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总能见到一个个年轻身影穿梭在吴川的田间地头,活跃在村居巷尾。来自15所高校的85支“百千万工程”突击队、800余名青年学子深入吴川乡村,用专业知识破解发展难题,以创新思维激活传统资源,在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挥洒青春热血。 今年暑期,团吴川市委创新工作模式,以“需求导向、精准对接”为原则,深化与高校的“一对一”结对机制。通过持续优化“县域+高校”合作模式,搭建起青年学子服务基层的桥梁,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
在这场青春与乡村的“双向奔赴”中,青年学子们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智慧赋能吴川乡村发展。
数字赋能 让AI技术飞入百姓家
由高校学子组成的生力军,用智能算法解读农耕智慧,以数字建模还原古建神韵,让前沿科技与乡土文化在这里碰撞出绚丽的火花。
珠海科技学院“芯”理协会突击队带着“吴川海韵·绿田新梦”项目,将智能科技引入田间地头,为传统农业注入数字活力。
在吴川市第三中学的生态课堂上,队员们为学生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技实践课。通过AI土壤监测系统,学生们可以实时获取土壤湿度、养分等数据;借助图像识别技术,能够精准判断花生最佳采摘时机。这些前沿科技的应用,让传统农耕焕发出新的魅力。
“以前种花生凭经验,现在有了这些数据支持,我们的种植更科学了。”一位参与项目的老农感慨道。在花生种植基地,突击队员们与农户一起分析生长数据,优化种植方案。他们身上沾着泥土的芬芳,手中握着科技的利器,用青春的智慧为传统农业插上数字翅膀。
与此同时,广东工业大学“固屋古韵”突击队用科技为吴川古建筑保护贡献专业力量。这支队伍运用无人机倾斜摄影、三维激光扫描等数字技术,对有着1700年历史的香山古庙进行全方位数据采集。在为期一周的实践中,队员们不仅完成了古庙的数字化建模,更深入走访,了解古建筑保护面临的现实挑战。
他们为香山古庙建立的精细三维模型,不仅为后续修缮工作提供了精确基准,更为古建筑的数字化保护开创了新模式。“我们希望通过数字技术,为古建筑保护提供新的解决方案。”突击队队长表示。之后,在茂山书院的修缮现场,队员们实地学习传统工匠技艺,探索如何在数字建模中既保持结构精准,又保留建筑的历史韵味。
广东工业大学“数智燎原”突击队通过“调研+培训+实践”三位一体的模式,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基层落地生根。
队员们深入苏村等5个村委会,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式,系统梳理出基层办公的三大痛点:文稿处理效率低、数据可视化能力弱、宣传素材制作难。针对这些需求,团队创新开设“AI公益讲堂”,围绕DeepSeek大模型开展实操培训。
“以前写个报告要花大半天,现在AI几分钟就能搞定初稿,太神奇了!”长岐镇工作人员在学会使用AI工具后兴奋地说。同时,队员们还走村入户,手把手教村民使用AI解决生活难题,让“高大上”的AI技术真正成为便民利民的好帮手。
直播带货 让农产品“触电”腾飞
在吴川乡村振兴的浪潮中,“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正以“互联网+”思维为传统农业插上数字翅膀。
“直播怎么搞?”“合同怎么签才保险?”在吴川良美村,广州新华学院“海蜇e法”突击队被热情的海蜇加工户们团团围住。这支队伍创新采用“电商+法律”双轨服务模式,为当地特色产业注入新活力。
电商组的同学们在村委会设立“数字服务站”,针对5家海蜇加工企业开展“手把手”教学。他们不仅指导完成抖音店铺注册,更创新将“鉴江入海口咸淡水交汇”的独特生长环境融入产品故事,通过拍摄标准化加工全流程视频,让消费者直观感受“从大海到餐桌”的品质保证。法律组则化身“合规顾问”,针对企业普遍存在的证照问题开出“良方”。队员们对照《食品经营许可证办理指南》,绘制出办证流程图解,为村民讲解场地规划、卫生标准等关键要求。
岭南师范学院“朝阳行”突击队则深入吴川稳村,针对当地特色番薯产业开展数字化转型调研。团队通过实地走访、农户访谈等方式,全面梳理番薯产业链条,发现虽然“稳村番薯”品牌效应显著,但传统销售模式仍制约着产业发展,许多农户仍采用自产自销模式,限制了增收空间。
“我们不仅要帮农户卖产品,更要教会他们数字营销的方法。”团队负责人表示。为此,突击队创新采用“线上+线下”双轨模式:一方面建立产品数据库,详细记录番薯种植、储存等关键信息;另一方面开展直播带货培训,帮助农户掌握短视频制作、直播话术等数字营销技能。
广东财经大学“网罗兰特”实践团在禾花米销售中探索出创新模式。三场助农直播累计观看量突破59万次,珠三角年轻消费者占比高。“通过直播,我们不仅卖出了产品,更让消费者了解了禾花米背后的农耕文化。”团队成员介绍道。
非遗传承 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近日,广东海洋大学“青禾非遗”突击队在吴川市黄坡镇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创新实践。这支师生团队,通过“调研—赋能—转化—推广”四位一体的创新模式,为吴川飘色文化注入时代活力。
在为期6天的实践中,队员们深入沙岗村、梅菉街道等飘色文化核心区域,走访调研200余人次,收集有效问卷158份。调研数据显示,许多受访者对飘色文化有浓厚兴趣,但缺乏了解渠道;在文创产品方面,实用性与文化内涵并重的设计最受期待。
基于这些发现,团队创新设计出“西游飘色”主题文创系列。这套融合传统与现代的作品包括:采用3D浮雕工艺的笔记本,生动再现飘色巡游盛况;融入波普艺术元素的便利贴,巧妙结合西游经典场景;米色和红棕色相间的笔,用飘色图案点缀,简约又别致。
值得一提的是,团队运用ZBrush软件对飘色人物进行高精度建模,开发出AR互动程序,让用户通过手机就能欣赏“虚拟飘色”在现实场景中的精彩表演。“这些作品既保留了飘色的神韵,又符合现代审美,我们都很喜欢。”村民们表示。
与此同时,湛江科技学院“学服筑梦”实践团也在为乡村文化振兴贡献力量。通过系统梳理林氏宗祠、莲花古井等历史遗迹的文化脉络,团队设计系列文创产品;同时通过短视频创作、直播宣传、设计洪拳主题宣传栏及举办文化节等多种形式,推动吴川洪拳非遗文化动态传承。
“通过年轻人的创意,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潮’起来。”团吴川市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今,这些创新实践正在吴川大地上开花结果,为非遗传承开辟出一条充满活力的新路径。
团吴川市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完善校地合作机制,推动实践成果与基层需求深度融合;加强青年人才培养,通过技能培训、经验交流等方式,培育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青年带头人;拓展合作领域,探索与更多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