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园林植物,发现自然之美|三岭山森林公园举办公益研学活动
4月26日,正值第56个世界地球日活动周之际,“探索园林植物,发现自然之美”公益研学活动在三岭山森林公园成功举办。此次活动由湛江市湖光岩风景管理局、湛江市妇女联合会联合主办,湛江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湛江市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及三岭山自然学校共同承办,此次活动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核心,通过沉浸式自然教育体验,引导市民尤其是少年儿童家庭感受生态之美,增强生态环保意识,助力湛江生态文明建设。
三岭山国家森林公园作为湛江的“市肺”,拥有22686亩林区面积,园内动植物资源丰富,已发现472种植物(含6种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及89种脊椎动物,被誉为集旅游、科普、休闲于一体的生态胜地。近年来,湛江持续推进“绿美湛江生态建设行动”,通过森林文化周、地球日宣传等活动,深化公众对自然保护的认知。此次公益研学活动正是依托三岭山森林公园的生态资源,结合家庭教育与自然教育,为市民提供亲近自然的实践平台。
首先,25组参与家庭在三岭山自然学校冯万来老师带领下进入森林公园生态游览区,观察蛤蒌、榕树、月季、三角梅等植物,学习乔木、灌木植物分类、生长特性及生态价值,并鼓励孩子们可以通过绘画、文字记录植物形态,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接着,冯万来老师为参与家庭带来了一场生动的园林植物科普讲座。讲座涵盖园林植物的定义、分类、繁殖、配置设计及种植管理等多个方面,内容丰富,深入浅出。
冯老师首先阐述了园林植物的定义,指出其是兼具观赏价值与造园功能的植物,可用于室内外环境美化。随后,他详细介绍了园林植物的五大分类方式:1、按观赏价值分为观叶、观花、观枝干、观果及观根植物;2、按生长习性分为草本、灌木、藤本与乔木;3、按种植方式分为盆栽、地植与水生植物;4、按生态喜光特性分为阳性、阴性与半阴阳植物;5、按土壤水分要求分为耐旱与耐湿植物。在繁殖技术板块,冯老师列举了播种、压条、扦插、嫁接、分株及细胞繁殖(组培)六种常见方式,并通过插图与视频展示,让抽象概念变得直观易懂。
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为青少年提供了亲近自然、学习生态知识的机会。湛江市妇联长期致力于家庭教育与妇女儿童发展,此次联合市湖光岩风景区管理局,将自然教育融入亲子活动,既强化了家庭凝聚力,也推动了“立德树人”理念的实践。活动通过“小手拉大手”的模式,让环保意识从家庭延伸至社会,湛江市妇联相关负责人表示,此类活动不仅有助于提升市民生态素养,也为湛江“红树林之城”与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注入活力。
一位参与活动的家长表示:“孩子能深刻认识了许多园林植物,这种走出课堂的学习方式,比书本更生动!”三岭山自然学校导师补充道:“我们希望以‘绿美湛江’为窗口,让更多人成为生态保护的践行者。”
未来,三岭山自然学校计划依托三岭山森林公园生态基地,开发系列研学课程,联合学校、社区推广“森林+科普”“森林+文化”模式,努力打造自然教育标杆。正如湛江市妇联负责人所言:“让每一片绿叶都成为教育的载体,让生态文明根植于下一代心中。”
此次公益研学活动不仅是一次自然探索之旅,更是湛江推动绿色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缩影。通过多元化的生态体验,参与者不仅收获了植物学知识,更在实践中领悟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为绿美湛江注入持久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