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下1.6亿元订单,湛江渔业生产灾后打通产销链
受台风“麦德姆”影响,湛江市海洋渔业生产一度面临挑战。然而,灾后不到一个月,湛江市“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指挥部办公室、湛江市海洋与渔业局通过精准施策、创新营销,不仅快速推动海洋牧场复工复产,更以“线上+线下”组合拳打通水产品销路,既稳住了水产品价格,又守护了养殖户的生计,展现出湛江渔业在灾后重建中的韧性与智慧。
科学复产稳供应
防抗结合见实效
台风“麦德姆”登陆前,湛江市海洋与渔业局已通过印发《防台工作指引》《防台技术指引》、发送预警信息等方式,全面部署海上设施加固、渔船回港及人员撤离工作。9月20日前,全市重点企业已完成海洋牧场大型养殖平台和HDPE网箱加固,并提前抢收水产品1万余吨,直接挽回经济损失超3亿元。
灾后,各督导组迅速借助无人机核查灾损,优先解决道路、水电等“特急”问题,同步指导企业抢修网箱框架、修补网衣,打捞死鱼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加强投喂管理与疫病防控。
与此同时,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快速启动理赔,已完成深水网箱306个、养殖池塘400亩的赔付,渔业互保协会亦受理90宗出险报告,为复产注入“及时雨”。通过“抢修+保险+管理”闭环机制,金鲳鱼等主产品存活率稳定,为后续市场供应提供坚实保障。
直播带货拓销路
34.8万条金鲳鱼“游”向全国
“全国每3条金鲳鱼,就有1条来自湛江!” 10月11日,一场别开生面的“东方甄选湛江金鲳鱼”专场直播引爆网络。镜头跟随渔民登上离岸20海里的深水网箱,主播站在船中央,小心翼翼抓起一条刚出水的金鲳鱼,向直播间网友热情介绍,展示金鲳鱼从投喂到捕捞的全过程,吸引超200万观众在线“云溯源”。
直播以23.5元/斤的稳定价格斩获5.8万订单,总销量34.8万条,销售额突破600万元。“直播以最直观的形式向市场传递了湛江金鲳鱼供应稳定、品质如一的信号。”湛江市海洋与渔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高效的产销对接,极大地提振了整个产业的信心。
作为全国最大的金鲳鱼养殖基地,湛江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近年来,湛江一批水产龙头企业与有识之士,持续奋斗在金鲳鱼产业发展前线。以恒兴等龙头企业代表为例,一直深耕水产食品产业链发展,不遗余力丰富金鲳鱼产品线,拓展食品市场规模。
跨省推介促合作
“湛江鲜味”深入西南市场
10月26日,由湛江市“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和湛江市海洋与渔业局主办的湛江海产品推介暨海鲜贵阳品鉴会在贵州省贵阳市举行。金鲳鱼、对虾、生蚝等名优产品通过厨艺展示、现场品鉴等形式,让贵阳市民直观感受“湛江味道”。
这正是湛江落实“百千万工程”,拓展国内大市场、深化区域产业协作的关键一步。
“湛江海鲜正需要贵阳这样的广阔舞台。”湛江市副市长吴国雄在活动中表示,贵阳是西南地区的消费中心,“爽爽贵阳·消费天堂”的品牌越擦越亮,市民对高品质海鲜的需求持续攀升。湛江将以最优政策、最实服务,推动“湛江海鲜”进商超、进餐厅、进社区,让两地共享海洋经济红利。
活动还举行了采购签约仪式,广东海威农业集团有限公司、贵州西部码头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签约,在贵州市场销售金鲳鱼、对虾、生蚝等海产品,签约金额超3000万元,拿下1.6亿元订单。
为进一步提高湛江海鲜质量水平,平安产险湛江中心支公司发布了“湛江海产品”食品安全责险专属保障。该公司将为投保企业提供千万级风险保障,为食品生产、加工、销售和服务环节保驾护航。
从深水网箱到云端直播间,从东部沿海到西南腹地,湛江以创新思维将灾后重建转化为产业升级契机,完成了一场从“减灾复产”到“拓市增收”的立体攻坚。这条“破浪之路”表明,现代渔业不仅需要抗灾韧性,更需具备打通市场关节的智慧。湛江的经验,或为沿海地区统筹防灾减灾与产业振兴,提供了具有借鉴意义的“湛江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