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准备规范率从68%提升至97%,学生课堂参与度提高28%,作业完成效率提升20%,31名师生获“少年讲书人”称号……一系列成绩的背后,是湛江经开区多措并举,多方合力,共同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今初见成效。
经开区第二小学开展“小小科学家”项目活动。
品牌为纲 因校制宜
好习惯,益终身。在湛江经开区党工委、管委会的指导下,经开区教育和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立足经开区教育实际,以“每日精进,习惯筑基”为核心理念,着力打造“学海启航 365”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品牌,构建“课程、家校、技术”联动体系,聚焦“时间管理、阅读储备、思考创新、实践应用、合作交流、反思调整”六大习惯维度,着力推动全区中小学校形成系统性、科学化的习惯养成教育模式。
经开区教文广电旅体局指导各学校以“学海启航 365”为纲,自主开发适合本校的学习习惯养成方法。新民小学引导学生借助“每日计划本”将学习任务细化,低年级巧用“番茄钟”。新安小学设立班级“读书角”,开展寒暑假“书香润心灵”活动。区第四小学以“故事创编+角色体验+价值澄清”引导学生理解学习的意义。区第三中学以“智善课堂”改革为核心,以“321”工程为抓手,通过“阅读、书写、自律、创新”四维路径,系统构建学生好习惯培养体系……
经开区第四小学的成长之“路”读本。
内容细化 分层设定
“每年接手新生,我都是先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教学生如何课前预习,课中认真听讲、大声回答问题,课后复习。坚持抓一段时间,让习惯成自然。”躬耕小学数学多年的陈彩华老师分享了在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的工作经验。
学习习惯培养非一朝一夕之功。经开区各中小学各出妙招,根据不同年级和学科特点,进一步细化习惯养成教育的课程内容,通过分层目标设定,让学生可知、可学、可及。 区第四小学将12项核心学习习惯细化为21个具体且可观测的行为指标;区第二小学通过“晨诵—路队背诵—国旗下诵读”机制,让学生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区第三中学推行“小先生行动”,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构建知识体系;新民中学分年级细化学习习惯,让学生达到从规范课堂笔记与作业流程,到会听、会做、会讲、会变,再到自主学习的转变。
晨练前夕,经开区实验学校的学生在操场大声朗读。
同时,各学校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家庭环境,创新家校合作模式,与家长共同制定个性化的学习习惯培养计划,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
评价激励 巩固提升
及时反馈、评价能激励学生向上向善,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有正向作用。经开区第四小学通过“习惯显微镜”活动,对学习习惯进行自评与反思,分析同伴的习惯特点,共同收录成长案例,促进相互学习与理解,自觉调整与优化自身的学习行为;新安小学评选“学习之星”,设立“进步之星”专项奖,学困生转化率大幅度提升;第三中学推行“梦想墙”与“自律之星”评选,学生目标达成率提高 25%。
“在教学中,我就经常设置高分奖、进步奖等,激励的作用不容小觑。”东简中学的梁玉钦老师颇有心得。经开区不少学校广泛开展书写测评、计算能力测评等活动,监测学生的书写习惯与口算习惯的养成教育工作情况,评选“习惯养成之星”,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目标感。
近年来,经开区加大教育投入,积极拥抱新技术,区教文广电旅体局联合学校引入数字化平台,开发更科学、更全面的动态评价工具,如“班级优化大师”“习惯养成监测表”“学习行为分析系统”等,实时记录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表现,精准推送个性化辅导方案,实现课堂教学评一体化、数据化,做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培养师生良好的教学习惯。
湛江经开区阅读习惯养成教育课堂教学展评活动。
同时,经开区教文广电旅体局组织专项培训,提升全区教师理论认知,让新老教师均能熟悉掌握新技术,并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日常教学。
经开区教文广电旅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深化创新,以“学海启航 365”品牌为引领,实现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的科学化、常态化和特色化,以习惯之力筑基终身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