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湛江市政府门户网站 | 繁体版 | 移动版 | 无障碍阅读 | 长者助手
湛江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当前位置  首页 > 湛江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 政务公开 > 部门文件 > 其他文件

关于征求《湛江市制糖产业转型升级工作方案》修改意见的函

时间:2012-12-08 16:19:15 来源:本网
【打印】 【字体:

  湛经信工业〔2012〕1265号

  麻章、雷州、廉江、遂溪、徐闻县(市、区)政府,经信(贸)局;市直有关部门;各糖业集团公司:

  为贯彻落实市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促进全市制糖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推动糖业健康稳定发展,我局草拟了《湛江市制糖产业转型升级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根据市领导意见,请各单位认真审阅并提出修改意见,县(市、区)经信局收集本县(市、区)有关部门的修改意见,集团公司收集下属企业修改意见,于11月16日前送市经信局。

  联 系 人:洪伟欣、岑崇波

  联系电话:3367875

  传    真:3314894

  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12年11月6日

  湛江市制糖产业转型升级工作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市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促进全市制糖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实现糖企增利、蔗农增收、政府增税的三赢目标,推动糖业健康稳定发展,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我市糖业的基本情况

  湛江糖业曾历经辉煌,为湛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目前,湛江市是我国四大蔗糖生产基地之一,是广东的甘蔗主产地,占全省甘蔗生产90%以上,涉及到300多万的农民。2011/2012年榨季全市食糖产量约100万吨,工业产值约70亿元,税收约5亿元,是我市产糖区遂溪县、雷州市、徐闻县的支柱产业之一和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现有广东恒福集团、广东金岭集团、广东农垦集团、中澳投资等4个集团公司,共22家糖厂和1家深加工糖厂,其中恒福集团公司12家,金岭集团公司2家糖厂和1家深加工糖厂,广东农垦集团6家,广东中澳投资集团公司2家。

  目前,我市制糖从业人员约2万人,日榨能力约10万吨。全行业共有国家免检产品4个,中国名牌产品2个,国家绿色食品产品称号2个,广东省名牌产品7个,广东省著名商标称号3个。全市甘蔗种植面积超过200万亩,主要集中在遂溪、雷州、徐闻、廉江和麻章5个县(市、区),种植品种以粤糖系列、台糖系列及福糖系列为主。

  二、我市制糖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企业规模偏小。全市22家糖厂平均日榨能力4680吨,远低于广西平均日榨6400多吨的生产能力。目前全市日榨产能最大的是恒福糖业集团龙门公司一家,日榨10000吨,全市日榨4000吨以下的企业有11家,最小的遂溪恒丰糖业公司只有1500吨,整体规模偏小。

  二是甘蔗糖份低、产糖率低。我市甘蔗平均糖份只有11.6%左右,混合产糖率约10.2%,而广西甘蔗平均糖份达14.5%、混合产糖率达12.5%以上,云南也在12%以上。由于糖份低,我市生产一吨糖需要压榨10--12吨甘蔗,而广西、云南只需要8吨左右甘蔗,我市制糖企业吨糖综合生产成本比广西高1000元左右,企业经济效益远不如广西、云南等地的糖厂,市场竞争力不强。

  三是技术改造升级投入不足。目前我市制糖企业设备陈旧,自动化程度低,只相当于国外先进国家90年代初期的水平,仅限于单机、单工序自动控制的初级阶段,全流程的集中统一控制没有形成。锅炉、电机等低效耗能,蔗渣等副产品的综合有效利用率不高。企业投入改造升级的资金不足,信息化建设也仅处于起步阶段。

  四是榨季派、砍、运各个环节的协调管理不力。制糖工业是生产计划性很强、对进厂糖料新鲜度要求非常严格的农产品加工工业,但受我市蔗区稳定政策未能得到很好执行等因素影响,派砍运管理个别地方较为混乱,出现糖厂抬价抢购甘蔗、蔗农爆砍或停砍等现象。部分蔗农在蔗价较高时,没有派砍运计划也抢先砍运,造成糖厂大量积压甘蔗,或由于未能及时运输,积压田间时间长,糖份转化、变质黑心,质量下降。甘蔗的早、中、晚熟品种不能合理搭配,进厂甘蔗的新鲜度和糖份不能保障,对糖品的质量和产量影响很大。

  五是甘蔗收购价格政策有待完善。从2011跨2012榨季起,广东省实行甘蔗收购统一定价,但同时出现了蔗农和糖厂不共享价格风险的新问题。糖价高时,农民可进行二次结算,但是糖价下降时,甘蔗的收购价格不变,糖厂的经营风险加大。在甘蔗收购定价机制上,如何平衡糖厂和蔗农之间的利益关系,已成为糖业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

  三、我市糖业转型升级的主要目标

  1.到2016年,全市实现产糖量120万吨左右。具体是:2012跨2013年榨季达到110万吨以上, 2015跨2016年榨季全市产糖量达到120万吨。

  2.良种良法得到普遍推广,甘蔗糖分稳步提高。到2015跨2016年榨季,全市甘蔗平均糖份达14%以上,混合产糖率提高2个百分点,达到12%以上。

  3.制糖企业生产设备和工艺技术水平改造升级,节能减排稳步推进。(1)改造落后热电系统。淘汰蒸汽压力低于35kg的次中压落后锅炉,升级为35kg以上的高效中大型锅炉,将3000千瓦以下的发电机组改造升级为3000千瓦以上。每年约按20%的进度淘汰,5年内基本完成落后锅炉改造。(2)改造排放系统。稳步推进糖厂排污系统改造,争取实现“零取水、零排放”的环保目标,每年按20%进度推进,5年内基本完成。(3)引进国内外先进适用的提汁工艺、蔗汁处理工艺以及硫熏自控系统等改造现有生产工艺,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明显提高。(4)现代信息化技术基本得到推广应用,根据企业现有的基础和条件,每年按20%的进度推进完成。

  4.2016年糖业副产品(酒精、桔水、酵母、生物肥、结晶糖、蔗渣发电等)实现产值超10亿元。

  四、工作措施

  1.建立全市糖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更好地发挥市糖业协会的作用。建立糖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由分管工业的市领导任第一召集人,市经信局牵头,农垦、农业、环保、质监、物价、公安、交通、工商、财政、税务、安监、糖协等单位为成员单位,负责全市榨季生产、糖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工作,研究制定扶持糖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协调、监督各项行业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指导糖业健康稳定发展。每半年或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糖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同时,进一步健全糖业协会的组织机构,发挥糖协在行业自律、信息发布沟通、良种良法引进推广、人才交流与培训、行业发展分析研究等方面的作用,做好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各产糖区也要成立相应组织机构。(市经信局、产糖区政府、市糖协负责)

  2.明确划定蔗区。从2012跨2013年榨季开始,我市实行明确划定蔗区政策,由各产糖区政府负责辖区内各制糖企业的蔗区划定管理工作,报市经信部门备案。蔗区划定以制糖企业为核心,可参照当地原划定的历史蔗区,结合目前实际情况,按照就近交售、镇为区域、村委为基层单位的原则,实行划区管理。在划定蔗区后,应充分尊重蔗农的意愿,大力推行订单农业,鼓励制糖企业与蔗农签订收购合同,实行“公司+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实现企业、蔗农和政府三赢的目标。(产糖区政府负责)

  3.完善甘蔗收购价格政策。根据《广东省物价局关于糖蔗收购价格问题的通知》(粤价[2012]236号)要求,我市甘蔗收购价格实行省级定价,以及糖料蔗收购价格与食糖销售价挂钩联动、糖料款二次结算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具体收购价格省授权市人民政府自行制定,并公布实施。物价部门在提出具体收购价格建议时,既要以质论价,又要综合考虑糖蔗成本收益情况、食糖市场供求及价格、制糖企业成本效益等因素,考虑可替代甘蔗种植的木薯、蚕茧、桉树等农林产品的比较效益,兼顾蔗农和企业利益,征求糖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和蔗农等多方意见,合理定价,及时公布、实施。逐步推行价格决策听证制度和专家评审制度,利用国家食糖政策性收储和投放的调控政策,建立完善制糖企业和蔗农利益共享、风险同担的价格机制。(市物价局负责)

  4.设立糖业发展专项基金。(1)建议市政府设立湛江市糖业发展专项资金,在湛江市工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1000万元。(2)建议各产糖区政府相应设立糖业发展专项基金,在每年糖企上缴的糖业税收中提取1%作为糖业发展基金。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引导和扶持制糖企业技术改造、节能减排、良种良法引进推广、科研开发、信息化建设以及相关配套资金等,由糖业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联合制定管理和使用办法,报政府审定后实施。(市经信局、市财政局、产糖区政府负责)

  5.推广良种良法和高糖高产种苗,加大节水灌溉和“吨糖田”建设力度。大力推广甘蔗良种良法,加快引进以早熟高糖为主的新品种和健康种苗,通过对甘蔗品种的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实现我市高糖高产甘蔗新优品种的培育、推广一体化。同时,加强蔗农在甘蔗新种植方法、种植技术等方面的培训,促进种植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应用。针对我市甘蔗种植分布主要在坡地、干旱地的情况,积极推广采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甘蔗亩产和甘蔗品质。产糖区政府要做好“吨糖田”工程的具体规划,并制订相应的配套扶持措施,确保“吨糖田”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市农业局、市科技局、产糖区政府、湛江甘蔗研究中心负责)

  6.改进甘蔗病虫害防治方法。推广甘蔗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因农药使用造成新的污染源。甘蔗病虫害主要是以螟虫害为主,长期以来,我市一直采用化学防治甘蔗病虫害,防效差、难度大,又影响甘蔗质量,且容易造成新的污染源,因此,要积极推广生物防治技术,相关部门要鼓励和扶持企业加大资金投入,学习和引进赤眼蜂治理甘蔗螟虫技术,减少虫咀率,提高甘蔗单产和质量。通过3--5年的努力,力争把我市的病虫害率从50%下降到25%左右。(市农业局、市科技局、湛江甘蔗研究中心负责)

  7.推进制糖企业技术进步和信息化建设。研究制定我市制糖业产业技术进步、改造升级的政策措施,在财政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扶持,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技术进步投入。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快改造升级落后生产设备和排污设施,指导和协助企业申报节能技术改造专项扶持资金项目,争取国家和省的财政支持。支持企业引进、吸收国内外先进生产工艺技术,提高生产效率,争取在3--5年内我市糖业生产条件和工艺水平得到较大的提升。同时,积极推进制糖企业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发展。用足用好国家和省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扶持政策措施,研究制定我市具体的实施意见。引导和支持企业积极进行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替代传统生产管理方式,广泛应用于企业生产、计划、销售、农务、信息、宣传、内部管理、科研等方面,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市经信局、产糖区政府、糖业(集团)公司负责)

  8.改善土壤成分,促进甘蔗产量进一步提高。湛江地处雷州半岛,土壤黏性大,呈酸性,局部蔗区的土壤呈强酸性。强酸土壤又长时间施用酸性肥料,土壤酸性越来越强,形成恶性循环,限制了甘蔗对养分的吸收。因此相关部门要及时开展甘蔗种植土壤成分测定工作,建立档案,指导农民科学改善土壤成分,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定期进行土壤消毒、改良土壤质地、以水排盐、科学施肥等。(市农业局、科技局负责)

  9.加强派砍运计划的管理和协调,降低甘蔗夹杂物。各产糖区政府、乡镇、村委会和糖厂要密切配合,共同研究,科学制定甘蔗的派砍运计划。根据甘蔗早、中、晚熟品种和糖厂压榨计划和进度,合理安排派砍计划,避免爆砍现象,确保进厂甘蔗的新鲜度。甘蔗夹杂物必须执行《糖料甘蔗国家标准》(GB10498-89),总量不能超过0.8%,超过部分可由糖厂决定返工处理或从总蔗量中扣除。有关乡镇、村委会以及市糖业协会,要加强原料甘蔗国家标准的宣贯和教育工作,把我市原料甘蔗一直以来较高的夹杂物比例降下来。(产糖区政府、市糖协、糖业(集团)公司负责)

  10. 发展糖品深加工,延长糖业产业链。

  一是进一步延长产业链,形成甘蔗-机制糖-糖蜜-酒精-生化肥-回田种蔗第一条循环产业链,充分发挥蔗渣、蔗叶、糖蜜、滤泥等下游产品资源的最大经济效应,达到变废为宝,节能降耗,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的目的。二是发展糖业循环经济发展原则。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发展要求,通过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做到合理化分工、专业化生产、集中污染控制,实现糖、纸、酒精和生物肥等四大产业齐头并进、共同发展的局面,形成甘蔗-机制糖-蔗渣-制浆造纸-废液碱回收-再利用等第二条循环产业链。三是制定糖业循环发展规划。到2015跨2016年榨季,全市产糖量达到120万吨、蔗渣造纸35万吨、酒精15万吨、精糖加工10万吨、酵母2万吨,全市糖业副产品实现产值超10亿元。四是构建糖业产业集群,包括新型制糖产业、蔗渣造纸(板)产业、生物工程产业、食糖深加工产业、现代生态农业产业、现代物流产业等。

  重点支持酒精生产、生物制药(如五洲药业酵母技术改造项目),生物制肥、糖品深加工(如农垦华海公司结晶果糖项目)、金岭集团的食糖深加工、仓储及保税仓储建设、国家战略储备糖仓建设、蔗叶饲料开发等项目。(市经信局、科技局负责)

  2012年11月6日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湛江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
继续访问
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