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 长者助手 我的收藏   收藏
政府信息公开 规章库

湛江市教育局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11440800007088818T/2021-00834 分类:
发布机构: 湛江市教育局 成文日期: 2021-06-15
名称: 从“心”出发 静待花开——专家为您讲解“后高考”时期的心理调适
文号: 发布日期: 2021-06-15
主题词:
【打印】 【字体:    

从“心”出发 静待花开——专家为您讲解“后高考”时期的心理调适

发布日期:2021-06-15  浏览次数:-

  十年磨剑为一搏,六月试锋现真我。高三的莘莘学子刚刚结束了人生的第一次重要考验——高考,暂时可以放下紧绷的心弦,然而,短暂的休息放松之后,接下来将是一个比较“漫长”的等待期,在等待成绩、等待录取的这个时期考生很容易出现焦虑、迷茫和烦躁等心理状态。高考过后应该如何平稳地度过等待期?这也是考生和家长们非常关注的问题。为此,本报邀请湛江市第二中学心理教研组备课组长、广东省心理专职骨干教师马丽娜为大家讲解“后高考”时期的心理调整。

  家长、老师应重视“后高考”时期考生的心理问题

  问:我们都知道高考前需要关注学生心理状态的调整,高考后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否需要特别关注呢?

  答:高考结束后,学生从高度紧张的备战状态迅速转换成自由放松的状态。这就好像在游乐场上坐过山车,从一个高速行驶的方向突然转向,我们就会产生紧张、焦虑等不适应的情绪反应。有的考生为了备战考试,平时除了学习,没有什么兴趣爱好,突然放松下来,可能会有些不知所措。短暂放松后,接下来还要面临预估分数、成绩公布、报考志愿、等待录取这些环节。尤其是在等待成绩公布的这段日子里,内心多少有些忐忑,既期待自己能考出一个好成绩,又不确定自己实际能考多少分。对未来既抱有一份美好的憧憬,但又有存在很多不确定性。所以,这个等待的过程也是比较煎熬的。再加上周围的亲戚朋友也会特别关注学生的高考成绩,这种来自周围环境的特别的关注也会给等待中的考生增加心理压力。所以,在这个时间段考生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并不比高考前小。“后高考”时期的心理问题也是我们家长、老师以及考生自己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高考后,考生会出现四种心理状态

  问:考后这段时间学生们会存在哪些普遍性的心理问题呢?出现问题之后又该如何调整?

  答:虽然考试已经结束,但实际上真正意义的高考并没有完成,在还没有拿到录取通知书之前,根据往年的经验,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四种心理状态。

  第一种心理状态:

  焦虑自责、想入非非

  有些考生把高考看得非常重,他们认为高考失利就等于没有前途,没有未来,他们把对未来的一些美好的憧憬全部押在高考上。所以即使是高考结束,他们也不能真正放松下来。短暂的放松后,有可能会陷入一种焦虑的状态。尤其是平时学习成绩比较好,但这次考试自我感觉不是特别好的考生,会表现得更加焦虑。有些同学为避免估分影响情绪,坚决不对答案,但是每晚都梦到自己对答案,有的还会梦到自己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整天焦虑不安,患得患失。有些同学估分后发现分数过线不多,担心没有好的大学可选,整天吃不香睡不稳。甚至,有些同学会陷入深深的自责,埋怨自己考试的时候不该做错本来会做的题……

  处于这种状态的考生,首先要自查一下自己对高考这件事情的认知观念是否合理、科学。高考的确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但并不是唯一的转折点,高考不理想并不等于将来就没前途。退一万步讲,即使这次高考没有发挥好,但未来依然是可期的。只要有一颗不断进取,积极努力的心,未来就不会差。只不过,你可能会比别人多走一些路,多付出一些努力。

  学生的焦虑不仅来源于自身的认知偏差,还来自于周围环境的压力。所以,家长看待高考的态度也是影响考生心理状态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此,家长也要对高考有一个客观理性的认识,无论孩子考得怎么样,都要对孩子表示理解。很多时候,孩子对自己的不接受,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父母对他的不接受。假如父母能以一种更加坦然的态度看待高考成绩,那么孩子的焦虑程度就会降低、压力就会减轻。在此,我希望家长能够多倾听孩子的内心想法,体谅孩子的情绪和感受。

  另外,家长可以在尊重孩子意愿的前提下,多给予他们一些帮助。比如:可以帮助孩子搜集一些院校和专业报考信息,可以鼓励孩子通过运动缓解压力,也可以和孩子一起策划应对考试失利的策略,让孩子感受到他不是一个人在面对,无论发生什么情况,他背后都永远站着支持他理解他的父母。

  第二种心理状态:

  迷茫、无所适从

  高考结束后,往日紧张充实的学习生活也随之结束了,放松了一段时间以后,很多考生就感觉心里仿佛一下就失去了目标,找不到方向了。以前,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现在手里有大把空闲时间,却不知道干什么。尤其是平时兴趣爱好比较少,或者不太擅长人际交往的考生,这种感觉会更加强烈一些。如果这种迷茫的状态没有调整好,很容易延续到大学,造成大学生活也处于一种无目标无方向的状态。

  假如遇到这种情况,建议考生可尝试这样的方法进行调节。第一,加强和同学、老师之间的联系和沟通,保持信息的畅通,通过加强沟通与联系可以为自己的生活提供一些积极的参考。第二,可以联系往届的师兄、师姐提前了解大学的生活状况,了解相关的大学和专业信息为接下来报考志愿,以及从中学生到大学生角色的转变做好准备。第三,可以帮父母做些家务,通过适当的劳动帮助一个人调节心理状态,这种做法在心理学中称为“作业疗法”。第四,可以制定一个健身计划,跟父母、同学、朋友一起进行室内或者室外体育活动,增强体质,为将来的大学学习生活打下一个健康基础。

  第三种心理状态:

  过激补偿

  高考结束后,有考生会觉得,无论考得怎样都已成定局,倒不如把一直以来积累的紧张和压力好好释放一下,把以前失去的快乐全部补偿回来。于是,他们开启了狂欢模式,通宵达旦地打游戏、聚会、唱歌、暴饮暴食、睡觉补眠。甚至有些已经戒掉网瘾的考生有可能在这种过激补偿的状态下又重新上网成瘾。这种放纵的不规律的生活如果长期持续下去,等到要开启新的大学生活时,可能很难快速融入大学生活。

  对于这种情况,首先,考生自己要有自控的意识,要认识到过度放纵会产生的一系列消极后果。在放松的时候,要有意识的选择一些有益身心的方式。另外,可以通过设限的方式把控放松的度。比如:规定自己晚上12:00前或者凌晨1:00前必须要上床睡觉,早上9:00前必须要起床,而不是晚上玩通宵,白天睡大觉。最后,家长也需要适当“监管”,而不是放任不管。建议家长可跟孩子共同制定放松计划,或者引导孩子采用更科学更健康的方式进行放松。比如:可以帮他们选择一些经典名著,让他们在读书的过程中心态不断趋于平和,可以鼓励孩子参加一些公益活动,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增加人生的体验。

  第四种心理状态:

  抑郁状态

  这种状态表现为整日郁郁寡欢,提不起精神,食欲不振、睡眠质量差甚至失眠,情绪易激动,有强烈的自责感和挫败感。虽说这种状态相对而言较少出现,但考生和家长也需要对这种状态有所了解,假如出现这种状态,经过自我调节没有好转的趋势,就需要及时进行专业的心理辅导。我市开通了专业的心理服务热线——湛江市心理援助热线:0759-2352120,热线工作时间:每天24小时开放;湛江市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电话:0759-2352282,开放时间:周一至周五8:00-12:00,14:30-17:00。

  此外,在享受闲暇“高考后”的同时,一定要时刻谨记“安全第一”。要注意旅行安全,合理安排行程,减少不必要的出行,非必要不出省、不前往封闭、封控管理区域(含中高风险地区),尽量留在本地活动。如果准备跨地区出行,要提前了解当地的疫情形势和防控政策,备好充足的口罩、洗手液等物品,按要求落实属地防控措施。还要注意防溺水、防诈骗和交通安全等。