但作为书面用语时就必须要慎重,过多地使用网络语言会破坏了语言文字的纯洁性。年轻人在使用网络热词的时候应该了解词语本来的面貌,而不是一味滥用。”刘英说。
有关专家表示,这些网络流行语言与语文教学中要求的“语言规范”是不冲突的,只要孩子用得适时、适度、适量,能够恰当地表情达意,那就是可以用的。“当然,最关键的是教师要引导孩子正确使用这些网络语言。例如孩子写一篇诙谐、幽默风格的作文时,使用这些网络语言就显得比较活泼、可爱。”同时,语言词汇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更新的,没有必要一味地去反对抵制。
当然也有不少老师认为,教学中要适时把握好网络语言使用的“度”,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其词汇量的丰富堪称世界之最,像卧薪尝胆,打草惊蛇、口蜜腹剑等成语是几千年文化遗产,应该将其融入到孩子们的学习中,让他们运用自如,而过分依赖这些网络用语,会让孩子在理解传统文化时产生歧义,这并不可取,所以在允许孩子使用网络语言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学会自觉筛选网络语言,将传统汉语言与网络语言比较,了解传统语言的严谨、精练、凝重和高雅。值得注意的是,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朗读传统美文,养成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习惯,树立准确规范的概念。
(来源:湛江日报 记者 何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