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湛江市政府门户网站 | 繁体版 | 移动版 | 无障碍阅读 | 长者助手
湛江市卫生健康局
  首页 > 部门导航 > 湛江市卫生健康局 > 政务公开 > 信息公开年报

2011年湛江市卫生事业发展情况

时间:2012-12-05 17:28:50 来源:本网
【打印】 【字体:

  2011年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攻坚之年,也是“十二五”卫生事业的开局之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贯彻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和部署,着力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打响医疗卫生攻坚战,强力推进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不断加强行业监管,持续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各项卫生工作取得长足进展。现将2011年全市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简报如下:

  一、卫生资源

  2011年,我市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卫生资源总量增加,结构布局优化,医疗服务条件不断完善。

  (一)卫生机构总量稳步增长,基层医疗机构不断壮大。截止2011年末,全市医疗卫生机构(不含村卫生室)1028个,比2008年增加134个。其中:医院(72个)增加7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54个)增加42个,门诊部所(750个)增加89个。由于撤、消、并、转等原因,卫生院(87个)减少19个,其他机构数基本保持稳定。全市72个医院中,三级5个(含:三甲综合医院3个),二级20个,一级24个,其他23个。

  另,全市设立村卫生室2239个,与2008年相比,增长21.4%。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总量(含村卫生室)达3267个,约占全省的7%。

  替换文字

  图1 2007-2011年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含村卫生室)数

  (二)病床总量持续增长,医疗服务条件进一步改善。截止2011年末,全市医疗机构床位数达22360张,约占全省的6.8%。其中:综合医院11009张,中医医院1589张,卫生院5999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419张,妇幼保健机构1139张。与2008年相比,床位总量增加6700张,年均增长10.7%;医院增加3524张,年均增长8.3%;卫生院增加2052张,年均增长13%。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由2008年的2.24张增加到2011年的3.2张,病床总量、人均占有量持续增长。

  替换文字

  图2  2007-2011年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

  2011年,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固定资产达40.96亿元,万元以上设备1.9766万台,与2008年相比,分别增长10.1%, 38.2%。

  (三)卫生人力资源增强,高学历、高职称人才不断增长。截止2011年底,全市卫生人员(不含村卫生室,下同)达31034人,其中:卫技人员24997人,管理人员1970人,工勤技能人员2778人,其他1289人。与2008年相比,卫生人员增加6089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增加5541人。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助理)医师9009人,注册护士9161人,分别比2008年增加2048、2343人。

  替换文字

  图3  2007-2011年全市医疗卫生机构(不含村卫生室)人员数

  全市村卫生室拥有卫生人员4339人,其中乡村医生和卫生员3694人,执业(助理)医师440人、注册护士205人。全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员约占全省的5.3%。每千常住人口卫技人员从2008年的2.84人提高到2011年的3.67人,执业(助理)医师从1.04人提高到1.35人,注册护士从0.994人提高到1.34人。

  替换文字

  图4  2007-2011年全市每千常住人口卫生资源

  通过招聘毕业生,加强在职人才培训,对口援助等多种方式,卫生队伍不断壮大,高素质人才总量日益增长。卫生人力资源数据显示,2011年全市高级职称人员从2010年的1734人增加到2011年的2119人,增长22.2%;大学本科学历以上人员从2010年的3810增加到2011年的5002人,增长31.3%,医疗卫生专业队伍得到充实和加强。

  (四)卫生信息化建设加快发展,对卫生事业改革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2011年,我市加强卫生信息化工作领导,84间乡镇卫生院卫生信息化建设完成。全市卫生信息化整体水平得到进一步发展。全市居民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建档389万份,建档率达到54.2%。

  二、医疗服务

  2011年全市卫生服务利用继续增加,医疗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医疗费用涨幅回落,居民看病、就医难问题有所缓解。

  (一)城乡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迅速。

  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加强。市政府将完善乡镇卫生院建设列为2009--2011年 “十件民生实事”,投入3000万元用于加强30间乡镇卫生院建设。加强县级医院能力建设,遂溪人民医院、徐闻中医院综合楼主体工程已完成,廉江人民医院、雷州人民医院综合楼已投入使用,吴川人民医院、坡头人民医院准备动工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得到稳步加强。

  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体系得到强化。截止2011年底,全市5个县(市)共设有医院(含农场医院)40个、妇幼保健机构5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5个、卫生监督所5个(上述四类县级机构共有人员8726人);与2008年相比,机构数增加2%,人员增加19%。全市87个乡镇卫生院拥有床位5999张,卫生人员7031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5522人);与2008年相比,乡镇卫生院减少19个(部分机构合并或转制,11个转为分院,8个转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床位增加2052张,卫生人员增加760人;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床位数从2008年的0.7张增长到2011年的1.1张,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数从1.1人增长到1.24人。全市2239家村卫生室,拥有执业(助理)医师543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3694人(其中:乡村医生3036人),每千农业人口乡村医生和卫生员从2008年的0.52人增加到2011年的0.65人。

  2011年,农村卫生条件继续得到改善。平均每个县级医院业务用房面积从2008年的1.27万平方米增加到2011年的1.52万平方米,万元以上设备从2008年的85台增加到2011年的152台;平均每个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面积从2304平方米增加到2357平方米。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快速发展。截止2011年底,全市设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56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2个),卫生技术人员1000人。与2008年相比,机构增加42个,卫技人员增加966人。

  替换文字

  图7 2007-2011年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技人员情况

  (二)医疗服务总量大幅增加

  1.门诊量、住院量快速增长。2011年全市医疗机构总诊疗达2249万人次(占全省的3.5%),其中:医院678万人次,卫生院348.6万人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81万人次,村卫生室640万人次,其他专科防治院(站、所31.3万人次。与2008年相比,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增加222万人次(增长11%),其中:医院增加85万人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增加72.6万人次。2011年,全市常住人口人均就诊3.2次。

  2011年医疗机构出院人次数达到73.2万人次,其中:医院43.1万人次,乡镇卫生院22.9万人次。与2008年相比,增加60.3万人次,其中:医院28.2万人次,占增加总量的46.8%。

  替换文字

  替换文字

  图8  2007-2011年全市医疗机构服务量

  2.公立医院诊疗服务增加。2011年,全市公立医院诊疗人次达660万人次,出院人次42万(分别占医院总数的97.3%、57.4%),比2008年分别增长14.4%,55%。

  3.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诊疗比重提高。2011年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总诊疗人次达429.6万,占全市医疗机构诊疗量总的19.1%;与2008年相比,增长21.7%,比重提高1.7个百分点。

  4.农村医疗卫生服务量大幅度增长。2011年,全市县级医院诊疗人次达274.9万人次,出院人次数达23万人次;乡镇卫生院诊疗、住院人次分别为348.6万人次,22.9万人次;村卫生室诊疗人次为640.3万人次。与2008年相比,三类医疗机构诊疗人次增长5%和出院人次增长11.7%。

  (三)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不断提高。2011年,全市医疗机构病床使用率继续提高,出院者平均住院日缩短。全市医疗机构病床使用率为75.19%,较2008年提高2.75个百分点(含:医院85.58%,提高7.21个百分点);出院者平均住院日为7.5日(含:医院9.4日,缩短0.5日)。

  2011年卫生部门五级综合医院的医师日均担负6.3个诊疗人次和3.8个住院床日,与2008年相比,医师工作负荷略有减轻。

  医疗服务质量持续提高。我市不断加强医疗机构的质量和安全管理,严格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医疗服务质量得到改善。2011年,医疗机构入院前后诊断符合率为99.16%,住院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为99.86%,手术切口甲级愈合率为99.45%,院内感染率为0.79%,术后感染率为0.07%,各项指标均保持较好水平。

  护理服务能力和护理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我市大力推进优质护理服务,改革护理模式,扩充护士队伍,护理服务质量明显提高。2011年,全市三级医院100%开展优质护理服务,93%的二级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患者满意度均在95%以上。初步形成重视支持护理发展的良好氛围。

  替换文字

  图9  2007-2011年综合医院医师日均担负诊疗情况

  (四)全市医药费用涨幅得到有效控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费用得到有效控制,初现下降趋势。2011年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病人次均医药费57.32元, 比全省的人次均费用少2.58元(全省费用为59.9元);住院病人人均医疗费用为2045.48元,比全省的人次均费用少725.52元(全省为2771.0元)。乡镇卫生院门诊病人次均费用为46.92元,住院病人人均费用为1014.7元,比全省的人次均费用分别少12.3%、37.8%

  医院医药费用总体呈上涨态势,但涨幅下降,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1年医院门诊病人次均费用157.42元,较上年下降1.3%,且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替换文字

  图10 2007-2011年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次均诊疗费用

  三、疾病控制与公共卫生

  近年来,全市公共卫生服务保障有力,疾病防控功能逐步增强,卫生应急能力明显提高。截至2011年底,全市设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8个,其中:市级1个、其他7个;设立卫生监督所(中心)6个,其中:市级1个、其他5个。拥有工作人员786名,中级以上职称者占18.6%。2011年顺利完成龙舟赛等大型活动的医疗保障任务。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不断加强,公民健康素养水平不断提高。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高。

  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升。建立了卫生应急组织协调、信息报告、监测预警等工作机制。预防和减少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率逐年下降。

  (二)着力加大重大疾病防控,监测、防治能力不断加强。

  一是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11年,全市继续完善政府领导、部门负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控机制,认真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全力做好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甲流、霍乱、乙肝、手足口病等重大传染病有效控制,继续维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麻疹发病率持续下降,职业卫生和慢性病防治不断加强,精神卫生工作稳步推进。妇幼保健工作深入发展,妇幼保健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基本妇幼服务功能逐步加强。

  二是结核病防控得到有效遏制,全市全面落实现代结核病防治策略,新涂阳肺结核患者治愈率高达97.6%。

  三是加强鼠疫、慢性病防治。麻风病院(村)改造稳步推进,实现基本消灭麻风病的目标。同时着力抓好中央投资我市精神卫生机构能力建设。

  四是进一步加强职业病监测水平和能力建设。2011年,我市圆满完成了卫生厅所布置的开展医用辐射防护监测网试点工作任务,基本掌握了全市医疗机构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及患者防护情况、放射诊疗设备安全防护管理情况。针对放射治疗,开展“医疗质量万里行”—放射诊疗防护专项检查活动,放射治疗监管工作取得实效。全市重点职业病监测工作、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得到加强。。

  (三)免疫规划保障机制不断完善,疫苗接种率维持较高水平,传染病报告发病数保持平稳。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制度和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011年全市乙肝、卡介苗、脊灰、百白破、麻疹疫苗接种率分别为99.2%、99.3%、99.0 %、99.0%、98.9 %,均保持较高水平。全市免疫规划工作扎实推进,疫苗预防效果明显,取得显著成绩。

  2011年全市共报告甲、乙类传染病10792例,其中死亡26人;报告发病率154.32/10万,死亡率0.24/10万(分母为常住人口)。报告发病数居前五位的病种为:肺结核、病毒性肝炎、梅毒、淋病和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占报告发病数的98.6 %;报告死亡数居前三位的病种为:艾滋病、狂犬病和肺结核,占报告死亡总数的80.8%。

  (四)妇幼保健工作进一步加强。

  2011年,全市继续开展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和免费增补叶酸、农村妇女乳腺癌和宫颈癌筛查等项目,全市妇幼保健工作进一步得到加强。全市孕产妇系统管理率2008年的82.17 %提高到2011年的91.39 %、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从85.58%提高到92.41%。

  妇幼保健和规划免疫工作的加强,有效地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改善了妇女儿童健康水平。据统计全市孕产妇死亡率2008年11.25/10万,2011年11.69/1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5.74‰下降到3.47‰,婴儿死亡率从4.85‰下降到2.93‰。

  (五)爱国卫生工作稳步推进。

  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通过环境整治、除害防病以及宣传科学防病知识等措施,进一步改善城乡环境卫生面貌。打响“五城同创”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头一炮,全力推进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完成我市创卫各项前期工作任务。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从2008年的63.83%提高到2011年的72.31%。创省、市卫生村分别从2008年的98条、298条提高到2011年的180条、568条。

  (六)卫生监督工作得到加强。

  2011年,我市不断加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我市职业病防治所获中央项目支持500万元。加强县区级卫生监督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建设。提升全市卫生监督员执法能力和水平。

  组织开展了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专项监督检查、现制现售饮用水卫生监督专项、职业健康状况调查、重点职业病监测、医用辐射防护监测网及“医疗质量万里行”等专项检查工作。通过专项整治与日常监管相结合的方式落实各项行政执法工作。

  (七)食品安全工作取得进展。

  切实加强领导,统一领导协调全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加大食品安全监管执法力度,深入开展食品安全综合治理,大力查处食品安全案件,开展专项卫生监督和整治行动,有力打击了重点领域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活动。全市食品安全状况总体稳定并趋于好转。

  我市卫生事业发展较快、卫生工作成效显著,为服务湛江五年崛起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体现在:

  1.卫生资源总量继续增加,卫生费用筹资公平性逐步改善。2011年全市卫生人员(含村卫生室人员)总量达35373人,与2008年相比,增加近707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增加5766人;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从1.04人提高到1.35人,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从0.99人提高到1.34人。与2010年相比,通过招聘、人才培训等方式,全市高级职称人员从1719人增加到2069人;大学本科学历以上人员从3810人增加到5002人,医疗卫生专业队伍得到充实。

  2.卫生资源配置结构发生改变,重城市轻农村、重高端轻基本的问题逐步扭转。2008年以来,全市加强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绩效考核机制,推动镇村卫生一体化管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迅速。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净资产增长超过2.5倍,县医院超过1.4倍,高于城市医院涨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增长超过1.3倍。

  3.医疗服务利用大幅度增加,群众看病就医难问题得到缓解。近年来,随着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医疗需求提高,医疗服务利用大幅度提高。2011年全市门诊总诊疗量超过2249万人次、住院量达73.7万人,分别比2008年增长11%,23.5%。

  4.中医药强市持续推进。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中医药强市的重大战略决策。经过4年建设,我市中医药事业呈良好发展势头,中医服务资源总量增长,中医药技术优势与特色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中医“三名两进”和中医药文化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强化中医重点专科,特色专科建设。中医药人才队伍结构优化进一步加强。中医药特色优势有效发挥。

  5.疾病控制取得实效,妇幼保健工作成效显著,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通过加强疾病预防、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实施免疫规划和重大疾病防治政策、加强妇幼保健工作等,居民健康水平得到改善。全市孕产妇死亡率从2008年11.25/10万,2011年11.69/1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5.74‰下降到3.47‰,婴儿死亡率从4.85‰下降到2.93‰。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湛江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
继续访问
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