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省级以上鱼类良(原)种场实现“零的突破”
4月10日,湛江2家硇洲族大黄鱼原种场通过省农业农村厅组织的验收,获批省级水产原种场,实现了湛江省级以上鱼类良(原)种场“零的突破”,也标志着硇洲族大黄鱼种质资源保护与良种选育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湛江恒兴省级硇洲族大黄鱼原种场(以下简称“恒兴省级原种场”)所在的基地为国家863计划项目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该基地致力于“通过研发一个项目,产生一个成果,形成一个产业,辐射一片地区,带动一方农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湛江海威省级硇洲族大黄鱼原种场(以下简称“海威省级原种场”)位于广东省雷州市纪家镇恬神村,项目通过产业化模式直接带动30余户养殖户,辐射养殖面积超2000亩,推动种质资源保护与区域水产养殖业升级,兼具显著经济与社会效益。
恒兴省级原种场和海威省级原种场的硇洲族大黄鱼的亲本量不少于5000尾,苗种约1500万尾,养殖成鱼约300万尾,供应本地及周边地区30%的苗种,将成为保障硇洲族大黄鱼种业安全,推动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基地,为“中国大黄鱼之乡”再添国家级战略支撑。
大黄鱼作为我国四大海产之首,其硇洲族系因生长快、抗病强、肉质优,被誉为“黄金种质资源”。然而近年来,野生资源衰退使得原种保护迫在眉睫。此次验收通过的恒兴省级原种场和海威省级原种场,总投资超过2.3亿元,构建了从亲本保种、苗种繁育到野生驯化的全链条技术体系。
湛江硇洲族大黄鱼原种场的建设不仅完整保留了硇洲族大黄鱼的遗传多样性,更创新了“陆海联动”保育模式,为我国海水鱼类种质资源库建设,树立了新标杆科技赋能,破解种业“卡脖子”难题。
据介绍,硇洲族大黄鱼原种场以“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为核心,联合广东海洋大学、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湛江)等机构,完成了硇洲族大黄鱼全基因族精细图谱绘制、突破了硇洲族大黄鱼野生亲鱼综合驯化技术、构建了硇洲族大黄鱼规模化苗种培育技术体系。
有着“大黄鱼之父”之称的福建省宁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原站长刘家富在测产现场说,这是拼上了中国大黄鱼种群人工繁育的“最后一块拼图”。
湛江市海洋与渔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原种场的验收通过,将彻底扭转硇洲族大黄鱼人工繁育难的局面,为“粤海粮仓”建设注入核心动能。
硇洲族大黄鱼原种场的建成不仅关乎产业效益,更是践行“种业振兴行动”的国家担当。接下来,湛江将继续优化和补充优质种群,建立一套硇洲族大黄鱼亲鱼的养殖规范,积极推动建设国家级大黄鱼遗传育种中心,推动“种苗繁育-生态养殖-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品牌营销”全产业链闭环发展,为全球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